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针对城市中心区高层建筑绿色拆除技术亟待发展的现状,为实现土木工程可持续性的进一步提升,提出了绿色拆除须以推动拆除后废弃物的资源化进程为发展方向,剖析了城市中心区高层建筑拆除工程特点与技术难点。从结构检测、策略制定、流程设计及施工技术4个方面,构建了场地条件限定下的绿色拆除方法,探讨了施工与管理新技术以及精细化力学分析的应用场景。结合某城市中心区高层建筑拆除工程进行案例分析,采用建立的绿色拆除方法,对建筑不同高度部位设定不同拆除策略,基于结构分析结果设计合理拆除流程,分别采用切割吊装与机械破碎施工技术,完成了6层以上建筑构件的完整拆解与6层以下建筑的整体倒塌拆除。结果表明: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分类拆除与运输,为后续建筑固废资源化的高效开展提供了前序保障。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传统人工、机械、爆破等拆除方法在混凝土结构拆除中的使用现状及所存在的不足,分析了相关技术绿色化发展对所处施工及周边环境影响,展望了智能拆除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改变正向与逆向2种拆除施工工艺顺序,使绿色拆除施工方法得到深入研究,同时找到混凝土结构拆除与资源化不同利用层次之间的相关联问题,展望绿色拆除与资源化技术紧密结合的前景,揭示有选择性和分类性等重要特征的绿色拆除能够显著地提高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程度。结合某大桥匝道绿色拆除的典型实例,分别通过绿色拆除施工方法有效将该大桥两侧匝道完成同步下降和整体移位,最大程度满足施工目的同时,保证原有桥体结构部件完整性,有效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最后探讨建筑绿色化拆除发展对于提高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和建筑生命周期理论发展的意义。结果表明:通过建筑拆除与固废资源化2个阶段可以完善建筑生命周期理论,使其拓展成闭合的循环发展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3.
郝赤彪  铁瑛 《工业建筑》2012,42(12):13-16,52
城市快速发展常常要求在短时间内将建筑拆除,为了适应城市建设的需求,我国大多采用机械拆除的方式拆除房屋,产生大量垃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通过分析建筑拆解与旧建筑材料再利用的相关步骤方法,引入国外较为先进的理论和经验,提出拆解式建筑设计思路和建议,在设计阶段即对建筑可拆解性及材料的充分利用进行综合考虑,并对今后我国在建筑拆解与旧建筑材料再利用方面的发展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4.
介绍国外对建筑拆解及其废弃物再利用包括策略技术、环境效益、实施障碍等方面的研究,指出制定更为细致严格的拆解计划可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不断提高的材料利用率可以使建筑拆解获得更大的环境效益;而废旧材料的再利用设计将克服拆解障碍,为建筑设计拓展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现有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的回顾和分析,提出了研究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不仅是对建筑垃圾本身和再利用的研究,而是研究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的最后一程,通过对最后一程的研究促进对整个建设工程的再认识。要从建筑垃圾工程全寿命周期、项目建设过程、资源化全产业链去考虑和着手。从规划、设计、施工、运维、拆除、运输、处置、再利用等各个环节开始,大力发展减量化和可循环技术,低成本、大规模应用技术,建筑垃圾专用工艺和装备等。  相似文献   

6.
近日,工信部公告《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第一批)》,包括建筑和农林废弃物等6类共95项技术。利用废玻璃生产U型玻璃新型墙体材料技术、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与工程应用、建筑固废再生建材利用成套技术、利用建筑废弃物制造高强度烧结砖硬塑挤出技术、PPDM提取秸秆纤维生产新型建材技术等列入其中。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为提升我国固废利用领域科技支撑及示范引领作用,共同探讨大变革、大变局背景下我国建筑固废行业发展之策,让建筑固废利用更安全、经济、实用,中国砂石协会建筑固废利用分会、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将于 2021年6月10日-12日在广西南宁召开"第六届全国建筑固废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研讨会"。  相似文献   

8.
工信部近日颁布《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第一批)》,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于2月24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交流会"。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受到青睐,"目录"中包括了"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与工程应用"(再生骨料技术)和"建筑固废再生建材利用成套技术"(利用  相似文献   

9.
正进复工复产,为配合各级政府部门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实施,加强行业优秀示范企业的引领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提升助力行业复工复产,中国砂石协会建筑固废利用分会、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将于2020年8月22日-24日在上海召开“第五届全国建筑固废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研讨会”。同期将举办“2019-2020全国建筑固废资源化最佳实用技术(BAT)和全国建筑固废资源化最佳示范单位(BP)颁奖活动”,会议将邀请到相关主管部门领导、一线从业专家、大中院校学者及企业家共同参与会议报告交流。来源:中国砂石协会官方公众号  相似文献   

