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定海古城经历了从治所城市到卫所城 市、再到治所城市的二度更迭,其特殊性和典型 性对于中国古代治所与卫所城市的对比研究具 有重要价值。复原不同时期的城市空间形态,分 析定海古城作为卫所城市和治所城市在构成要 素和空间特征上的差异,发现治所城市侧重行政 和教化职能,规划布局注重秩序性;卫所城市侧 重军事防御职能,规划布局注重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李晓峰  徐俊辉 《新建筑》2013,(4):128-131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的复式城市是该地区较为独特的城市类型,其按照历史成因和形成过程,可分为汇合型与拓展型。拓展型复式城市较为多见,根据城市拓展的动因不同,又可分为行政拓展型和商业拓展型。行政拓展型是出于城市行政管理的需要,在原有治城的附近规划建立新城,形成新旧并立的复式城市。商业拓展型则是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突破了相对封闭、规划严整的治所城市,在治城附近逐渐兴起商业市镇,并最终形成商业镇城与治城并立的复式城市。这些复式城市的形成、发展之轨迹,正是明清时期地方城市发展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3.
治所城市历史格局作为营建制度、地缘政治、空间变迁的固化形态,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原点".研究侧重于"时空转换"视角,认知农耕文明与礼制思想、军事防御与九边制度、商贸流通与开中制度如何影响山西治所城市的形成与演化规律,并以"边界—轴线—中心—标志"的组织形式投射于治所城市历史格局中,厘清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晋北、晋中、晋东南...  相似文献   

4.
公晓莺 《古建园林技术》2012,(2):49-51,10,I0007
一、明清时期广州城内学宫建筑的类型学宫,又称儒学,是传统时期地方培养人才,施行儒学教育的重要场所,尤其是明清时期,由于朝廷的大力推动,全国各府州县都建有学宫建筑,作为地方官举行祭祀孔子和教育士子的地方。根据行政级别的不同,学宫分为国子监、府学宫和州、县学宫等,分别设置不同级别的官员负责教学和管理事务。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规定,从事科举考试的学子,凡是通过县试、府试和  相似文献   

5.
城市的规模、结构、要素等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着的,在不同城市发展阶段,城市形态表现出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城市特征。尝试探寻中山城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空间形态特征和影响其演化的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6.
栾滨  孙晖 《城市建筑》2012,(8):52-54
城市中心区更新地段的边界形态对更新区与周边区域的空间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空间布局、功能范围、区域关联等方面研究城市中心区整体更新地段的边界内涵和形态要素,并通过案例分析,探求不同形态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出城市相关地区的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空间句法认为人与环境间的作用源于空间形态的组织,而空间形态强调的是动态的社会环境。道路是城市的基本骨架,空间句法通过对道路轴线的分析,来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Arc GIS 一直致力于地理信息以及建筑环境信息的描述,通过分析可以较为直观的了解城市建筑之间的联系和城市结构的特征。本文利用多种空间分析技术,通过系统分析河西走廊主要历史城市明清时期的地理环境、山水格局、城市格局、典型地标等空间要素来研究河西走廊地区的城市风貌特色,从而探讨河西走廊地区城市传统风貌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谋求城市、文化、自然三者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武汉位处长江和汉水交汇口,其起源、发展与江河湖水密切相关,江河不仅影响武汉的自然形态,也影响了武汉的社会形态和行政区划.水运和堤防在近代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方式以及城市的边界.通过资料分析了水患、水运、堤防与城市的形态、扩张方式等等方面的关联及影响,并进行了相关的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9.
空间句法认为人与环境间的作用源于空间形态的组织,而空间形态强调的是动态的社会环境。道路是城市的基本骨架,空间句法通过对道路轴线的分析,来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Arc GIS一直致力于地理信息以及建筑环境信息的描述,通过分析可以较为直观的了解城市建筑之间的联系和城市结构的特征。本文利用多种空间分析技术,通过系统分析河西走廊主要历史城市明清时期的地理环境、山水格局、城市格局、典型地标等空间要素来研究河西走廊地区的城市风貌特色,从而探讨河西走廊地区城市传统风貌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谋求城市、文化、自然三者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城市半岛的定义、特征、类型切入,结合城市设计视角下形态表述方法,提出城市半岛形态表述架构与基本空间要素(边界、尖端、网络、节点和核心).通过多个城市示例,进一步分析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设计对半岛自然地理、城市形态的影响及干预机理.  相似文献   

