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阐明了公共工程项目融资代建制是一种吸收非政府的多渠道来源资金的投资建设管理的创新模式,特别强调融资代建制项目应采用代建制的项目建设实施组织方式,并重点探讨了代建制的主体-工程管理公司和工程公司的性质、构成及运作特点,以利于推行融资代建制.  相似文献   

2.
私人主动融资(PFI)是当前国际上公共项目建设运营和管理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新型融资管理模式。本文讨论了PFI模式产生的国际经济背景,目前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对PFI与PPP之间的关系与差异做了一定的探讨,并对PFI的应用模式做了较详细的分析,给出了PFI在我国运作的流程模型。  相似文献   

3.
PFI模式应用于铁路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直被视为国民经济大动脉的铁路由于多年来建设投资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为筹集铁路发展所需的资金,国家确立了“汇集各方资金,用于铁路发展”的融资战略,即继续利用已有资金来源,如铁路建设基金、政府贷款、利用外资以及发行国内债券融资等方式,同时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方式,扩大融资渠道,力争加快铁路建设的步伐。PFI模式是国际上用于开发基础设施项目的一种模式,其要领是利用私有资金来开发、实施、建设公共工程项目。PFI模式代表了国际上基础设施项目开发建设的趋势,本文就这一模式应用于我国铁路建设的可…  相似文献   

4.
公共工程建设管理的新思路——中国特色的PFI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此文值得一读。PFI模式将成为全球政府建设项目的开发模式 ,该文提出将PFI的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PFI模式的思路 ,通过分析指出该模式具有特色的公共管理、特别的项目管理、特殊的企业管理的特点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作为公共工程项目融资的代表模式BOT与PFI在我国均已见到尝试性应用。除了项目导向、有限追索等融资共同特性外,这两种模式在适用范围、运作程序、参与各方关系、项目所有权与经营权、融资成本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基于对二者差异的比较分析,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实施BOT和PFI的建议措施,具体包括BOT和PFI融资模式需要建立的经济和法律环境,加快人才培养,鼓励内资和民营资本参与等措施内容,以期有助于此类融资模式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以缓解融资问题为切入点,试图将PFI模式引入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运营过程中。分析公共租赁住房采用PFI融资模式的风险类型及其根源,界定公共租赁住房PFI项目融资中的各参与主体,进而依据风险分担的原则进行分阶段的风险分担流程设计,构建多方参与主体的风险分担框架图,最后提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PFI项目管理体系、规范金融市场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英国的公共工程采购经历了较大变革,形成了新型的以PFI模式为主的政府采购公共工程项目管理机制。基于一个正处于运营状态的英国教育服务政府采购项目的实际案例,分析和研究了现行英国政府采购公共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的优点、其运营过程中风险分配特点及存在问题。利用PFI模式建设公共工程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大多数的项目还未进入长期的运营阶段,而对英国的公共项目中PFI模式的运营状况进行研究,对我国完善政府公共工程PFI模式,尤其是风险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模式与国际工程项目管理通常采用的PM,PMC,EPC模式的异同,提出代建制是适合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对在实施代建制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代建制模式的选择、代建单位的发包方式、代建单位的法律地位和合同管理、代建阶段的确定等,作出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完善与规范代建制管理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借鉴各地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代建制”试点的成功经验,对各地“代建制”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从政府投资工程“投、建、管、用”职能分离的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角度,研究了“代建制”的一般模式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彭向东  荀毅 《四川建筑》2013,(6):241-242
代建制和价值管理是军队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正在试行的一种科学方式,文章通过对军队工程项目代建制的概念以及组织模式介绍,对军队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价值管理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为军队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Ein effizientes Lebenszyklusmanagement von Betonbauwerken erfordert die Dauerhaftigkeitsbemessung beim Neubau bzw. die Lebensdauerprognose für Bestandsbauten. Sie ermöglichen gleichermaßen eine wirtschaftliche wie auch eine nachhaltigkeitsbezogene Optimierung einer Konstruktion bzw. einzuleitender Erhaltungsmaßnahmen. Der vorliegende Beitrag behandelt schwerpunktmäßig die Dauerhaftigkeitsbemessung. Dabei werden weniger die Schadensmechanismen auf Bauteilebene beleuchtet als vielmehr die Methodik des Übergangs vom Bauteil zur Gesamtkonstruktion. Ebenfalls wird dargestellt, wie die Interaktion dauerhaftigkeitsrelevanter Einwirkungen modelliert werden kann und wie singuläre Risiken (z. B. Spannstahlkorrosion) in einer Gesamtbetrachtung berücksichtigt werden können. Service life design in concrete construction – From the deterioration process related to components to safety analysis of whole structures Relevant methods for the lifetime management of concrete structures are the design for durability relating to new structures and the lifetime prediction relating to existing structures. These methods allow to manage the entire lifetime of a concrete structure while avoiding cost‐intensive maintenance measures and corresponding downtim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sign for durability. Major emphasis is put on the presentation of methods to describe the behaviour of the concrete structure as a whole resulting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eterioration effects on the member level. Based on the fact that different deterioration mechanisms occur in combination with each other, procedures for modelling interactions and singular risks (e. g. corrosion of tendons) are dealt with as well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