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考察了国内外流域风景的研究发展,指出基于城市八景的大尺度流域风景研究具有的拓展性价值与文化自信意义。整理出长江沿线(湖北段)29个清代府州县、总256景目构成的方志八景清单,以此为素材,从自然、人文及两者综合三方面来佐证城市八景中的流域风景特质。自然风景方面,阐述了城市八景诗意响应流域自然山水格局,以典型集萃的方式彰显流域自然风土特质;人文风景方面,探讨了城市八景高度响应流域文化地理格局,是流域人文风土特质的集萃;最后从流域自然与人文的综合视角,提出了城市八景时空制宜组构流域天人要素,是极具中国吉时均衡特质的文化景观之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生态智慧的研究发展,指出本次有关城市八景生态智慧的研究具有开拓性价值。界定了江汉平原的范围,整理出该平原32个府州县清代方志八景的272景目清单。以清代方志八景记载为依据,阐述了城市八景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经过长期的公共智慧淘选,并富含国家治理智慧等丰富内涵。围绕城市八景格局的时空周正、法无定法、彰显风土三方面,论述了其生态服务功能均好、高度的公共性为全民接纳并推广普及,“内聚外控”格局体现了生态适应,并成为地方风土象征等生态智慧内涵。提出城市八景是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对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中国贡献,是我国传统人居环境建设中生态大智慧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3.
从水文化视角出发,筛选出嘉兴历代地方志及代表性诗画中的62组完整八景序列,采用“三位一体”的方法,以“自然-社会-文化”系统解读得出:嘉兴八景聚合了“物态-行为-精神”3个层次的地域性水文化,以水适应性景观展现出水乡人居环境营建中的生态智慧,融合共生形成了“人境合一”的内生机制;其地域性营建特征为“以物为基,因水而生”“以行互联,因水而兴”“以文传情,因水而美”,推动了水域景观风景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提出江南水乡的完整保护可从内生机制出发,兼顾水生态、水实践和水人文的良性循环,以此营建具有典型地域性和生态性特征的可持续水乡景观。  相似文献   

4.
赵茜  赵桠菁  张超 《中国园林》2021,(z1):183-187
晋祠基于山水环境建设的历史演变历经3个显著的历史时期,分别是营建初期的山麓水源择址建,转折时期的山水祠庙促城兴和营建盛期的山环水绕生景境.在营建过程中,采用依山选轴定格局,理水塑景兴水利的方式,以水为纽带促进古晋源地区的人居环境建设,展现出晋祠山水营建意匠.分析晋祠山水营建的人居环境价值,在体天相地、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城市八景保护与更新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指出城市八景的保护与传承虽有一定实践,但理论探讨不足,相关实践以隶属文保单位的城市八景为主,而非文保单位的实践却难有公认的章法;提出保护性更新对城市八景才是具有传承和发展价值之正道的观点。围绕唐河八景中的“龟井寒泉”“泌桥飞雪”“竹林晚翠”三景的遗迹不存、遗迹尚存、遗迹受迫的3种现象,探讨了相应的史料考证式、存古容今式、文脉延续式3种城市八景的保护性更新方法,并展示了其实际功效。在同一城镇,多个城市八景景目的保护性更新项目得以设计并落地建成,在全国并不多见,希望其经验对其他城市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八景"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极高的地位,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地域山水文化景观。文章首先介绍了"八景"的文化缘起,并通过分析世界文化遗产"西湖十景"的景观特性、景观文化内涵及其影响价值,了解其背后的"八景"山水文化景观的特点与文化内涵。"八景"山水文化景观中,运用了精妙的造景艺术手法,并融合了道禅哲学的精髓,反映了东方民族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张颖  刘晖 《风景园林》2019,26(11):80-84
基于中国地景文化的"山水形胜"营建手法,存在历史递进与发展过程。通过对其营建手法"笼山水为苑"等诸多经典词条的内容释读,语义分析,举证"隋代麟游仁寿宫(唐九成宫)"等不同特征的典型案例。运用案例类比法,进行类比解析。其营建思想起源于中国羲皇时代,发展于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各个历史时期,并具有各个历史阶段的脉络特点。从中国西北园林到北方皇家园林及西藏的布达拉宫,无不受其影响。在人工工程营建中,由地景特征所决定的轴线对位布局手法,使因藉自然思想内涵得到不断的发展与提升。此研究对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程曦  万敏  王贞 《室内设计》2023,38(3):1-8
