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Planning》2019,(11)
目前,我校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德育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立足于现状,借鉴高校德育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果,提出了一定的对策,旨在为我校德育队伍建设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5)
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影响,给高校德育带来巨大的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要建设网络德育新阵地,拓展高校德育新领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开设网上心理咨询专栏;德育工作者要适时更新德育观念、内容与方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化德育工作者队伍。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23)
在初中德育中,德育管理者队伍所起到的作用是最为关键的,管理者队伍的素质越高,德育质量越高,反之则德育质量越差。因此,为提高初中德育质量,首先就需要加强对德育管理者队伍的建设,提升管理者队伍的整体素质。文章对初中德育管理者队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提升其素质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德育思想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要求等三个方面的特色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当前高校贯彻把德育放在首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5)
近年来,许多高等院校在尝试探索德育学分制,以求破解德育管理的难题。但纵观目前高职院校德育学分制的实施情况,还存在制度出台过于草率、内容设计过于简单、贯彻落实不够到位、考核评价不够规范、结果运用不够科学等诸多问题。文章拟从德育学分制的计算方法、出台过程、内容设计、评分细则、组织实施、结果运用等方面对高职院校德育学分制进行整体设计,以期充分发挥德育学分制在高职院校德育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1)
课程德育与德育课程的融合是提升高校德育效果的必然要求,高校现有德育课程的局限性以及课程德育的优势使得这种融合能够发挥德育的最优效果。推动高校德育课程与课程德育的深度融合,需要加强对高校德育课程的建设、充分挖掘德育素材、积极转变教师观念、立足学生现实需要,构建融合德育课程与课程德育的高校德育教学共同体,全面提升新时期高校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制教育在高校德育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是人们对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质、目标、功能等方面定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高校法制教育定位应该是:性质的德育性,目标的素质性,功能的政治性,内容的思想性,方法的综合性。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1)
受计划经济时期的惯性影响,我国高校现行德育模式呈现出统一化色彩明显、效果评价以单一因果关系为主、德育过程以单向传递为主等特征。这使得高校现行德育模式与当前市场经济深入发展背景下的高校德育现状不相适应。本文立足于慕课开放性、高度互动性、个性化选择和综合大数据库等优势,从突出学生主体性、完善评价技术、改进教学方式三个角度进行了慕课与高校德育模式结合的可行性分析。通过制度供给、机制保障和搭建有效评价体系等策略为完善和构建我国高校德育模式提供了新选择。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
科技发展与新媒介的广泛运用所形成的高校德育虚拟语境,更容易出现相悖于德育主体初衷的"非意图的结果"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从虚拟语境下高校德育主体选择欲求与选择能力的冲突、德育主客体之间回馈链条的断裂以及德育中介因素"虚拟性"的不足等方面加以分析;可以从提升虚拟语境下高校德育主客体的媒体素养、协调与疏通德育主体间的利益沟通关系以激发德育客体的回馈欲望、优化与整合德育中介因素等路径探讨规避德育实践中出现"非意图的结果"现象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中的创造性转化既是教育自信的积极彰显也是教育自觉的主动呈现。通过对4所建筑类高校传统美德融入高校德育的情况调查,全面厘清高校德育在内容设定、课程设置、实施策略与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现实状况,探究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中转换与改造的困境,以及扬弃与整合的阻滞因素。基于定性与定量分析,指出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的创造性转化中主体与客体的结构性矛盾和形式与内容的系统性冲突,切实认清其根本原因与现实困境,批判道德异化的根本性危害和经济至上论的价值偏离。进而,依据高校德育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原则,提出中华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中创造性转化的路径,力求从德育价值内核的熔铸切入,探寻高校德育四重功能与三层目的的统一、过程与环节的连贯、实践性与超越性的相适;从传统美德自觉内化的引导着力,寻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者和受教者等全要素整合的课堂教学路径;从教育技术的建构入手,打造科技加持、数据驱动的“智能+”德育载体;从评估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中创造性转化的实效出发,坚持认知、动机、行为相统一的原则,追求以评促改、以改促教的转化实效,构建全程考核、全员评教的教学评估模式。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是大学德育中的重要内容。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的发展、个体精神的安顿和道德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追求科学理性与创新的现代社会,大学德育教学究竞如何才能获得教育实效,其中关键就是要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课堂上“活起来”,即遵循“人性化德育”的教育理念,创设师生共同学习场景,使教材上的理论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滋养与行为准则,完善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2.
高校德育实效性是当前我国领域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主要以德育过程为出发点来探讨其基本路径,认为将正面性与批判性、计划性与即时性、可接受性与发展性以及理论性与实践性进行聚合,有助于提高德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在道德领域的具体化。道德产生于实践,实践是道德主体性培养的基本途径。在实践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并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使德育时空拓展、开放,使学生德性发展表现出主体特征,既突出了道德的实践本质,也符合大学生主体发展的客观需要,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有助于德育实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把握大学生红色德育的发展脉络,推进红色德育引导机制建设,是文化德育视阈下提升高校德育成效的迫切要求。高校要立足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等基本特征,以优化网络价值环境和服务功能为导向,有的放矢地创新和开发红色网络德育引导载体。  相似文献   

15.
志愿服务活动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高校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实效性差的问题 ,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在教育途径上过分依赖课堂教学 ,缺乏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而以无偿性、业余性、公益性和组织性为特点的志愿服务就是一种重要的德育实践活动 ,它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提高道德责任感 ,从而增强高校思想道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已成为高校德育实现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融入大数据时代既是高校德育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诉求,也是新形势下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大数据之于高校德育的广阔应用前景,需要有价值前提层面的考量,也就是从方法论的视角构建大数据在高校德育中应用的基本原则。具体而言,包括乐观与谨慎的统一、技术与人文的共生、群体与个体的兼顾、权利与责任的并举。只有廓清认识上的偏颇,才能为相关的数据应用主体提供思想层面的指导,有效规避大数据德育应用的实践误区。  相似文献   

17.
挖掘和利用校园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德育工作,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的良性互动.发掘和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对在新时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诚信问题是人类千百年来如何在道德自律与世俗诱惑之间把握平衡的永久难题。就高校及至全社会而言,当前普遍遭遇诚信危机,进而使高校诚信教育的问题更为凸显。诚信教育作为基于对生命的尊重而实施的一种向善、向美的至诚境界理应得到加强,目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应对模式属于由"他律"指向"他律"的,而忽略了"自律"及由"他律"向"自律"的内化环节。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应树立如下观念:作为一种生存需要,道德与诚信当为大学生自律的双面镜;作为一种情绪体验,诚信、协作当为大学生修身的基本境界;作为一种标识,契约、责任意识当为诚信的首要保证;作为一种范式,"内省式的道德自律"与"外察式的道德迁移"当为诚信教育实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郝彦荣 《山西建筑》2004,30(17):128-129
从音乐欣赏中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两方面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了阐述,指出音乐教育本质上是人性灵魂的教育,音乐和德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后半期西方流行的一种文化思潮,对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探析后现代主义的道德教育观,并对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道德观进行了分析、扬弃,以促进当前道德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