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评估体育馆自然通风降温潜力,文章利用IES-VE建筑性能模拟方法计算我国五个不同建筑气候区代表城市体育馆在非采暖季(5~9月)的室内热舒适状况。基于调研结果建立体育馆基础模型,以热舒适有效时数为评价指标从通风窗有效面积率、夜间降温及遮阳设施三个方面对基础模型进行优化,比较优化前后体育馆自然通风降温效果。结果表明,体育馆引入自然通风具有不可忽视的降温潜力,提高窗体通风效率、利用夜间通风有助于这种潜力的挖掘,而增加遮阳设施作为辅助降温措施在夏季炎热地区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2.
针对广州某办公建筑,应用PHOENICS软件模拟分析采用不同悬开窗形式时该建筑标准层室内的自然通风效果。通过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采用中悬窗时室内大部分区域的空气龄低于300 s,舒适风速区域的面积比例最大,室内自然通风量最大,自然通风效果最好,为该建筑优化自然通风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应用计算流体力学对交通污染情况下的街道污染物分布和街道临街建筑自然通风情况进行数值计算。以实测数据作为边界条件建立了街道峡谷污染物扩散数学模型,采用街区模拟结果对临街建筑自然通风情况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建筑表面南风北风高浓度区域四个工况下室外压力、污染物浓度对室内自然通风的影响,并在其中一种工况下对室内自然通风采风口形式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4.
数值模拟技术在建筑自然通风设计与优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绿色建筑项目的自然通风设计为例,利用CFD数值模拟技术对设计建筑的室外流场和室内主要功能空间的自然通风效果进行模拟分析,为建筑自然通风的开口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依据。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中,自然通风的设计是不可忽略的一方面,而CFD数值模拟技术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5.
广州某住宅小区室内自然通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广州某住宅小区进行CFD模拟计算的基础上讨论了建筑室内自然通风问题及其评价标准,并通过典型房间进行室内风环境的模拟、分析和评价,根据模拟结果优化建筑通风设计方案,改善室内风环境和热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6.
应用PHOENICS模拟仿真技术对医院门诊楼现状室内自然通风以及改进后的室内自然通风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案室内风速、换气次数显著提高,温度和空气龄显著下降,室内环境舒适性明显改善。该研究为医院建筑优化自然通风,降低过渡季节的空调制冷能耗提供可供借鉴的实例。  相似文献   

7.
居住环境室内空气品质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目前住宅的室内通风以自然通风为主,但如何通过有序的、有组织地对室内自然通风进行有效的物理环境设计,采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进行客观评价并优化设计。以天津大学零能耗太阳能住宅原型为研究对象,针对天津地区相同室内外边界条件、不同模型下的气流组织工况,运用AIRPARK2.1模拟软件对零能耗住宅建筑室内的自然通风模式进行不同工况的模拟计算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设计方案,以指导零能耗建筑的节能设计。  相似文献   

8.
基于《重庆市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52-2013)对绿色建筑自然通风的要求,通过某超高层绿色建筑项目设计实践,采用数值模拟分析技术辅助绿色建筑室内自然通风设计,避免常规自然通风效果定性分析的不确定性,既可实现良好的自然通风,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幕墙造价。通过本文的研究,为超高层绿色建筑室内自然通风设计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其他项目的自然通风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采用CFD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上海市某文化建筑中庭室内自然通风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其室内中庭风速、空气龄分布情况,并设计三种优化方案改善其中庭内部自然通风效果.研究得出该建筑原设计方案中庭一层自然通风效果最好,随高度升高,二、三层自然通风效果逐渐变差.通过优化围护结构开口大小、开口高度两种设计参数能够显著改善二、三层自然通风效果和舒适性.可为本地区该类型建筑中庭的自然通风设计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CFD软件对西安地区某一居住建筑室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模拟结果优化室内空间布局从而增大自然通风量。利用DeST-h软件对优化前后的全年累计冷/热负荷进行动态模拟,分析通风量对能耗的影响;在通风次数一定的情况下,模拟分析复合墙体的材料和结构类型对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利用自然通风和蓄热耦合原理降低建筑能耗的过程中,增大通风量的节能效果优于改变墙体的材料;外保温的节能效果优于内保温;在优化墙体的材料方面,重型墙体结构的节能效果优于轻型墙体结构,其中,内隔墙材料的优化对节能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三维RNG k~ε湍流模型的CFD数值模拟方法,对某带中庭的高层建筑分别进行了室外群体建筑物的风压模拟和室内复杂户型的自然通风模拟研究。通过室外群体建筑物风压模拟,获得了主导风向下建筑外窗、避难层等关键部位的风压分布情况,在此基础建立精细化了的室内户型模型,通过自然通风模拟研究,获得了建筑室内各功能区的风速分布与风量。结合当地风气侯数据和自然通风舒适温度,对自然通风效果进行评价,以指导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12.
吴基 《广州建筑》2014,(3):14-17
本文以广州地区某超高层外遮阳建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TAR-CCM+软件对建筑室内风环境进行模拟,分析在不同遮阳状态下的室内通风状况和变化规律,揭示垂直活动外遮阳对室内自然通风的影响,总结垂直活动外遮阳装置对建筑室内自然通风的影响规律,从而有效地指导节能设计.  相似文献   

