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物理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基本性能特别是物理性能直接影响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因此对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物理性能的研究非常重要;本文主要从压碎指标值、表观密度、吸水率、含泥量与骨料自身粒径、原生混凝土强度关系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再生骨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垃圾中原生混凝土的物理性能.  相似文献   

2.
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基本性能,特别是物理性能,直接影响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因此对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物理性能的研究非常重要;本文主要从压碎指标值、表观密度、吸水率、含泥量与骨料自身粒径、原生混凝土强度关系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再生骨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垃圾中原生混凝土的物理性能.  相似文献   

3.
建筑垃圾已成为城市垃圾的主要种类。建筑垃圾处理后可作为再生骨料广泛应用于混凝土,实现资源化。本文利用建筑垃圾制备再生骨料,并对比研究三种工艺技术路线。通过对比再生骨料的物理性能(表观密度、吸水率、针片状颗粒含量、泥块含量、颗粒级配及电耗)和力学性能(压碎值),最终确定适合建筑垃圾制备再生骨料的工艺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4.
通过单掺、复掺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对再生大骨料进行改性处理,研究了改性再生大骨料混凝土(MAC)与天然骨料混凝土(NAC)、再生骨料混凝土(RAC)的耐久性能差异.结果表明:相同龄期下,NAC的抗渗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及抗碳化性能均最好,MAC次之,RAC最差;随着龄期的延长,RAC碳化深度的增幅最大,MAC次之,NA...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再生骨料存在的界面过渡区弱、吸水率高以及微裂纹等问题,对再生骨料的回收工艺、性能强化方法以及再生混凝土的拌合工艺进行了详细阐述,介绍了再生骨料生产时各阶段的回收流程,对比了再生骨料与天然骨料的性能差异。依照性能差异的来源,将性能强化方法分为附着砂浆去除和附着砂浆加固两类,并对各自强化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应用性进行了分析。最后,介绍了传统拌合工艺(NMA)和改进的拌合工艺(TSMAS、TSMASC),并阐述其工艺原理和差异性。结果表明:现阶段的回收工艺主要以破碎和筛洗为主,极易使再生骨料出现微裂纹,同时骨料表面黏附旧砂浆层; 在附着砂浆去除技术中,预浸泡法和自清洗法工艺简单、经济成本低,但强化效果一般; 机械研磨、加热研磨强化效果有所提升,但能耗较大; 酸处理与热化学处理强化效果好,但需对酸浓度进行严格把控,同时污染严重; 在附着砂浆加固技术中,火山灰浆液浸泡工艺简单、材料易得,但会降低其施工和易性; 聚合物乳液浸泡可以改善施工和易性,但工艺设备复杂,难以推广; 微生物矿化和碳酸化作用能够有效填充附着砂浆的微裂纹和孔隙,应用前景巨大,但目前仍缺乏系统研究,存在不确定性; 裹覆水泥浆层需要耗费大量水泥,其强化效果和水泥浆流动性密切相关; 水玻璃溶液浸泡会降低耐久性,需对其浓度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以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为指标,分析了秸秆灰的掺量对再生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随着秸秆灰掺量的增加,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先增加后减小,在6%左右时为最佳掺量.  相似文献   

