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分析了新疆吐鲁番地区葡萄晾晒空间——晾房对当地生土建筑热环境的作用。利用现场实测与软件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葡萄晾房的热环境特点及其对下部空间热环境的影响。在保证晾房内部晾晒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提出了改善晾房热环境的策略。结果表明:晾房内部具有温度高、辐射强和通风换气次数大的特点;夏季晾房可使下部空间日均空气温度降低1.36℃;晾房屋顶增设0.8 m长的挑檐可使晾房日平均温度降低0.3℃、下部空间日平均温度降低0.2℃左右;增大晾房开洞率可降低其温度,开洞率为0.272最合理;根据土坯砖规格及晾房开洞率,洞口尺寸宽10 cm、高15 cm最适宜。  相似文献   

2.
新疆干旱半干旱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当地大量的生土建筑且各具地方特色,其中吐鲁番地区的生土民居作为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建筑形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文中从吐鲁番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当地传统生土民居进行实地检测,发现这种适应气候而形成的生土民居也存在缺陷。在对其进行改进基础上,利用PHOENICS分析软件,模拟检测其夏季室内的风环境状况,结果表明,改进后半地下室式生土建筑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地的恶劣环境,为半地下室内营造舒适、凉爽的微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3.
提起“生土”,读者朋友可能感到陌生。其实它是一种最古老的建筑材料,现在生土建筑还一直被广泛地用于我国广大的黄土地区和一些农村。所谓“生土”,是指未经焙烧的土(如黄土、粘土等)。我国农村一些地区,采用生土建筑房屋,有质感的夯打泥土边界,砖坯制造的各种几何图形,富于色彩变化的石料和片瓦,土墙围绕着的村镇,与大自然协调的色彩,形成了我国农村别具风格的居住环境。例如,现今陕北清涧县大部分居民仍然以居住窑洞为主。这一带  相似文献   

4.
生土材料由于低碳、环保、经济的优势而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青睐。近年来,伴随着建筑材料的革新,当代国外生土建筑涌现了生土和其他可持续性材料相结合的新型生土建筑形式。以当代国外生土材料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与新型材料组合应用所创造的“低成本”与“高品质”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并分析生土建筑现代性表达的途径,谨此希望对我国生土建筑的发展与革新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5.
生土在当代建筑的应用具有生态和文化上的双重意义.通过对法国生土建筑发展现状的介绍,包括在法国已初步形成的生土建筑产业链的整体状况,尤其是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土建筑、建造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教席所在地的法国格勒诺布尔国立高等建筑学院生土建筑研究中心CRATerre在生土建筑研究、教育和工程方面的经验,为我国生土建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积极可行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生土建筑是浙江农村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从70年代后期开始,生土建筑这一古老的建筑形式,在浙江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除了大家所熟知的泥木结构外,出现了以生土墙承重的“生土——钢筋混凝土”结构(生土混合结构),使生土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焕发出新的活力。一改千百年来以素土夯筑生土墙的施工习惯,现在浙江农村的不少地区夯筑成三合土墙或灰砂墙。浙江的诸暨及其邻近的肖山、义鸟、江浦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丝路文化"与"生土文化"两个方面,对乌鲁木齐的土遗址进行研究,分析了其在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下,当地古代生土建筑存在、发展的合理性、特殊性及文化特征。论证了保护乌鲁木齐的土遗址的历史文脉、延续乌鲁木齐生土建筑的记忆,使生土建筑重新焕发活力与生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5·1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现代生土住宅的探索与应用。在保持传统生土住宅绿色特征的基础上,现代生土住宅在建筑造型、抗震性能、耐久性和施工工艺等方面做了改进和完善,使生土住宅建筑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民居的建筑手法延袭了1500多年前交河、高昌故城的生土构建方式。在时代的变迁中人们对居所的要求不断完善,包括日常生活空间、生活空间组合关系及使用条件等,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民居在百余年的建造与使用过程中,根据家庭生活的需要,民居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构造特色。在空间的分配与使用上探索出了简洁实用的空间模式,满足了当地居民的居住和使用需求。本文旨意在结合当地民俗因素对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民居空间构造特色进行论述并展开研究,让人们能够更加了解吐鲁番地区维吾尔居民的相关民俗及民居空间构造的特色之处。  相似文献   

