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启智先生对笔者“岩体的压剪损伤机理及其在岩爆分析中的应用”一文提出了“关于岩石压剪启裂准则的一点讨论”,现将有关问题答复如下。1关于原文式(6)启裂判据的严格性由原文式(5)知:①在拉剪断裂问题中,KⅠ,KⅡ对KⅠ的贡献应皆为正值;②在压剪断裂中,...  相似文献   

2.
杨光 《岩土工程学报》1996,18(5):99-103
《岩土工程学报》1994年第2期发表了俞茂宏同志的“岩土类材料的统一强度理论及其应用”一文(以下简称“原文”)。原文以双剪理论为基础,考虑了作用于双剪单元体上的全部应力分量以及它们对材料破坏的不同影响,建立了一个新的统一强度理论。本文就此提出讨论,与原文作者及读者商榷  相似文献   

3.
“非饱和土的应力传递机理与有效应力原理”(以下简称“原文”)一文在分析了水气交界面 (收缩膜 )、土粒与粒间水和气受力特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土体中任一点三个有效应力的表达形式和其中有效应力参数的确定方法。原文引起了蒋先生的兴趣与讨论 ,非常高兴。讨论从原文的理论推导中提取“5个假定” ,并认为这些假定“似不太合理” ,“显得人为因素太多缺乏依据” ,进而提出了一些建议方法与原文作者商讨。对此 ,我们首先表示感谢 ,并提出原文作者的一些思考。应该承认 ,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问题 ,尽管它有很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 ,至今还没有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在土力学中 ,应力应变问题  相似文献   

4.
 断裂岩石抗剪强度对自然岩体稳定性预测至关重要,为从细观层面探究断裂岩体双翼粗糙面接触与抗剪强度关系,采用蠕剪实验的方法对压剪和间接拉伸两类断裂岩石的力学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对断裂岩石双翼粗糙面的激光扫描图像处理和几何重构,用“切层–小岛法”对双翼啮合时断裂岩石两翼粗糙面的接触状态和接触面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压剪形成的断裂岩石在蠕剪过程中双翼粗糙面呈不规则“海岸线式”接触;拉断裂岩石双翼表面呈离散“群岛式”接触。拉破裂岩石双翼接触面积明显大于压剪破裂岩石接触面积。尽管岩石断裂生成机制乃至施加的法向荷载不同,断裂岩石的蠕剪强度与接触面积成正比关系,喻示断裂岩石的双翼表面接触面积是考量断裂岩石表面粗糙性对抗剪强度影响的重要指标。此研究对建立岩石节理的接触力学本构模型和构建抗剪强度准则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本期发表的张茂祥同志的“对结构应力分析中的变弹模法的讨论”一文(以下简称“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现对原文(指笔者撰写的“结构应力分析中的变弹模法”)说明如下: (一)原文p·3第三行“但biⅠ/和biⅡ可事先任意确定”一语确系原文错误,应为“但biⅠ和biⅡ可事先确定”,其值为biⅠ=μⅠ.bi/μ,和biⅡ=μⅡ.bi/μ,即“讨论”给出的,现证明如下:  相似文献   

6.
吴珷 《岩土工程学报》2002,24(3):405-406
感谢张忠苗先生对拙作“虎门大桥嵌岩压桩试验的分析和建议”(以下简称“原文” ,作者 :吴 王武、吴恒立、杨祖敦 )”[1] 的讨论和关注 ,也感谢讨论文认为原文“有一定的工程意义”。下面对讨论文答复如下 ,与张先生进一步交流。1 关于综合刚度法此法由吴恒立教授提出 ,先后用于广湛公路九江大桥(1986)、虎门大桥 (1993 )嵌岩压桩的试验分析[2 ] ,两处都同时分析相互有联系的两根嵌岩压桩。原文分析和建议的依据是文献 [2 ] ,该文已载于文献 [3 ]之附录一。综合刚度法与讨论文所说的方法是有一定区别的。最大的区别是综合刚度法不需要预先知道材料的弹性模量E和桩的横截面面积A。其次 ,综  相似文献   