13.
建筑体形是形成室外风环境和室内自然通风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提出应用可持续设计的方法对建筑体形进行优化设计来提高室内外风环境的舒适性,并以昆明市某科研建筑为例分析研究了基于室外风环境和室内自然通风模拟优化的建筑体形可持续设计方法,建议综合风速舒适性区域所占比例和建筑物前后压差大于1.5Pa的面积比例等指标,对建筑方案的室内外风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聂佩珊  饶永 《安徽建筑》2014,(3):170-171
建筑洞口的开设对室内自然通风的组织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文章主要从建筑的洞口设计出发,利用PHOENICS对不同建筑洞口备件下的室内自然通风情况进行模拟比较分析,以期对今后的室内自然通风的洞口设计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自然通风技术在学生公寓中的应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同时采用建筑热环境模拟软件DeST分析了自然通风对全年能耗的影响,研究表明自然通风对于改善宿舍室内热环境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16.
李静 《建筑技术》2012,43(12):1124-1126
基于三维RNG k-ε湍流模的CFD数值模拟方法,对两种典型室内布局下的套室分别进行室内自然通风模拟研究,获得了一定风速下卧室、客厅等关键部位的风压、风速分布等流场情况;得到典型布局下的通风量。并对自然通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建筑室内布局对室内的自然通风效果有一定的影响。隔墙会改变压力、速度的分布,从而影响室内通风;能形成穿堂风的布局是自然通风的理想布局。建筑设计师应设计合理的建筑室内布局,以提高自然通风效果,从而促进建筑节能。  相似文献   

17.
过渡季节自然通风节能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颖 《建筑节能》2011,39(10):19-22
外窗和透明玻璃幕墙的开启对建筑自然通风效果影响很大,借助数值模拟方法,在项目前期对主要公共空间的幕墙开启进行优化,得出过渡季节60%的时间可以通过自然通风满足公共空间室内热舒适要求,报告厅因建筑功能和使用上的特殊性,建议过渡季节采用全新风运行模式,提高室内舒适度的同时减少系统运行能耗.  相似文献   

18.
建筑体形是形成室外风环境和室内自然通风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提出应用可持续设计的方法对建筑体形进行优化设计来提高室内外风环境的舒适性,并以昆明市某科研建筑为例分析研究了基于室外风环境和室内自然通风模拟优化的建筑体形可持续设计方法。最后,建议综合风速舒适性区域所占比例和建筑物前后压差大于1.5 Pa的面积比例等指标,对建筑方案的室内外风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9.
工业建筑屋顶天窗面积对室内光热环境影响很大,本文针对夏热冬冷地区自然通风类工业建筑,选取武汉为代表城市,利用能耗软件EnergyPlus和采光模拟软件Radiance分别对工业建筑进行室内热环境模拟和自然采光模拟。分析了不同窗墙面积比条件下屋顶天窗面积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并以参考平面自然采光平均照度值为评价标准,针对采光等级要求为Ⅲ级和Ⅳ级的自然通风类工业建筑,对屋顶天窗面积比进行优化,给出工业建筑在不同窗墙面积比下屋顶天窗面积比的推荐值,为工业建筑屋顶天窗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建筑风环境对室内空气质量及建筑节能有重要影响。为了评估赤峰某住宅小区的建筑设计方案,在夏季、冬季、过渡季3种工况下对其室外风环境、室内自然通风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软件采用Fluent,湍流模型采用k-ε两方程。首先,进行室外风环境模拟,获得室外风速、风压数据。其次,以室外风环境模拟所得风压为条件,进行室内自然通风模拟,得到其换气次数。模拟结果表明,夏季、过渡季工况下建筑小区人行区域无漩涡,没有无风区;室内自然通风换气次数大于2h~(-1)。冬季迎风面与背风面的压差小于5 Pa。总体上,该建筑方案在室外风环境以及自然通风方面满足我国相关行业技术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