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湖泊众多、人文荟 萃,促成了该地区十分突出的渔文化八景现象, 本研究对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渔文化非遗的保护 与传承大有裨益。文章厘清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渔 文化八景的时空分布与特征,对其景目构成要素 进行了聚类分析,并从非遗视角阐释其保护与传 承。研究显示:1)区域内渔文化八景密集但空 间分布不均,总体呈“一轴四核四带”的格局, 具有明显的流域集聚特征并深受流域自然、经 济、文化等多因素影响;2)流域渔文化景目集 中反映了涉渔行为、活动、时气、景物、景致等要 素,“渔歌”是长江中下游最典型的八景非物质 文化遗产;3)渔文化八景的非遗传承主体是文 人士大夫及渔民,而传承形式则以渔歌、渔猎活动、渔具以及方志中的诗文绘画等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渔文化八景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遗 产的物质载体,又具有极强的非物质文化特征,因此以流域视角探析渔文化八景内涵,将为保护 流域人居环境的地域特色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王越  林箐 《风景园林》2019,26(1):96-100
在快速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古城保护与历史文脉传承成为研究的热点。为研究古代城邑景观体系的营建智慧,本文从风景园林视角出发,以古青州为例,通过地方志的整理、舆图改绘及ArcGIS软件辅助研究的方法,从古青州城历史沿革研究入手,将景观体系构成要素分为自然山水、人工体系及意象空间3类,并从度地、营城、理水、塑景、成境5个方面分别探讨古青州城景观体系的营建理法,得出多因影响下的城池择址,山—水—城一体的城池营建,以防洪和满足城邑生产生活为目的的水系梳理,以园林、风景名胜为依托的景观塑造以及以"八景"为核心的意境营造5个方面营建智慧。系统地梳理了古青州城景观体系的构成与特征,以期为中国其他古城历史文脉及地域特征的传承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孔明亮  景巧琳  杨露 《园林》2021,(6):66-73
三峡地区独特的大江大峡作为城市生长的自然基底与动态演变的支点,与城市共同构建了独具地域特征的山水城格局.为丰富三峡地区城市营建研究内容,以秦至明清时期奉节古城与山水环境为研究对象,以舆图典籍等历史资料为依据,以奉节城市发展演变为线索,探讨山水环境影响下的城市选址、城市结构、风景营建变迁历程及相应的特征,并归纳山水环境在...  相似文献   

11.
潘莹紫  余思奇  万敏 《中国园林》2022,38(5):121-126
围绕八景溯源与地方八景研究、八景诗图文研究、八景空间格局及其传承更新三大方面回顾和阐述了泛东亚地区八景文化的研究进展。从八景溯源论、传播影响、方志八景意义、八景演变等方面综述了中国八景的文化传播价值及其在泛东亚地区的宗源地位;从形成发展、文化输出等方面综述了八景诗图文发展脉络及其作为传播媒介的重要意义;从八景格局分布、现代空间组织、保护恢复、传承更新等方面综述了八景对当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广州城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独特的岭南文化风采和环境风貌形成了广州特有的历史文明特色。随着广州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许多颇具自然景观的地段在大开发、大建设中遭到破坏和摧残。面对广州城市化带来的弊端,人们很自然地对古代广州山水城市的美景产生一种特殊的怀念和眷恋。该文通过研究广州古今城市的山水景观状况,分析各个时期的广州山水特色与羊城八景的发展与变化,旨在探讨古代广州山水城市的形成原因与创造哲理,为今天创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广州城市山水环境及城市景观文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围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拟定的非遗特质大纲,阐述了八景文化的传承、特征和重大价值,分析了八景文化的存续情况、实物场所和保护状况,从政府、科教、行业3个层面提出了“中国八景文化”保护与传承设想。认为八景是由景物实体、方志中的诗图文等构成的庞大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知识体系;其思想本源是“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和“天圆地方”的时空观,经儒道“天人合一”融通而成,并具有高度公共性、地域代表性、时空均衡性、吉时祥瑞性和持续再创性五大特征;其传承群体是由封建帝王、地方官儒、全民百姓共构而成。提出八景是华夏文明在城市风景规划与建设领域从理论、方法和实践全方位给人类文明带来的独特贡献,是极具冲击世界非遗潜质的大遗产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4.