10.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干旱少雨,年降雨量仅40毫米,生土民居是当地传统的建筑形式。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目前农村新建的住宅绝大部分仍然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 但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采暖、采光、通风等方面对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用  相似文献   

11.
农村自建房在我市乃至全国广泛存在。从开展检测的情况看,淮北市农村自建房工程在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设计、结构布置、原材料与施工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房主质量意识差、面向农村的施工单位水平低等。我市应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农村农房建筑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证建设施工安全;要加大对农村建筑队伍的整顿力度;引导农户树立"质量第一"的安全意识,从而保证农村自建房质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的一些特点,并依据该规范阐述了机房建设工程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建构的本质是基于材料特性和建造技术认知的基础上,对材料创造性的使用和对于材料有意识的再组合。木构建筑的建造离不开其特有的技术手段,技术也成为一些建筑师着力表现的建筑要素之一。现代木构建筑的建造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从结构、构造、细部处理等方面发展符合自身时代的技术和表现观,以新的"语汇"不断提高木建筑的"张力"和"魅力"。  相似文献   

14.
从感知到认知 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北京的乡村景观建设存在乡村景观风貌逐渐丧失、并日趋城镇化,乡村景观风貌特征、乡村地域美学不够突出和乡村规划项目缺乏统筹、建设紊乱三大凸显问题。以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为研究对象,沿用从感知到认知——景观特征研究方法,基于阅读文献资料法和问卷法、访谈法、抽象归纳法,通过古代田园类诗词、《园冶》及风水学反映出中国传统乡村景观风貌特征,包括13个"呈现型"特征和14个"营造型"特征;通过文学作品、民居建筑、传统植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结归纳出3类北京传统乡村景观;此外,通过针对北京乡村居住者与旅游观光者研究对北京当代乡村景观风貌特征进行补充,从而构建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研究框架。未来可深入研究并系统化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建立《北京乡村景观建设导则》与《北京乡村建设项目景观风貌评价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把握其发展,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从新农村建设经验来看,需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优化,对村中"脏乱差"的地方采取有力措施,重点整治,加强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轮。  相似文献   

16.
唐程  戴勇军 《中外建筑》2009,(1):125-127
新农村建设中,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首要问题,则如何积极创新农村生产方式实为关键。理论上,以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率逐步提高可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样,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基础。两者相叠,集中配置的公共设施和“以点带面”的新型农耕方式似已成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心。本文以望城县彩陶源村和石渚湖村建设规划为例,从经济发展和村容建设的双重角度对如何进行新农村规划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农村城市化解决了现有城市扩张过程中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迫切需求,为城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但是,农村城市化工程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大量农民的土地被征用,如何才能使农民失地不失收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厦门市海沧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农民的权利,在钟山村的开发改造中,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还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实现了城市和农村的"双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其实践探索具有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敏 《中外建筑》2013,(12):136-137
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应该同步进行,让亿万农民也可以享受到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走上一条工业、农业共同发展、同步推进的发展道路。新农村住宅建设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也是一个农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的过程。本文从新农村住宅建筑的空间构成与功能分析、新农村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要点、新农村住宅的时代特征分析等方面论述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上海城市规划》2013,(5):51-61
郊野公园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推进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任务。依据郊野公园选址原则,在上海市郊区选址27个郊野公园,其中,青西、嘉北、浦江、松南和长兴作为5个试点郊野公园先期规划建设。郊野公园规划遵循“聚焦生态功能、彰显郊野特色、优化空间结构、提升环境品质”的总体思路.坚持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地域文化.关注游憩需求.确保综合效益等规划原则,打造市民休闲游乐的“好去处”、“后花园”。  相似文献   

20.
城市绿地在构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文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凸显城市风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研究以规划具有域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为目标,以贵州松桃苗自治县为例,通过剖析松桃原生苗寨景观特征提炼传统地域乡村聚落景观意象并将之转化为市绿地系统空间形象,以物境重构和情境转换主要手段,从空间格局和空间内涵两方面提出造松桃县城绿地系统空间形象的规划对策,探基于传统地域乡村聚落景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方法和途径。实践表明:历经千百年自然选择聚居营建演化形成的传统地域乡村聚落景观,具地域自然生态特征和人文生态内涵,由此形的景观意象是人们对地域聚居环境的共同"心图式"和"记忆地图",以此为凭规划城市绿系统是对地域特色"生活语法"的尊重和传承是改变"千城一面"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