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分形几何与建筑形式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小松  吴越 《中外建筑》2003,(6):58-61,48
本文提出了“分形是超越传统的统一与变化原则的全新的建筑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的观点;说明了全息论与分形理论的共同特点范它们都研究物体的自相似关系;引用生物学、地质学、生态学、水文学、天体与地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论述了自相似现象在自然界的普遍性;阐述了分形时传统形式美的三点超越,即局部和更大的局部、或者是局部和整体的对称.分形图形的丰富性和不规则性,对人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启发性;最后论文介绍了三个具有分形意义的著名建筑的实例。  相似文献   

2.
分形理论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自然形态的研究,分形之美扩大了传统形式美的范畴,转变了人们对美的认识。建筑的形态与时代的审美有着密切的联系。分形建筑审美就此产生。本文从分形建筑美学的角度解读了日本东京表参道TOD'S大楼,以此来充分认识分形美学,并思考在建筑的发展中如何创造与自然结合的具有生命力的建筑。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分形是超越传统建筑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的观点,论述了自相似现象在自然界的普遍性,分析了当今的建筑和城市设计潮流,从而使人从更广的角度审视建筑艺术创作,以期对我们的建筑创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建筑形态的变化与时代审美的转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分形几何学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自然形态的研究,分形之美扩大了传统形式美的范畴,转变了人们对形式美的认识。作为拓展设计构思广度和深度的新方法,分形思维是建筑创作中新的设计思路,也是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又一蹊径。  相似文献   

5.
混沌学和分形理论从科学思维上为当代建筑与室内设计创新开创了崭新的道路,复杂多样是生命存在的本真面貌,建筑与室内空间不管作为人类生存活动的环境,还是作为有自主性的有机体,都不可能脱离其宗归为简洁。此外,人们对于形式美的追求也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发展为追求超越简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新建筑》2017,(2)
扎哈·哈迪德以其前卫的创作思想和颠覆传统空间形态的创作手法闻名于世。在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后其作品愈加呈现出一种空间的复杂与蜕变。分形是从空间局部衍生整体的一种空间生成方式,借助于分形理论的研究方法,着重分析哈迪德近期建筑作品在突破空间形态的创作过程中,对建筑空间创作模式的多重超越,以及所呈现的多维空间、腔体空间、混沌空间形态特征,以期重新解读哈迪德作品复杂多变的空间形态和构成关系。  相似文献   

7.
建筑天际线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第一印象"的最直接表达。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天际线的塑造却与美学的观念背道而驰,天际线在城市形态中的地位也被逐渐忽视。该文通过对传统建筑美学理论体系的解读,将传统建筑美学法则引入指导城市建筑天际线的发展,并从建筑形式美和自然主义美等方面分析归纳建筑天际线的美学特性,从而为当今城市建筑天际线的营造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8.
彭耀  王芳 《中外建筑》2005,(6):52-54
本文结合建筑的审美意识对建筑的形态与构成美学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建筑形式美原理和人们的建筑美学观.  相似文献   

9.
常健  叶茂 《华中建筑》2014,(11):146-150
该文以分形的视角重新审视以传统城市、古典园林、古建筑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其与分形同源于自然的建筑创作思想,其"不谓分形"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分形性的建筑创作实态。呈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分形多层次自相似迭代组织思想、分形有序与无序,简单与复杂统一的几何形态的深厚渊源,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至今的魅力本质。同时更为当前延续历史建筑文化的精髓,探索未来分形于建筑文化领域的发展的趋势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借鉴。  相似文献   

