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在意识上逐步由试图破坏自然因素以征服自然的阶段,经历了结合自然以改善生存环境的过程,发展到现在的感恩自然、尊重自然、跟随自然,力求自然系统和谐统一为终极目标。这是人类意识形态上的质的变化。本文以自然地形为落脚点,阐述了其与建筑之间关系的演变,并举例说明建筑设计跟随自然地形的方式,旨在引导一种思路,即设计跟随自然。  相似文献   

2.
策展系列     
《新建筑》2013,(5):77-83
不自然Ⅱ:一场材料的冒险Un-natural 2:An Adventure of Materials自然不自然?在城市大建造运动中,我们不停地破坏自然,但同时间又在试图重造自然去补偿失去的体验。城市或建筑仿佛永远站在自然的对立面。通过脑袋和手的设计本身就是不自然的过程,设计师改变了自然物质的状态达到某种使用意图,但这种不自然的过程却可以带来更高的精神或物质价值。城市或建筑本身就是自然和不自然的过渡体,但随着浮躁的社会价值,我们一直被符号式的语言所蒙蔽我们对自然的真正认识,或是自然本身就被扭曲了。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17)
党的十八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是科学发展的根本理念;顺应自然,是科学发展的决策原则;保护自然,是科学发展的实践要求。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尤其是道家思想中的"道生万物""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观点恰好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相契合,对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7)
纵观建筑史,古人将自然元素作为室内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自然的纯粹、自然的强大、自然对人心灵产生的影响,"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更被作为中国园林建筑所秉承的原则,因此自然设计在室内空间中的运用相当重要。文章阐述自然设计的内涵、其在室内空间的运用及其对室内空间的要求,并以作品"本色"咖啡书吧为案例分析自然设计在室内空间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1,(9)
实施自然教育课程是当前幼儿园课程开发中的一个重要取向,但在实践中人们对于自然教育课程的理解并不统一。研究从自然主义教育、自然教育、亲自然教育等相关概念的分析入手,认为幼儿园自然教育课程内涵包括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地建设与开发的旨在培养幼儿"亲近自然、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行动方案、教育活动或手段的总和。其概念外延主要包括对"自然物与自然现象""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等方面的探索与相关美的感受。只有准确把握自然教育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才能在教育实践中落实自然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5)
幼儿园自然角是幼儿认识自然的一个窗口。文章指出自然角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多种自然角创设的优化策略和提升自然角活动质量的途径,探讨如何延伸自然角活动、生成微课程,使幼儿在自然角中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有所乐。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9)
娜允古镇属于能够较完整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小镇。从中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人离不开自然,依赖于自然这种纯朴的自然生态观。这种朴素的生态观,铸就了傣族敬畏自然、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心理,使其能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始终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8.
刘颂  戴常文 《中国园林》2022,38(3):40-44
自然资本是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资本化,以资本的视角看待自然.绿色基础设施的物质客体作为自然资本存量的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提供了蕴含巨大价值的生态系统服务.将自然资本与绿色基础设施紧密结合,有利于精准制定政策以协调经济发展和自然管理的关系,实现国土空间内自然资本增值.通过梳理30多年来自然资本理论的演变特征,认为自然...  相似文献   

9.
<正>1自然不自然?在城市大建造运动中,我们不停地破坏自然,同时又在试图重造自然去补偿失去的体验。城市或建筑仿佛永远站在自然的对立面。通过脑袋和手的设计本身是不自然的过程,设计师改变了自然物质的状态达到某种使用意图,但这种不自然的过程却可以带来更高的精神或物质价值。城市或建筑本身就是自然和不自然的过渡体,但伴随着浮躁的社会价值,我们一直被符号式的语言去蒙蔽我们对自然的真正认识,或是自然本身就被扭曲了。作为设计师我们可以做什么?现在流行的参数化和复杂的多曲面建筑,是我们在模仿自然吗?在自然元素中,山水树石,无一不带复杂线条,建筑不该简单吗?为我们心灵安静留一个住所。  相似文献   

