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关于城市与城市森林同步规划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冬辉 《规划师》2003,19(1):25-28
森林对于城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的城市林业建设中,我们必须明确城市需要哪些林地、以及城市的空间扩展应该规划出什么样的土地供森林发展之用,否则,城市的林地建设只能是盲目的、见缝插针的和滞后性的。因此,文章提出城市的空间扩展与城市林业同步发展的观念,即按照自然演进的原则,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制定相应的城市林业发展空间,保持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曹青云 《城市住宅》2021,28(2):182-183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越来越清晰,试从城市设计的视角对怀远县城市魅力空间的塑造进行研究.抓住区位空间视角下的城市设计关键,从城市自然本底和文化基础的认知和分析出发,总结怀远县城市魅力空间现存的问题,进而以自然山水空间、历史人文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三大空间为切入点,提出城市魅力空间塑造的规划策略和体系构建的方法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镇化推进,生态空间屡遭蚕食,制约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森林作为城市中生态–社会效益最为显著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公园城市生态服务水平提升至关重要。以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为例,基于公园城市理念以及城市森林的生态–社会属性,初步构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体系;综合评估结果及森林生境调查,从公园城市森林生态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构建山脉浅丘生境森林、城镇生境森林、道路交通旁生境森林、溪河流生境森林以及湿地生境森林5种典型生境森林类型;同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价,明确11个核心森林及其生境构建目标;最后运用最小成本路径模型识别连接生态核心的生态廊道,完善“十一核心—多条绿带”的森林生态网络格局,为天府新区森林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巫柳兰  江阜家 《山西建筑》2009,35(22):15-16
阐述了城市文化的定义和特征,分析了森林城市建设的要求,探讨了城市文化与森林城市建设的关系,提出了漯河市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文化的建设方法,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快建设森林城市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袁红  孟琪  崔叙  潘坤 《室内设计》2016,(1):88-94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处于岩石封闭 系统中,地下建筑与地面建筑在设计及表达 上具有较大差异。通过对地面建筑及城市 设计方法的类比,基于凯文·林奇所提出的 城市设计五要素,研究城市中心区地下—地 面“双层”城市设计方法,旨在消除地下街的 迷途感并增强地下空间开发的系统性。提出 地下空间城市设计需要与地面城市相对应, 包括“区域:空间的分区主题设计”,“节 点:地下空间节点创造”,“标志:地下空间高 潮点及中心”,“边界:地下空间界面设计”, “路径:导向系统及导视系统”五个方面, 并形成地下、地面立体对应关系,构建完整 的“双层”城市空间系统,为整个城市系统 服务。  相似文献   

6.
“城市组合空间”是城市建筑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公共交通系统相叠合产生的空间集合和空间关系.基于间接协同效应视角对其定义、类型以及价值展开讨论,通过对上海正大广场、龙之梦购物中心及香港又一城的调研,比较研究不同类型的城市组合空间对城市建筑综合体内部空间活力、出行方式及外部出行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厦门市碳排放现状,从产业、空间、能源、建筑、交通、生态与森林、水资源与资源再生等七个领域,提出了体现厦门区域特点的低碳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可量化、可评估、可考核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森林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藏库",不仅为人类制造和提供宝贵的氧气,还发挥其他生态作用与景观作用。我国将森林城市建设作为考量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充分认可森林在维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所展现的不可替代作用,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许多城市纷纷投入创建森林城市的浪潮中。文章以森林城市概念为切入点,将长沙市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和研究长沙市森林城市创建规划中的城市核心区、生态廊道区及森林公园等三层不同布局空间的布局形式和植被选择,并归纳了长沙市在森林城市创建过程中的推进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基于使用者在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中活动的连续性原则,提出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耦合关系.以空间公共性和步行行为为切入点,明确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在分析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现状和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实现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耦合的相关策略,以期为多样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供基本思路和方法,同时提供一种获得城市公共空间动态增长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以健康城市、高生活质量和优空间品质为发展目标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导向.文章基于"城市织补"理论,在目前城市快速发展、疫情突发的背景下,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空间存在的双向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之上归纳两者之间发展的关联,明确两者发展协调的重要性,研究总结如何以基础设施作为织补点,点状织补城市空间并带动二者转型优化,形成基础设施网,网状织补城市破碎空间,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式良性互馈,推动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网络并划定生态控制区能够有 效提升城市韧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以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对 象,采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和景观指数法,对土地利用 类型中的耕地、林地、水体和草地进行网络要素组成统计和景 观格局分析,并提取耕地、林地2类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依 据斑块面积和斑块重要性指数进行重要性分级,将级别高的斑 块作为生态源地。而后,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 生态廊道,通过重力模型完成了生态廊道的重要性分级。结果 表明:1)重庆市主城区中耕地与林地面积之和占比达69.86% 且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为严重;2)应对耕地和林地斑块进行分级 规划保护,划分耕地与林地的生态控制区;3)重庆市主城区共 计构建出281条廊道,其中林地型廊道28条、耕地型廊道253 条;4)通过识别生态廊道的土地利用类型,根据重要性分级结 果对生态控制区进行调整,最终识别和划定了重庆市耕地控制 区和林地控制区。研究结果可为重庆市主城区生态控制区的划 定、调整及生态网络的构建提供依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高密度、高强度的城市建设和扩张导致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增强,研究城市热环境网络格局以优化规划布局是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有效方法。