10.
建筑形式美     
建筑形式美所特有的理性内涵要求其时空跨度应超越作者下笔的年代,即前有传统沃土支撑,后有持续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11.
朱嘉伊 《山西建筑》2012,38(2):104-105
借助美学的审美方法,确立了我们欣赏木材作为建筑材料之美的方法,借助人类历史,侧面体现木材运用的发展,从多角度欣赏与论证木制材料之美,方法与依据两者结合,正可构成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是美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美学自身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与革新,美学领域形成了人文主义美学和科学主义美学两大思潮。运用两大思潮中在建筑美学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理论(黑格尔和罗杰·斯克鲁顿的理论),对基督教建筑的光影空间进行了建筑美学解析,认为神圣空间中光影的"建筑美"是客观存在的,且由于宗教想象力的原因使其具有了真实运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作为对北京城市以中轴线为特色的建筑美学之自然延伸,是北京城市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时代与民族之美”、“功能与形式之美”、“统一与均衡之美”、“理性与情感之美”以及“抽象与象征”等多维视角展现了鲜明的“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审美特色,这种特色既是对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美学和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续,也是对于西方现代建筑审美特色的积极借鉴,同时也表现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建筑设计的美学意义在于其作为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世界建筑的重要文化事件而为世界各国在文化信仰、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平等对话,实现多元文化交流互补提供一个重要舞台。  相似文献   

14.
《Cities》2003,20(1):31-39
We present a fractal study of the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of Seoul, composed of subway and railway lines.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the whole network is determined for several years, indicating an increase of D, which is the actual fractal dimension of the lines, from 1.15–1.35. We also determined the actual dimension of the ensemble of the stations (1.50). We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act that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the stations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lines and conclude that it could be a measure of the quality of the system. Our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concerning Paris, for which the two fractal dimensions have also been determined.  相似文献   

15.
道路既具有建筑艺术的一般美学特征,即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又具有其独有的美学特征,如流畅的线形美、和谐的色彩美、流动的景观美和生动的路边小品等。最后提示在道路设计中既要充分考虑其实用价值,又要将美学理念渗透到设计理念中去,才能创造出令人瞩目的道路美。  相似文献   

16.
林延晖 《山西建筑》2009,35(22):58-59
针对群体建筑产生的影响和感染力大干单体建筑本身这一现象进行了审美心理分析,并结合具体实例阐述了曲线在群体建筑中的三种应用方式,指出只有各单体建筑的风格协调统一,才能实现曲线形态群体建筑整体结构明朗。  相似文献   

17.
秦凡 《华中建筑》2012,(11):45-48
在当前的建筑形式研究中,形式美法则的研究几乎替代了形式观念的研究。建筑不仅仅是物质固化的存在,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主体对象化的存在。我们可以从美学的历史中找寻建筑形式的主体特征。在建筑形式观念确立的研究中,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的主体因素,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建筑形式观的主体性思考,以及对其基本发展线索的梳理,整理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和组成要素、基本特征等,对于我们分析、释读历史和当下的建筑现象,进而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设计方法论有着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静  蒋涤非 《中外建筑》2007,(10):16-21
道家生态美学以自然美为核心,并关注审美过程中自然带给人的精神收益。将道家生态美学运用于居住区规划有助于营造安详、安静、和谐的居住氛围。藏珑滨湖国际社区将道家生态美学思想系统运用于规划理念中,并通过规划手法从多个方面体现出来,诠释了该区的生态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三轴试验机和CT扫描设备,开展了多组不同围压作用下的致密砂岩三轴压缩试验及CT扫描试验,得到了不同三轴应力条件下砂岩破坏裂纹的CT图像;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和统计学原理提取了裂纹展布的几何形态。引入裂纹的宽度、长度、面积和分形维数等几何参数描述了破坏裂纹的空间形貌,分析了不同围压条件下岩石破坏裂纹面积、长度、宽度和分形维数的分布特征,揭示了围压应力对上述裂纹几何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围压应力对破坏裂纹的面积、长度、宽度和分形等几何特征有显著的影响,低围压条件下,裂纹的面积、长度和宽度都较小,随着围压的增加裂纹的面积、长度和宽度也增大,且概率密度分布函数有了明显的差异;破坏裂纹的分形维数随着围压的增大呈指数递减趋势,低围压条件下裂纹的分形维数大,说明裂纹形态复杂,曲线边界粗糙,产生的小裂纹较多,且相互交错分布,形成的裂纹网络结构占据了整个试件二维横截面图。随着围压的增大,破坏裂纹的分形维数减小,说明裂纹形态趋于规则,小裂纹减少,形成了近似直线的光滑主裂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