10.
何昉 《风景园林》2020,27(10):13-18
基于新时代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背景,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和人类美学的视角,创新研究人与自然、自然与城的关系,提出纯自然、近自然、人工自然和社会自然的“四个自然”方法论,以此来梳理和总结深圳特区40年来风景园林发展和实践的理念及成就;并研究“四个自然”如何在城市综合系统中良性共存,探索践行城市自然保护和韧性构建的创新发展之路,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1.
对人居环境的深层生态学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深层生态学和道家学说的视角,对人居环境内涵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认为居住发展的最高层次应该是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的境界应该包括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从而达到人与屋宇融为一体,屋宇与自然息息相通,自然与心智同时同在.  相似文献   

12.
吴志翔 《山西建筑》2007,33(25):233-234
指出人水和谐不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要利用这种理念,从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和系统学等不同研究方向来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应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反映出价值取向的变化,从而由“以人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价值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居住区绿地人性化空间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芳芳 《山西建筑》2009,35(19):6-8
以“行为-空间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居住区绿地的空间和空间中的行为,提出了居住区绿地人性化空间的设计方法,从而使得人与景观有机融合,创造出适合人们居住的人性化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4.
周旭彤 《山西建筑》2004,30(13):6-7
以杂谈的形式,探讨了人类进化、文化发展的漫长进程,阐述了人的衣食住行的发展过程,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中国的合院或居住建筑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相似文献   

15.
在对生态住区概念的一般性释义的基础上,通过对生态住区是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综合体观点的分析,提出生态住区的几个设计要点,从而达到人、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自然对人而是多面的,同时人对自然会产生多重认识。基于主客体的复杂联系,人与自然呈现种真实的"多态"关系。当代景观设计实践背后存在着多元自然观的影响。设计师应从"知与行"的角度重新认识自然并反思自己的设计哲学,从而探索基于真实的自然功能、结构和过程的空间形式与表达,维护动态、健康的自然,创造多态而体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易学是中国哲学之源,与风景园林统一于象数范畴。象主要体现在易学的卦象爻象、风景园林的要素空间和地理的气形布局等方面;数主要体现在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数理逻辑方面。易学体用兼具,“体”指易学的理论经典,“用”指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体”“用”结合,首先表现为景点题名的易学典故,其次表现为象天法地和呼象喝形的要素形态,再次表现为四正四隅的八卦布局,从次表现为利害吉凶的评价标准,最后表现为易学的审美方法。由此可见,风景园林以易学为原理进行设计,可以顺应自然的象数本质,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管治思潮及其对人居环境领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何兴华 《城市规划》2001,25(9):7-12,20
针对近年来管治一词被不同学科频繁使用、概念含糊的情况 ,试图从比较宏观、综合的角度 ,归纳出一些关于管治的基本要点。在指出管治的本质含义后 ,介绍了相关学科对管治理解的异同、管治思潮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动态。讨论了管治思潮对人居环境领域的影响 ,并从组织关系角度 (不局限于空间性层面 )提出了我国人居环境领域开展管治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王娟  王志红  初娜  张建国  李斯  刘碧虹 《矿产勘查》2021,12(7):1670-1678
以数字高程模型、2016—2018年的国产高分辨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GIS平台上研究了河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貌类型与人类活动及其时空变化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16年保护区普遍存在人类活动,面积1725.35 km~2,数量10645处,人类活动类型以农业用地占绝大多数;2016—2018年期间,保护区新增人类活动562处、新增面积37.727 km~2,人类活动及其变化主要集中于低海拔的平原、台地、丘陵和坡度25°以下的区域,人类活动对保护区产生的正面影响大于其负面影响,人工恢复治理的水域和草地的新增或规模扩大趋势明显,反映出保护区加强了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力度,治理效果显著。运用遥感技术可准确查清保护区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状况、类型、强度及其动态变化等特点和其分布的地貌类型、坡度范围,能及时评估和发现管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为保护区监督和管理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对科学评估和提升保护区的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地关系是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从空间协调角度提出自然保护地环境敏感性与人类活动强度的耦合分析方法,探讨人与地二者的空间耦合关系。通过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案例研究,揭示了自然保护地人地关系耦合规律,证实了负向耦合是引起生态问题的重要原因,对人类活动针对性的调节可切实缓解人地冲突、改善生态状况。人地关系空间耦合分析方法可相对精准地确定自然保护地的人地冲突空间,明确冲突程度,为自然保护地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