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数字空间——新的建筑空间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随空间概念的改变而改变。在数字技术的冲击下,建筑在功能、形式以及审美等几个方面产生了拓展,建筑设计方法及建筑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提出了新的空间概念——数字空间。在数字空间中,建筑的形体与空间得到了解放,能进行参数化智能设计,计算机成为设计师们思维的工具。结合相应的设计案例对数字空间进行解读和思考,并分析了今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从数字化编程到数字化建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烽 《时代建筑》2012,(5):10-21
文章论述了"前数字化"时代、"参数化主义"时代以及"多智能体"时代的建筑数字化思想演进过程,并着重阐释了"参数化设计"、"算法设计"、"数字化建构"与"数字化建造"等基础概念。作者还从数字设计方法论角度介绍了"建筑数字编程设计"理论内容,阐释了"自上而下"的建筑几何设计方法以及"自下而上"的涌现理论;在编程与算法的方法论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建筑数字化建造"对于数字范式革命的重要意义,涉及内容从建筑形式生成到基于建筑性能与生产方式一体化的数字化建造理论i展望了协同设计与社会多系统整合带来的建筑产业升级及建筑材料的革新。  相似文献   

3.
参数化结构设计技术与数字设计、数字建造工具的结合,改变并重新定义了当代建筑设计的过程。研究尝试探索一种新的数字设计教育模式,将建筑设计过程与数字结构设计技术相结合,并且在各种国际教育机构中讨论实验性工作坊的成果。研究的目的在于挖掘这一系列课程在启发建筑实践创新方面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探讨在建筑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如何对建筑设计教学进行改革,实现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本文就设计的构思、设计的运算、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表达等方面的教学如何适应建筑数字技术的发展来改革我们的现行教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2011年10月9日晚,在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报告厅进行了一场关于数字建筑的讲座。此次讲座中,胡羁副教授首先介绍与分析了在全球化视野下关于数字建筑设计发展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紧接着他为大家解析与厘清了当前学术界关于非线性建筑、参数化设计、参数化主义、算法、设计、数字建构、建造信息模型(BIM)等等有关数字建筑的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在清华建筑学院2012年"建筑体验实习"课程中进行的一次数字建筑实践。笔者作为指导教师,和33名同学在2周的时间内完成了一个实验性亭子的设计和建造。在这个作品中,试图探索数字建筑语境下的结构形态创新的潜力。经过数字化设计、结构模拟与优化、数控加工与建造等完整的数字建筑实践过程,一个由60块三角形木质面板和201个金属合页组成的亭子被建造出来。本文介绍了这个项目的设计概念和设计、建造的全过程,并对项目的过程和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文中对数字建筑、数字建构、非线性形态的概念进行了阐释,介绍了数字建构应用于高层办公建筑形式设计中的优势和基本特征,并通过四个案例分析论证数字建构在高层办公建筑中应用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8.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建筑参数化设计理念和新的建造方法给整个建筑领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其影响力超越了上个世纪20年代的现代主义运动、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与90年代的解构主义革命。今天的数字化技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辅助绘图和方案的虚拟展示,而是参与到前期方案设计与后期建筑建造甚至建筑的使用与管理的各个环节。本文对参数化设计理论以及数字建造技术发展做了阐述,并对一次从参数化设计到数字建造的研究实践做了解析、  相似文献   

9.
胡骉  杜宇 《新建筑》2012,(1):28-33
湖南大学数字建筑实验室(DAL)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学思路,与台湾通大学建研所、ZHA+CODE等设计研究机构合作,每年主办多次主题丰富的数字建筑workshop。参与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了解数字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特别是掌握基本的参数化设计软件和数字加工设备在设计中的运用,制作大尺度数字化物理模型和参与建造大型空间构件,完成数字设计到数字建造的全过程。DAL总结了数字建筑workshop的教学经验,并在建筑学四年级的大跨度建  相似文献   