11.
城市形态学是城市空间品质研究的基础,城市空间的平面形态是城市形态学的研究核心。文中以城市平面形态为研究主体,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探究城市形态学中对于平面形态研究的内容与线索。文中将平面形态研究时期划分为认知与分类、解构与演化、交流与融合3个阶段。通过梳理每一阶段的研究内容与特征,得出形态研究维度立体化、形态研究要素系统化和形态研究方法科学化的发展特征,进而对当前我国城市空间的平面形态研究提出解构形态要素、融入历史因素、构建时空框架的借鉴要点。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绿地对于解决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有重要意义。城市绿地格局的特征受到历史发展进程、自然格局与城市重大事件等影响,同时,绿地格局也会直接影响特大城市的区域结构、空间布局、生态环境和城市风貌。该文选取四座典型的特大城市——北京、伦敦、巴黎、纽约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四座城市核心区绿地格局的演变历史,以及绿地面积、形态、密度、布局模式、规模尺度等绿地格局相关要素,并进行量化对比研究。最终通过比较分析得到四座城市核心区绿地格局的典型特征与影响因素,为未来特大城市绿地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在江汉平原人居环境与生态社会环境之间互动频繁的历史背景中以历史聚落形态内容为中心展开。自明代开始,江汉平原地区人口较前代增加显著,地区内土地以"垸田"形式逐步得到开发,交通通达,经济逐渐繁荣。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特征的改变,聚落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应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催生出的居住形式与聚落形态因此具有了一定的地域特征。以江汉平原的"平原"地貌以及江汉平原内低洼地势中河湖交错这一地理自然环境特征为思考起点,综合本地区自明代开始在社会经济历史发展中出现的"垸"这一关键要素,以及本地区内文化和政区的相关划分依据,提出"明清至民国时期"以及"江汉平原河湖地区"这两个有助于凸显本地区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聚落形态特征的具体时间范畴和地理范围概念。研究以"自然/社会/文化-聚落"关联为经,以"人地关系"为纬,通过历史文献梳理、地方志舆图和民国地图信息解析以及田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将聚落形态与民居单体样式置于更加广阔和生动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通过以上论述,研究主要有以下4方面结论:宏观层面上,在明清垸田开发、地区堤垸兴筑、商贸文化兴盛以及水神民间信仰文化的诸多背景中,河湖地区呈现出以河湖环境中的堤垸格局为基本地理格局的聚落形态区域分布特征。中观层面上,城市、集镇与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各有不同。以河湖地区五州县治所城市聚落为主要探讨对象的城市聚落,其城内空间由"城+市"的模式构成,是符合宇宙模式和有机体模式折中的混合形态;沿河岸形成的集镇聚落主要受河流的影响和约束,主要街道多与河岸平行或重心向河岸倾斜,并主要呈现出沿河岸伸展的外部形态特征;而在堤垸体系中形成的水利关系成为江汉平原地区乡村聚落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类型,围绕水利关系衍生出的以"垸"为中心的社会形态成为这一地区乡村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深层结构,并最终促成了乡村聚落以"垸"为中心的形态特征。微观层面上的住居形态与聚落住民这一主体的关系最为密切,住居形态体现出一定的地域适应性及文化特性。船居是受惠于河湖环境丰富水资源的、较为原生态的逐水而居的住居形式,而茭簰水居和吊脚楼则是对河湖地区住居形态中应对水患的特殊形式。此外,河湖地区乡村聚落中的住民在民居建造活动中还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堤垸环境、应对水患的营建策略。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人地关系视角下环境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贯穿始终:明确了河湖自然环境和堤垸格局是影响河湖地区聚落形态特征的关键要素;并从聚落防洪以及对水环境的改造利用两方面体现水环境对河湖地区城镇聚落形态的影响;堤垸格局中的乡村聚落不仅形成了以"垸"为中心的空间形态,还呈现出以"垸"为中心的多元文化内涵;水患对住居形态的影响最甚,应对水患的房屋组成元素和构件说法的混淆,地区寡于积聚的风俗,"苟且"的营建态度,以及本是对气候条件回应的建造样式在乡间却作为较高等级房屋规制的观念被反复强调的有趣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患影响下乡村聚落住居形态中建造传统和文化的缺失状态。  相似文献   

