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绿色校园的建设要统筹考虑校园全生命周期内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并应该结合校园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育推广需求,协调校园功能与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为例,从新建校园的角度探讨项目的规划、建设与管理三个阶段的校园建设模式,通过对以上建设过程中关键阶段的探索为今后绿色校园的发展起到较好的推广与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校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家提供发展支撑力量的重要摇篮和基地.目前,校园建筑设施量大面广,能源管理水平低,严重制约着绿色校园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急需树立生态发展观,按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的理念建设推动绿色校园运动,并通过占全社会总人口17%的各级学校学生将来自校园的节能科技和节能理念推广到全社会,发挥巨大的辐射作用. 2010年5月21日,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绿色校园学组在上海世博会瑞典馆举行成立大会.学组由吴志强教授担任组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何镜堂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加平院士担任顾问,并拥有32位教授、政府专家担任委员,4名学组助理.  相似文献   

3.
一、《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编制情况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国"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绿色校园建设"的方针政策;实现校园设施的全寿命周期内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保障学生和教职员工健康以及加强学校节能运行、教育推广管理的要求,引导我国绿色学校的健康发展. 2010年6月,受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委托,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绿色校园学组会同同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20多家单位,绿色校园学组组长、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担任主编,何镜堂院士和刘加平院士担任编制顾问,开展中国绿建委学会《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以下均简称为《标准》)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眼于严寒地区的特殊气候环境对高校校园建设的诸多不利影响,深入发掘该地域高校绿色校园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分析适宜的建设技术,提出回应气候特色的建筑技术节能、景观生态节水、建造减量节材、规划集约节地的设计策略,为我国严寒地区高校绿色校园建设提供引导。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集人才、科研、技术于一身的大学校园具有绿色示范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引领特征,因此更应充分重视绿色校园的建设。校园规划是绿色校园建设的开端,从场地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校园功能与总体结构模式、发展控制模式与预留用地、交通系统、气候适应与校园物理环境等多层面对绿色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进行研究,建构系统性的绿色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方法,并结合实际校园规划项目,为解决绿色大学校园建设中的规划设计问题和提升绿色校园设计成果的环境性能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推进项目。作者采用项目所在地的气象水文资料,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研究最新成果,对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绿色海绵校园的建设体系进行了设计,该建设体系设计对于绿色海绵校园建设具有引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南湖初中设计为例,重点讨论基于绿色建筑的四节理念。通过对目前国内校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以及四节理念的内容学习,并在实例中运用这些手法,来探讨如何优化绿色校园。通过绿色建筑措施和绿色校园规划来设计中小学校园是未来绿色校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建设绿色低碳健康校园是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政策支持、评价体系和应用实践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校园建设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详细介绍了青岛市典型中小学学校绿色低碳健康建筑实践案例.结合我国绿色建筑、健康建筑评价体系,探索青岛市中小学校园建筑适宜性关键技术体系,为我国中小学绿色低碳健康校园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结合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国内著名高等学校的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实践,系统化了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模式,试图对节约型校园的建设方法有所推进,为我国节约型校园向绿色校园过渡打基础。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校校园已渐入稳定发展期,既有高校校园在绿色校园建设中的重要性愈发突出.以绿色可持续理念引导相关校园的改造建设,需要在绿色校园建设目标与校园实际问题中综合判断校园改造的提升要点与优先程度.通过梳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与校园现实问题,整合与校园空间改造建设有关的问题性指标与目标性指标,建立既有校园绿色化改造指标框架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