康渊  王军 《风景园林》2019,26(8):121-125
乡村建设的本质是为生活在其中的人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存生态系统,健康的村落生态系统离不开智慧营造模式。单元是一种空间环境系统,由于系统内部要素的共同作用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交流,村落单元呈现的景观模式具有差异性,包含着不同的生态智慧。基于此,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村落生态单元的概念,村落生态单元由居住景观、生产景观及文化景观 3 个子单元组成。村落生态单元景观模式的营造智慧关键是单元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青藏高原秀日村为例,归纳了秀日村村落生态单元良性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包含着“农牧共生”与“方位种植”的生产景观营造智慧;“田居一体”与“循环再生”的居住景观营造智慧;“信仰至上”与“万物平等”的文化景观营造智慧。  相似文献   

15.
古塔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重要的风景要素。长江三峡库区的古塔蕴含着浓郁的巴渝地域特色、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及传统生态智慧。古塔的营建体现着该地区特殊的传统文化和人们对环境的整体思考。以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段古塔为研究对象,以选址特征为切入点,对其相地策略、景观表征、环境协同等方面进行剖析,厘清长江上游沿线风景要素“塔”的营建智慧与作用机制,以期为风景园林遗产,特别是长江三峡的景观遗产研究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杜春兰  周容伊 《中国园林》2023,39(10):44-50
寺庙是古代城镇生活与社会文化的空间载体。三峡地区的寺庙景观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基因与生态营建智慧。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结合ArcGIS软件、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对三峡地区寺庙的空间分布特征、驱动因素以及成因机制进行解析,提出影响要素之间的互动平衡机制,并归纳“借势”“变通”“善用”“适应”等景观营建智慧,以期为三峡地区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江西自古以来便与水相生,历史沉淀出的理水智慧被 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与研究。以古城宜春城袁州区内的千古名 渠——李渠为研究对象,进行营建智慧与地域景观表达研究。 通过分析山水环境背景,以此探寻李渠水系统运作机理;梳理 史料文献并总结出理水防灾的营建智慧与管理机制,即“近郊 凿渠,田沟相通”“一渠穿城,分区做功”“蓄泄排布,驯水 有方”“责任分散,集中有序”“修缮运营,沿革共建”,最 终形成“清沥江-城外乡野-蓄水池塘-城内沟渠-秀江”的千年 驯水模式。结合文献中李渠的流经区域、分区特性,以图式语 言法总结李渠在环境营建上对地域空间景观元素的表达所产生 的影响,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传统水利营建的智慧和城市水利 的景观格局,以期能对如今城市水利的建设提供一定借鉴,对 古李渠水利与其景观风貌的保存和复原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王云才  盛硕 《风景园林》2020,27(8):62-68
城市扩张侵占生态空间,带来生态空间破碎化、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持续下降、生态环境问题频发等一系列问题,是导致城市人地关系失调的主要原因,保护与修复城市生态空间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必然途径。山地城市生态空间占比大、地形复杂,协调人地关系面临更多挑战。在生态智慧的引领下,基于生态梯度分析构建生态空间保护与人地关系协调的逻辑与实践框架。以南水北调中线上重要的山地城市——十堰市为例,分析生态问题并诊断生态空间破碎化为根源,整体性保护主要生态要素和核心生态功能,识别其中人类活动干扰空间和潜在威胁空间,划定多梯度保护与修复格局并提出相应的实践导则,协调城市发展中的人地关系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