7.
以建筑垃圾为骨料的再生混凝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以建筑垃圾为骨料的再生混凝土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阐述了发展再利用混凝土的发展模式,对本地区再生混凝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根据我国研究的现状,提出了再生混凝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再生混凝土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以兰州某工地废弃混凝土为原料来制备再生粗骨料,配制4组不同配合比,且每组分别以粗骨料取代率为0%,30%,70%,100%而制作96个混凝土试块,分别对其进行了坍落度测定和7d,28d龄期的抗压强度试验研究,总结了兰州地区再生骨料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规律和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不同龄期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合理使用再生细骨料(以下简称RFA)可同时解决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问题和天然砂、石过度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介绍了RFA的颗粒形状、空隙率、吸水率、有害物质含量等性能,总结了RFA的性能强化措施,综述了再生细骨料混凝土(以下简称RFAC)的工作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可为RFA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再生骨料混凝土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再生骨料混凝土再生骨料特性、力学性能、耐久性、改性研究等,并提出了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灾区建筑垃圾再生骨料与再生混凝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的有效处理和再生利用,是灾后重建家园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重点介绍了地震后的建筑垃圾制备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应注意的问题,包括再生骨料生产工艺、骨料强化的作用、意义和方法,不同方法制备的再生骨料性能比较,以及再生混凝土配制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再生粗骨料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用不同方法对再生粗骨料进行改性及改性后再生粗骨料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一定的改性处理,再生粗骨料的基本性能有所改善.各改性剂中改性效果最好的是浓度3%的盐酸,其后依次是有机硅防水剂、水泥外掺硅灰浆液、水玻璃、微膨胀高效抗裂防水剂.再生粗骨料改性后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抗压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14.
再生混凝土骨料(RCA)表层砂浆的多孔性和高吸水性对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不利,去除和强化RCA表层砂浆是提高RCA性能的两种主要方法。基于此,总结了聚合物、硅酸钠、微粉、CO2碳化、微生物碳酸盐沉积等RCA表层附着砂浆强化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各RCA强化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推进再生混凝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MgO膨胀剂增强改性再生骨料,探究了在不同养护条件下,MgO膨胀剂掺量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gO膨胀剂掺量≤6%时,随着MgO膨胀剂的增加,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得到了改善;当MgO膨胀剂掺量>6%时,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开始下降。由此可见,掺入适量的MgO膨胀剂可以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6.
姜越川 《混凝土》2011,(7):85-86,90
利用废弃混凝土生产再生骨料、配制再生混凝土是今后建筑业的发展方向之一.但由于再生骨料在服役或破碎期间产生孔隙、裂缝并含有大量砂浆块、砖块等,致使再生骨料强度偏低,吸水率较大及骨料粗糙的粒形效应、棱角效应,导致再生混凝土性能下降,制约了再生混凝土的利用.主要分析了再生骨料的主要特点,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再生骨料的强化、活化方...  相似文献   

17.
再生骨料强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泥裹骨料工艺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全新的再生骨料强化技术,即通过在再生骨料表面喷洒聚乙烯醉溶液形成聚乙烯醇粘结层,然后在聚乙烯醇粘结层表面再包裹1层水泥形成水泥外壳,从而增加了再生骨料对水泥的粘附力,达到了提高再生混凝土强度的目的.同时,通过试验对聚乙烯醇溶液外裹水泥法和纯水泥浆、水泥浆外掺矿粉、水泥浆外掺硅藻土、水泥浆外掺硅粉等4种不同化学浆液强化法强化的再生骨料及再生混凝土进行了相关物理力学性能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骨料表面喷洒聚乙烯醉溶液外裹水泥的方法可以提高再生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约22%.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和水灰比下9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进行了测试;基于测试结果及分析,提出了长度界面参数、体积界面参数和广义界面参数的概念,并比较分析了3个界面参数与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水灰比、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与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水灰比紧密相关;广义界面参数可反映界面体积和新砂浆水灰比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较好揭示了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劣化机理.  相似文献   

19.
唐俊 《江西建材》2023,(12):73-75+80
研究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在建筑屋面保温泡沫混凝土中的应用效果,大幅减少既有建筑垃圾外运,对于提高建筑屋面保温和防护性能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文中通过混合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泡沫混凝土,并对再生骨料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优化及性能进行测试,以探讨施工工艺和现场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泡沫混凝土可用于建筑屋面保温,当组成一定比例时,具有良好的保温和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0.
华威环保建材利用建筑废弃物生产商品再生骨料,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本文利用华威商品再生粗骨料替代天然粗骨料,制备再生混凝土,研究了不同再生骨料替代率下所制备的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及抗折强度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显示:当取代率为30%、50%、100%时,C30再生混凝土的28d抗压强度均大于30MPa;当取代率为30%、50%时,C45再生混凝土的28d抗压强度均大于45MPa;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在低强度混凝土(如C30)中,主要取决于水泥砂浆的抗折强度,在高强度混凝土(如C60)中,主要取决于再生骨料的抗折强度。相关结果对于再生骨料的产业化生产和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