14.
商业街区是城市区域内,室外人流汇集较大的空间。商业街区城市热岛现象明显,其内部热环境对于使用者来说至关重要。街区空间形态要素与城市微气候之间存在紧密联系,通过对严寒地区典型城市哈尔滨的商业街区实测研究,发现街区形态要素是导致区域内温度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同研究半径内,街区形态要素对于温度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建筑覆盖率,植被绿化率,下垫面百分比,天空开阔因子以及建筑墙体面积是影响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论文通过对各街区形态要素与温度的相关性分析,得出了哈尔滨商业街区形态要素对温度的影响范围。同时,构建的相关性方程能够说明各街区形态要素对于温度的影响程度,旨在将城市设计与气候设计进行整合,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湘潭县城的规划建设是经济繁盛背景下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的创造典型。湘潭古人通过持续经营建设,充分协调了城市规模增长和原有城市整体空间秩序之间的矛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空间格局。通过对明清湘潭县城空间格局营造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和归纳湘潭传统城市规划实践中的智慧与经验,以期为解决当代城市建设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城池作为古代城市防御设施与城市空间的界定物,在社会生活、城市意象与政治象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明清重庆城池形成了寓形山水、天人合一的形态和"九开八闭十七门,象天法地"的城门布局、功能耦合的城池空间等特征。其特征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城市职能与山水地形耦合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明清重庆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人居文化持续发展推动的物质性体现。由于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明清时期重庆城池空间形态体现了内在空间逻辑的规定性和外在形态特征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17.
自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以来,全国各地试点城市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划定思路,但对于地处山区丘陵地带、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时期,以工业化为主要驱动力的小城市借鉴意义有限。基此,文章以邵武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为例,在总结山区小城市现状问题和发展主要特点的基础上,认为: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既要控制城市蔓延、防止土地低效利用,又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阶段、增长压力与潜在增长偏离等要素,划管结合,给城市发展留足弹性。  相似文献   

18.
蔡芝明 《安徽建筑》2014,21(6):24-24
徽派建筑是明清时期徽州府辖区内及相对集中的流播地区、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建筑形态,它以其独特方式强化并传承了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建筑文化.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建筑材料、营造技法及文化时尚、经济条件、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交流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与中国其他民系的传统建筑相比,徽派建筑表现出鲜明的特征.文章将针对徽派建筑人文氛围营造设计与优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1)
我国城镇化发展开始较早,在夏朝后期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城市。秦汉时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封建王朝行政体制逐步走向完善过程中,城市与国家行政体制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带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城镇化规模扩大,这个时期的城市已经彻底打破了市坊的界线和禁夜的限制。明清时期随着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城市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受到经济体制和行政制度的影响,我国城镇化速度十分缓慢,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镇化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我国的城镇化得到全面推进,城镇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20.
《新建筑》2016,(6)
快速城镇化和外埠文化的强势植入,造成城市街区外部空间形态"异常"趋同,文化断层成为中国城市的普遍性问题。探寻现代化语境下传统建筑的外部空间形态地域性模式,有利于为城市的有机演替提供科学评价标准。以民国时期的重庆为例,对该地民国历史建筑群进行文献整理、实地调研、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出边界、平立面要素、动线与形态是其外部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并探究出部分建筑外部空间特征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