将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与电路理论相结合,立足多尺度,以成都市中心城区及其核心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连通性强的冷岛、热岛源地,根据景观格局特征与地表覆盖构建阻力面,运用Linkage Mapper识别廊道、冷岛障碍点和热岛夹点,并进行分级和评价,构建研究区热环境网络,提出多尺度下的格局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中心城区尺度识别出23处冷岛源地、34条关键廊道、48处障碍点,廊道呈“串珠状”环绕研究区边缘分布,连通性和稳定性较弱;2)中心城区核心区尺度识别出34处热岛源地、81条关键廊道、98处夹点,廊道呈网状分布且普遍连通性较高,夹点是未来阻断热岛廊道连通的关键区域;3)研究区形成“两环多分支五组团多点”结构的城市热环境网络格局。研究结果可为成都市及其他城市的热环境改善提供科学参考,丰富电路理论在热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在轨道交通工程大规模兴建与土地资源利用集约化的时代背景下,地铁域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是城市紧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地铁域地下空间相关中英文文献检索,筛选出73篇高质量的文献,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尺度总结出10个关注较多议题进行深入分析,分别为:城市总体规划层面涉及开发模式、开发规模和开发规划导则相关研究;详细规划层面涉及空间活力、空间布局、地上地下空间整合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关研究;建筑设计层面则涉及空间结构形态、空间导向性和环境营造相关研究。进而,文章分别对各层面既有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案例分析、语义学解析、建筑使用后评价、回归分析和仿真模拟法等进行总结。最后,提出可能的研究内容和创新方法,对于未来地铁区域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兰亦阳  来昕  郑曦 《风景园林》2023,30(2):131-138
【目的】构建生态安全格局(ESP)是改善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维护生态系统服务的有效措施。近年关于ESP的构建与优化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对其中关键因子——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的深入分析仍是一项挑战。【方法】以石家庄都市区为例,基于生态资源综合评价,结合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区域ESP,并根据优先级矩阵,确定其中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的优先级。【结果】结果表明:1)石家庄都市区生态源地的主要用地类型为林地、农田与水体;2)高优先级的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主要集中在西部浅山区与滹沱河沿岸,是需要重点关注与保护的区域。【结论】通过对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优先级排序后进行区域ESP优化,可有效界定区域生态系统维护过程中的关键区域,为未来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了解区域生态资源提供助力,并为相应的绿色空间规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北京市中心城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大量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被侵占,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以北京市中心城1992和2016年的遥感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对其用地转换以及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分析,运用In VEST模型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心城生境的影响,获取北京中心城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1992—2016年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用地绝大多数转变为建设用地,除草地面积增加外,其他绿色空间用地均有所减少;中心城高度生境和中度生境面积均缩小,一般生境面积显著增加,到2016年轻度退化生境占总面积的80.5%。在"留白增绿"的政策背景下,生境评价的结果为北京中心城绿色空间规划及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郊自然开放空间在被城市空间替代的过程中,城市绿地面积的减少引发了一系列的气候和环境问题。而构建通风廊道可以通过提升城市通风能力有效缓解热岛效应和雾霾现象,近年来已成为各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风景园林师,从改善城市风环境角度出发,在宏观层面的空间规划中考虑通风廊道构建方案,提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创造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创造有利条件。以长株潭城市群绿心为研究对象,采用WRF模式定量分析典型天气条件下绿心空间布局变化对城市群风场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绿心的自然通风潜力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研究成果可为充分挖掘城市开放空间的通风性能和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提供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17.
城郊绿色基础设施兼具城乡生态 服务与游憩功能,孤立或对立审视此二功能 会导致过度开发或机械被动保护,有机融合 则会促进城郊自然环境资源的高效保护与利 用。结合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论文详细阐 释了融合生态服务与游憩功能的绿色基础设 施用地规划理念及技术方法:一、目标定位, 融合资源保护、生态服务、游憩休闲等复合目 标;二、现状分析,甄别绿色基础设施用地 保护要素与空间格局;三、功能设置环节,因 地植入维护要素系统自然生态过程的游憩功 能;四、用地组织层面,带动游憩产业发展的 同时提升其支持、供给、调节、文化四大生态 功能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从近期建设规划地位的提升以及天津滨海新区体制改革的背景出发,分析了天津市以往近期建设规划的不适应性,提出编制的思路;通过定性分析、横向对比和历史数据比较等方法,对近期城市空间发展重点不明确、重大项目进入后的影响、重点地区或节点间缺乏快速公共交通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法,以应对天津快速发展的需求,更好地指导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9.
王世福  许松辉 《规划师》2007,23(9):12-14
住房保障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实现的目标之一.在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和人口规模日益膨胀的趋势下,是否应通过整体提高居住用地容积率来保障住房供给成为讨论的焦点.在当前形势下,城市发展向存量土地要效率是必由之路,但是风险会伴随在唯效率导向的开发过程之中.整体提高居住用地容积率这一选择涉及城市发展的系统建设,必须先行对城市人口分布战略、住房供给及公共利益等方面进行基本判断或选择,具备足够的应对策略,才能为城市提供一条真正和谐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上海城市困难立地识别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策  郑思俊  张浪 《园林》2021,(2):7-12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上海在建设用地紧张与生态之城建设的双重压力下,存量用地转型发展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途径。上海作为典型的高度城市化地区,未来生态建设极大依赖于城市困难立地开发与利用。对上海城市困难立地资源进行识别及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上海市开发边界内(中心城区域)已规未建绿地中城市困难立地占比达到76.2%,其中以一类、二类、三类城市困难立地为主,占比分别为35%、50%、15%;开发边界外城市困难立地(减量化用地)占比达到10.5%,工矿仓储用地类型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类型的城市困难立地面积比例约为3∶7;各区城市困难立地占比及空间分布特征也存在一定差异。工业用地、商服用地、居住用地等城市困难立地的空间梳理与转型开发是上海生态空间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