10.
李晓岸 《住区》2022,(2):101-106
近年来众多复杂形体的建筑在世界各地作为地标建筑建成,其背后是不断成熟的数字设计建造技术为建筑的高完成度提供保障.数字设计建造工作流程是复杂形体建筑设计建造的核心工作,保证了建筑设计数据和模型信息能够准确建立、分享和使用,搭建起设计各阶段之间、设计与建造之间的桥梁,提高复杂形体建筑设计、建造工作的效率和精度,降低建造成本...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记录袁烽和王振飞这两位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从学术、实践和文化、艺术方面大力推广数字化设计理念的建筑师的对话,反映出信息时代,数字设计对建筑师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和设计方法产生的影响。文中对于数字化建构和数字化建造的学术探讨、数字设计工具包的建立与尝试分享、算法语境与社会生产系统结合的发展期望与真实地展现出他们对于自主性创作的全新探索以及将设计方法应用到实践上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数字现象     
本文通过对数字时代建筑特征及认知方法的论述,结合多个数字化设计的实践案例,深入剖析数字化运算设计的核心内容,以及数字化运算技术对建筑师设计方法和工作流程的革命性影响,藉此为建筑师与数字化运算设计模式的"亲密接触"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袁烽 《时代建筑》2013,(4):124-129
文章通过介绍卜石艺术馆的改造,探讨了空间行为塑形在建筑设计方法上的应用。指出建筑师在对人的行为过程进行推演和模拟时,形成了几何折叠的空间界面,这种反向生形手法,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也是在数字性能化设计中所用到的设计逻辑,这种逻辑同时又作为建造方式的指导,给予建筑师实现多维空间创造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数字时代下建筑设计方法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化造就了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语境,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进入数字时代以来,计算机的使用对建筑设计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首先通过对计算机引领建筑设计这一重要趋向的阐述,进一步说明由此引发的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呈现、数字化制造、数字化建造等一系列重大变革。这种新的建筑设计方法已然形成,使建筑师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形式表现力,但它绝不是操作建筑形式的工具主义,而是带来了另一种不同的建筑设计思维及对空间概念的认识,给予建筑设计更多元化的未来、更多积极的可能性。计算机的使用将为建筑设计带来一场新革命,因此对数字化建筑设计方法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浅谈数字技术时代下的建筑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叶财华 《山西建筑》2009,35(7):38-39
对当代建筑设计的新变化、时代文化、先锋学科的技术支持以及当代主要建筑师的作品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当今数字技术时代下的建筑设计新特点,旨在使建筑设计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6.
钟波涛 《华中建筑》2012,30(4):25-27
在信息社会,以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对建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数字建构的出现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现象。该文指出,数字建构作为一种建筑设计方法和工具,通过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多重、复杂、多变条件下,追求个性化与高效率、高精确率的结合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从历史发展延续性的角度来看,数字建构在平衡理性与多元化上为当代建筑师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数字建构将从内在思考方式、建筑的建造逻辑、智能控制等方面对当代建筑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左琰 《建筑师》2011,(2):98-102
本文聚焦20世纪两位引领时代潮流的先锋女性建筑师艾琳·格雷和扎哈·哈迪德,通过对她们的家庭和教育背景、成长经历以及设计风格等方面的深入剖析和比较,找出形成她们设计思想和价值观的深层因素,从而对年轻建筑师们的设计实践具有指导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建筑设计的实践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丽  项秉仁 《华中建筑》2007,25(5):67-68
该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数字化技术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数字化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间接地改变了建筑的空间结构和形态构成;同时数字化技术为建筑师提供了全新的设计和表达手段.在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建筑设计的实践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俞传飞 《华中建筑》2001,19(6):12-15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新型的建筑和建筑师正应运而生.大量出现在电子娱乐程序、影视特技效果中的数字化虚拟场景,以及网络和数字化媒体中的虚拟空间,使虚拟建筑在悄然兴起的同时,丰富和拓展着传统建筑的含义.与此同时,从业于虚拟建筑的设计师们则以其新颖的工作特点和不同以往的设计对象,成为新一代的虚拟建筑师.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技术与建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静  于华 《华中建筑》2002,20(2):45-46
该文从几个不同的技术文化侧面,探讨数字化技术与建筑的一些基本关系。解读渗透在建筑领域中的数字化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对建筑观念的影响。面对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提示建筑师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去看重新阐释建筑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