7.
关于“土坡稳定可靠度分析”一文的讨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于“土坡稳定可靠度分析”一文的讨论陈祖煜,张广文(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学报》1994年第2期发表了姚耀武的文章“土坡稳定可靠度分析”(以下简称“原文”)对土坡稳定可靠度分析中的一些影响因素及方法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讨。但其中有些问题还需深入...  相似文献   

8.
感谢王成华、黄晓东对笔者“地基软硬程度与挡土墙倾覆稳定性”的讨论(以下简称“讨论”),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1)讨论认为如果按原文提出的公式计算抗倾覆安全系数,因为是平衡力系,对任一点取矩,M顺=M逆,则Kt≡1。这一推测是错误的,原因分析如下:a...  相似文献   

9.
刘元雪先生对“原文”的讨论促使笔者再次翻阅了许多文献,更深地思索了关于页岩的一些问题。同时,“答复”也给笔者一个对“原文”进一步说明的机会。在此表示十分感谢。现就“讨论”中的两个问题答复如下:1 几点说明*(1)“原文”中的湿度(mc)是样本的水重与样本干重之比,它就是常说的含水量,而不是干湿程度或饱和度的含义。因英文moisturecontent直译为湿度,“原文”中也就用了此词。(2)众多页岩具有层状结构,但它与通常所说的层状岩体是有区别的。页岩为粘土岩类,由粘土脱水胶结而成,通常以粘土类矿物为主,含石英、云母等,有明显的薄层理[1]。通过各种实验(X-射线分析、光学显微分析、电子显微扫描  相似文献   

10.
关于“波在饱和土中传播的若干问题”一文的讨论陈龙珠黄秋菊(浙江大学结构理论与工程研究所,杭州,310027)《岩土工程学报》1995年第6期刊登的“波在饱和土中传播的若干问题”一文(以下简称“原文”),在饱和土波动方程的合理形式、P波定义及其在一维...  相似文献   

11.
 首先非常感谢张惠明等对“土工合成材料对路堤长期稳定性及工后沉降的负面影响分析”(以下简称“原文”)一文的关注,这也正是作者撰写原文的目的。对于原文中涉及的有关问题,现做以下答复。(1)讨论文认为原文中公式(3)与图2结果不符,Rs应与Rm互换。另外认为讨论文中关于荷载扩散系数的定性分析自相矛盾,前面指出“荷载扩散效应系数应该是小于1的”,后面又指出“不管有无土工布,文中的荷载扩散系数都是大于1.0的”。这可能是理解上的不同。由于路肩和路中线地质条件的差异,其沉降往往不同,有的相差甚大,如原文中图3(a)所示,沉降差近2m,而实际施工时路堤顶面标高则基本上是等高的。因此,最初埋设在同一深度的土压  相似文献   

12.
对“灰色优化理论模型在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类中的应用”一文的讨论杨朝晖刘浩吾(四川联合大学水利工程系,成都,610065)“灰色优化理论模型在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类中的应用”一文(发表于本刊1996年第3期,以下简称“原文”),根据灰色关联分析原理...  相似文献   

13.
笔者学习了汤连生教授题为“从粒间吸力特性再认识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一文 (载于《岩土工程学报》2 0 0 1年第 4期 ,以下简称原文 ) ,原文与我们同期发表的题为“低含水率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及抗剪强度”一文所关心的问题基本一样 ,但在一些重要观点上看法不同。学术贵在争鸣 ,我们想就汤连生教授的文章 ,在以下两个问题上 ,与汤老师交换一下意见 : (1)关于力的矢量运算法则原文中公式 (6) :Ts =2πrα =2πRαsinφ ,从原文中图 2可以看出 :矢量 Ts(加箭号以示与标量相区别 )是一个圆形线上的分布力 ,且在圆形线上各处 ,矢量 Ts 的方向是不一样的。将各处方向不一  相似文献   