10.
《江西建材》2015,(6):299-300
<正>工业固废和建筑垃圾的填埋或堆存,不仅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还可能引发区域性、复合性环境污染,并累积成为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预计在"十三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我国每年工业固废年排放量仍将保持在20亿吨以上,固废的充分消纳和资源化"利在当代,功在千秋"。2014年,我国混凝土产业的总产值突破万亿,超过了水泥而成为建材行业的最大产业;预拌混凝土企业数量过万家,总产量超过了40亿立方米。在固废消纳和资源化利用方面,混凝土行业的作用日益增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艺水平的提高,预拌混凝土行业将成为我国固废资源化利用的主要力量。如今,粉煤灰、磨细高炉矿渣等在混凝土中已经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和消纳,成为工业固废资源化应用的典范。然而,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和大规模建设,我国的自然资源以及应用技术成熟的固废资源日渐匮乏,亟待开发利用更多品种工业固废、建筑垃圾等,  相似文献   

11.
通过阅读立体主义绘画代表人物毕加索的绘画作品,启发我们对解构主义建筑创作的思考,剖析解构主义建筑中真正被解构的元素,从而能够深入探讨解构主义建筑的思想根源、方法特征,对理解解构主义建筑的功能、形式、象征、创作的灵感带来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借鉴制造业批量生产和分层供应链的精髓,提出建筑产品的构件集成装配式建造模式,从建筑解构、连接和协同设计三个方面对该模式的应用详加阐释,以创新我国传统建筑产品的建造模式,提高建筑产业集成度,实现建筑业利润的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13.
目前自然界中可利用的水资源越来越缺乏,城市缺水会严重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框架,以北方某新区为例,构建生态、低碳的城市水系统,通过"渗、蓄、截、回"工程措施和政策保障,实现城市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4.
在梳理分析建筑拆除和改造的概念、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结合绿色施工理念和关联度辨识方法,深化建筑移位技术,并通过工程实例予以验证。结合建筑旋转平移理论的运动学特征,分析移位加速度、托盘梁应变、不均匀沉降和倾斜控制等关键旋转平移技术要点。通过分析移位路径,推导出径向位移的理论计算公式,实现了对移位曲线、移位进程的定量分析,并计算出最大建筑移位距离。分析托盘梁受力状态和应变规律,结合钢筋混凝土的材料本构关系进一步推导出托盘梁容许应变值计算方法。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移位建筑典型观测点的布置,实时监测移位加速度、托盘梁及上部结构材料应变、不均匀沉降和倾斜等数据。从整体移位技术方案、工艺方法、移位与纠偏控制等多角度,总结出上部结构荷载的应变特征、倾斜和不均匀沉降与移位进程的关联规律。结果表明:建筑旋转平移技术可降低环境影响,实现整体资源化,为深化可持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建筑节能状况落后,用能不合理,亟待改善.把"清洁生产"理念引入建筑节能中,从当前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及重点出发,指出了建筑节能设计处于节能工程的首位,是最关键的环节.明确了节能设计通过施工得以实现,施工质量影响着建筑节能,运行管理是达到建筑节能效果的重要环节.应特"清洁生产"理念始终贯彻于建筑节能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全过程中,以期对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6.
王媛 《城市建筑》2013,(12):45-45
建筑结构既要体现出建筑设计的美感,又要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对其进行优化可以提高建筑的功能性,提高资源利用率。本文分析了结构设计优化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对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龙赟 《山西建筑》2004,30(16):13-14
介绍了解构主义与景观艺术 ,从解构主义哲学、设计的解构思维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提出了景观设计中解构的方法 ,指出了解构主义在景观设计领域的研究 ,必须经过建筑符号学这个环节。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当前建筑表皮设计在建筑节能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明了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在气候资源利用方面的不足、造成对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后在分析建筑表皮气候资源属性的基础上,结合气候资源时空差异性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建筑表皮的气候资源利用技术策略,为可持续的建筑节能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偶然荷载作用下结构可能会发生局部破坏而引起大范围或整体结构的连续性倒塌,建筑结构的连续性倒塌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重要问题和土木工程学科的前沿课题.2001年美国"9·11"世贸大楼倒塌事件后,国内外学者聚焦结构抗连续性倒塌研究,对不同类型结构的倒塌机理、鲁棒性评价及设计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诸多代表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In spite of the progress in developing methods and tools to support sustainable building design,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a formal approach to bridge the “no man’s land” gap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and between these and the architecture, to achieve the level of building integration required for sustainability.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tegration framework that aims at facilitating the inclusion of life-cycle considerations in the design process from the outset, so that materials and systems are selected not only from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resources, but most importantly, to match service life performance expectations. The framework describes an iterative methodology to evaluate these expectations in practice, which is based on an understanding and modeling of the dynamics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to which materials, components, and systems are exposed. Quantitative methods and test protocols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function-performance aspects of alternative solutions. Due to its complexity stemming from its inherent exposure to variable environmental loads and its multi-functionality, the framework focuses on addressing the life cycle of the building enclosure system.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of building life-cycle performanc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will become a knowledge core that will facilitate a more integrated treatment of buildings in research, education,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