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浅谈蒸汽管道的直埋敷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群 《山西建筑》2003,29(7):135-136
介绍了蒸汽管道的直埋敷设方法 ,从国内直埋技术的发展、预制直埋保温管的基本类型、应力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指出预制直埋保温管道保温性能好、使用寿命长、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门窗》2019,(9)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热力工程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热力工程管道施工中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直埋的管道技术。本文首先阐述了热力工程管道直埋的几种方式,然后分析了直埋管道技术的优点,并分析了直埋管道技术的应用要点,最后探讨了在热力工程中应用管道直埋技术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张海峰  崔海燕  殷悦 《山西建筑》2008,34(4):200-201
对直埋供热管道的应力及失效原因进行了分析,对管径相对较大的直埋供热管道的主要失效方式及原因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大管径热网直埋供热管道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对直埋供热管道的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居业》2015,(10)
本文分析了直埋供热管道的优势,提出了直埋热水管道固定墩热桥散热损失严重的现状,建立了直埋热水管道固定墩传热物理、数学模型,通过CFD技术对直埋热水管道固定墩的断桥前后温度场进行了仿真,得出通过加气混凝土断桥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作为预制直埋保温管保温层的聚氨酯泡沫塑料的特性。通过恒温失重率测试,结合预制直埋保温管实际运行情况,探讨了预制直埋保温管合理的运行温度。预制直埋保温管连续运行温度应控制在120℃以下,尖峰温度不宜超过140℃。  相似文献   

6.
郑中胜 《区域供热》2012,(1):63-65,73
本文对蒸汽管直埋敷设技术进行了介绍,由于高温蒸汽介质的特殊性,蒸汽直埋管道敷设不同于常规的热水管道,本文从保温层性能要求出发,给出了蒸汽直埋管道的最小保温层厚度计算方法,并针对蒸汽管道直埋技术提出了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城市供热管道直埋敷设的技术要求和设计方法,从直埋管段基坑开挖、垫层施工、套管安装、直埋供热管安装等方面着手,对直埋供热管道施工技术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达到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8.
王子德 《煤气与热力》2002,22(5):457-458
介绍了直埋供热管道技术的发展,给出了直埋供热管道的热力计算,设计要点及直埋管道保温结构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国内直埋设计规程、国外直埋设计标准,各有所长,国内直埋设计规程吸收了国外直面设计标准中的优点,但又有一定的突破。实际操作时,应结合建设方的意见,根据具体工程的建设地点、特点、所处环境,以及建设方对材料、设备、工期、造价的侧重点去选择合适的敷设方式。本文对国内外直埋设计规程、设计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对直埋供热管道壁厚的确定、整体失稳、局部失稳、管道埋深、地震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对比,总结了国内外直埋供热管道设计理论的异同与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芬兰大口径一次性预热无补偿直埋技术在秦皇岛市集中供热工程中的应用,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直埋管道预热处理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着重介绍了直埋管道现场预热处理工艺的要点和注意事项,阐述了大口径无补偿直埋技术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寒区隧道工程中,铺设隔热保温层可以减轻隧道冻害。隔热保温层的铺设位置不同,起到的隔热或保温效果也不同。采用有限元计算法对不同类型冻土中隔热保温层表面铺设、夹层铺设以及离壁式铺设下的围岩温度场进行了模拟,从隔热保温效果方面对3种隔热保温层铺设方式进行了对比。季节冻土受洞内与外界气温的双重影响,铺设隔热保温层无法阻止围岩冻融循环的产生;多年冻土中隔热保温层夹层铺设以及表面铺设隔热效果相差不大,但夹层铺设时,隔热保温材料遇水以及受挤压后隔热保温效果将降低,应优先采用表面铺设方式。非冻土中隔热保温层离壁式铺设的防冻效果最好,当无法采用离壁式铺设时,将隔热保温层铺设在二衬表面的防冻效果要好于隔热保温层夹层铺设,但应对拱脚位置处的防排水系统进行保温处理。  相似文献   

12.