14.
《岩土工程学报》1999年第6期发表的“软粘土抗剪强度增长规律”一文(以下简称“原文”)主张采用有效固结应力法计算强度增长,但需K0+Af(1-K0)作为修正系数。为此,本文进行如下的讨论:有效固结应力法计算强度增长,国内外均有应用。国内沈珠江(1962)较早提出了Δτf=Δσz′tanφcu(1)  (1)原文讲到据统计资料显示φcu平均约比φcq大11%左右。笔者认为φcq的定义是普通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强度,对应于有效等向固结应力σ3c的强度线夹角(见图1)。它与φcu之间有熟知的关系式:tanφcq=(1+sinφcu)tanφcu,φcq必定大于φcu。用直剪仪测定的φcq偏小是理所当  相似文献   

15.
笔者学习了郝哲等同志的“岩体注浆堵水的可靠性设计”(《岩土工程学报》2 0 0 2年第 5期 ,以下简称“原文”)一文 ,有几个问题与作者商榷。yh1 关于原文的“基本事件”原文提到的“保证注浆堵水成功 (X )的基本事件有 :X1 水泥浆可注入裂隙 ,X2 扩散后达到设计注浆半径要求 ,X3满足塑性强度 ,X4 涌水量达到设计标准 ,X5~X4 +m 注浆泵运转正常等 5项 ,且不论用以上 5个“基本事件”来确定可靠性并绘制的“成功树”是否恰当 ,针对原文以上“基本事件”笔者有以下观点。(1)水泥浆的可注性X1原文X1 仅以水灰比W C的回归来确定 ,缺乏全面性。普通水泥颗粒较粗 ,其渗入能  相似文献   

16.
关于“波在饱和土中传播的若干问题”一文讨论的答复王立忠(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杭州,310027)“波在饱和土中传播的若干问题”一文(以下简称原文)中从Biot理论和混合物理论的一致性出发,对饱和土中传播问题提出了几点有别于国内外学者的看法。陈龙...  相似文献   

17.
张忠苗先生的“软土地基超长嵌岩桩受力性状”一文 (载于《岩土工程学报》2 0 0 1年No .5 ,以下简称原文 ) ,以试验结果为基础 ,对软土地基中超长嵌岩桩的受力性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得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 ,深化了对嵌岩桩承载性状的认识。 针对原文中的几个问题 ,笔者不揣冒昧 ,略陈管见 ,以就教于诸位。(1)关于原文插图 4。原文“图 4 端阻比Ae 随入岩深度的变化关系”中横坐标“入岩深度”的单位“mm” ,似有误。(2 )关于嵌岩桩界面的粗糙度。原文认为“在泥浆护壁的钻孔嵌岩桩中 ,由于界面的粗糙度差 ,即使嵌入中等风化岩8d ,在高荷载水平下仍有桩端阻力的发挥”。的确 ,从  相似文献   

18.
关于“填土的断裂机理”一文的若干说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陈愈炯同志对“填土的断裂机理”(以下简称原文)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现对一些问题补充说明如下。1.试验承受的三个主应力如果都是压应力时,试样可能产生剪切破坏也可能产生断裂破坏。原文中介绍了宏观上主应力均为压应力时几种应力路径和试验状态的试验均可达到断裂破坏,这均是客观事实的叙述。现在的困难不是对这些客观现象该不该承认的问题,而是应该对它给以一个合理的解释的问题。原文正是从这里出发试图以断裂力学的基本概念来探索填土试样产生断裂破坏的基本条件,进而说明某些断裂破坏现象。  相似文献   

19.
对“水泥加固土硬化机理初探”一文的讨论谭罗荣(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430071)“水泥加固土硬化机理初探”(发表于本刊1994年第1期,以下简称“原文”)一文探讨了水泥加固土的硬化机理,取得了一些令人信服的试验数据,并详细分析了试验结果,无...  相似文献   

20.
 对本刊1998年第4期刊登的“分析位于沉积地层中建物产生过大沉降量之新观念”(以下简称“原文”),作如下讨论:(1)原文作者们的“新观念”似乎主要是否定根据土的性质来判别软弱土层,而提出应以其应力历史作为判别的依据。即,“OCR≈1之土层基本上均是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