贾旭斌 《山西建筑》2010,36(6):224-225
对BCI内外墙保温装饰板材料的诸多特点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该保温装饰板的施工方法及程序,列举了BCI内外墙保温装饰板的产品系列及应用范围,以期进一步推广该保温装饰板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几种建筑外墙结构的数学模型,结合南京夏季室外综合温度,采用FLUENT软件对几种墙体的热工性能进行对比,并从传热学的角度对墙体的内部传热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添加保温材料或者空气问层均能够提高墙体的隔热性能;墙体采用外保温时,其保温层较高的热阻使热量集中墙体外表面,减小向室内侧的传热量,同时也提高了墙体的耐久性;通过对比几种具有不同隔热措施的建筑墙体,外保温墙体对温度波的衰减度最大,内壁面温度的波动幅度最小,抵御室外温度影响的能力强,热稳定性能好。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屋顶绿化层对住宅楼屋顶热环境的影响效果,对某小区单元住宅楼有无绿化层屋顶进行连续测试。分析测试结果发现,在屋顶隔热板上设置绿化层后,白天,隔热板下表面平均温度、隔热层中空气平均温度、屋顶上表面平均温度分别降低7℃、3.6℃、2.8℃;隔热板下表面、隔热层空气、屋顶上表面最高温度也明显偏低,其中隔热板下表面最高温度昼间降低高达12.2℃,屋顶上表面最高温度昼间降低高达5.1℃。在屋顶设置绿化层能有效缓解阳光直射屋顶造成的屋顶过热现象,从而改善室内热环境,达到较好的建筑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5.
根据实测的温度观测资料,从理论和实践出发,计算和分析未采取保温措施以及采取保温措施之后不同材料、不同厚度的混凝土在寒潮期间表面及棱角温度的变化规律,并对由此产生的棱角和表面温度应力关系进行了分析.该分析成果可为在西北严寒地区混凝土保温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崔建军 《山西建筑》2012,38(16):46-47
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保温层厚度对局部保温条件下单管冻结温度场的影响,获取了保温层厚度对局部保温条件下单管冻结温度场的影响规律,研究获取的保温层厚度对局部保温条件下单管冻结温度场影响结果,可为单排、多排、单圈、多圈及其他布置形式的局部冻结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屋面的隔热性能对顶层住户夏季室内热环境影响很大,因此对几种常用屋面的实际隔热效果进行测试研究,具有实用价值。选择长沙市区某住宅小区两栋相邻的住宅,在2013年夏季按住宅屋面常用构造做法设置了几种实验模块,在外界条件、层高、墙体等都相同的情况下,连续测试各模块屋面的内表面温度、室内空气温度、室外空气温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种植屋面的隔热效果最好;无隔热措施传统屋面的隔热效果较差,增设保温层后,其隔热效果有一定提高,如果外表面再刷白,隔热性能明显改善;通风屋面有一定的隔热效果,加设保温层后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冯强  蒋斌松 《岩土工程学报》2014,36(10):1879-1887
新疆天山的玉希莫勒盖隧道处于高海拔季节性冻土地区,为防止冻害的发生,需要对所需保温层厚度进行研究。针对这一问题建立计算模型,采用Laplace积分变换的方法得到了由于保温作用而没有相变发生时寒区隧道温度场的解析分析方法;通过与stehfest方法对比分析,基于高斯正交法则和快速Fourier变换的Den Iseger方法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采用该数值反演方法进行Laplace逆变换的求解。根据对玉希莫勒盖隧道的分析表明,保温层、衬砌与围岩中的温度都随着大气温度呈简谐振动;现场采用的5 cm厚保温层内外温差达9.63℃,不能保证该隧道围岩不发生冻胀现象;要保证其在设计年限内不发生冻胀所需要的最小保温层厚度为27 cm;通过对相关物理参数的分析表明:对流换热系数对固体介质的表面温度的最值影响较大,但对保温层厚度的影响较小;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升高所需保温层的厚度越小,保证的安全年限越长,厚度也越大;随着地层温度的升高,所需保温层厚度逐渐减小;最后对年平均气温和地层温度的不同组合情况进行拟合分析,得出保温层厚度与这两因素的相关关系,可为该地区其他隧道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绝热材料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热潮在多孔绝热材料中的传输理论为基础,综述和分析了热流与多孔绝热材料的相互作用,对影响绝热材料导热系数因素的分析表明,每一种绝热材料在特定温度下都有一个最佳体积密度、绝热 材料并非越轻其隔热性能就越好, 气孔尺寸对绝热材料在高温下的导热系数有非常大的影响,在高温状态下气孔尺寸的减小可使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大幅度下降。纳米级绝热材料是建立在超低体积密度和超微细孔(小于50nm)结构基础上的,其导热系数可低于静止空气的导热系数。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内保温墙体内部的温度和水蒸气分压力分布,分析出内保温墙体系统内部的结露点。通过建立内保温墙体数学模型,利用解析计算的方法计算出在稳态条件下离心玻璃棉和聚氨酯保温板(PU板)内保温墙体系统内部节点的温湿度,研究了内保温墙体模型内的温度和水蒸气分压力分布曲线;分析出结露点主要发生在保温材料与混凝土砌块界面处;通过实验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且得出离心玻璃棉比PU板更容易结露。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