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环境心理学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疗愈环境理论对提升人类健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文章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追溯了疗愈环境理论的历史发展,厘清其基本概念,并对该理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作了简要介绍。对疗愈建筑这一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亟待更多研究者和设计者关注的疗愈环境类型进行了重新定义和分类,概括了疗愈建筑在国内的发展现状。最后指出当前国内在对疗愈环境的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诸如缺乏统一研究框架、研究对象和范围存在局限、有关疗愈环境和疗愈建筑研究与实践案例匮乏,以期为未来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文章将疗愈空间的概念引入以城市更新为背景的街道空间设计中,通过文献归纳出疗愈街道的定义并建立疗愈街道模型,分析其与健康街道的关联。研究选取上海市的五条不同类型的街道作为调研样本,从人们对于街道的疗愈感受出发,采用现场勘测和问卷调研相结合的形式得到街道的疗愈感知数据和客观仪器测值,完成对案例街段的疗愈性评价。最后通过结构方程验算对疗愈街道模型进行拟合优化,得到街道疗愈性各因子的权重。研究首次完成了街道疗愈模型的构建和论证,并对社区街道更新走向疗愈性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两个VR实验对城市环境的疗愈性进行了研究。第一个VR实验采用沉浸感极好的虚幻4建模,虚拟了道路和绿地两种不同的城市环境。皮电数据表明绿地比道路景观有更好的疗愈性。第二个实验以绿视率和街道界面的不同水平建构了街道模型,以HTC的头盔展示虚拟环境。实验结果表明绿视率和街道界面都对街道的疗愈性有显著影响。论文最后总结了绿视率和街道界面对街道疗愈的影响,并以城市更新为背景,论述了疗愈性街道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4.
李泽  张瑶 《南方建筑》2020,(5):112-119
如何通过优化环境减少儿童肥胖病的发生已成为健康城市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大量既有文献表明城市规划可通过对各类环境要素的优化达到增加儿童体力活动的目的,但如何优化及两者间的影响机制等问题仍有待明晰与验证。本文选取国内外核心合集数据库,以1999~2019年发表的497篇文献作为数据源,对国内外建成环境与儿童体力健康研究的关键词热度、期刊分布特征等进行评述,并详细分析其中60篇文献,研究发现:(1)建成环境指标在微观及视觉层面涉及较少;(2)客观定量的评测方法应用较少,儿童体力活动时空路径特征研究稀少;(3)影响机制较为匮乏且缺少实例验证;(4)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尚未应用于儿童健康水平分析;(5)影响儿童体力健康的建成环境因子权重体系亟需建立。通过对已有文献梳理,指出当前研究缺陷及未来方向,为优化建成环境,提升儿童健康提出规划策略,以期在“健康中国”大背景下为国内开展该领域的实证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建成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成为跨学科研究的重点。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建成环境对健康影响的机制与研究方法均有所差异。通过对国际上相关理论和实证的文献研究,总结建成环境对公共健康影响的研究基础;分析其研究尺度,包括宏观(全球/国家/区域)、中观(城市/县)和微观(街道/社区)3个层次,明确不同尺度建成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要素;并围绕指标测度和研究方法进行评述。最后,提出健康导向下不同尺度的建成环境构建策略,以期为我国健康城市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市土地资源稀缺与大量空间需求的矛盾促成了大城市的高密度发展态势,而高密度城区在紧凑集约使用土地和提供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也引发和加剧了一系列公共健康问题,新冠疫情的爆发更是引起了人们对城市建成环境的重视和思考。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汇总和可视化分析,基于高密度建成环境的高人口密度和高建筑密度的基本特征,从气候环境、传染性疾病、慢性病、体力活动和心理健康五个维度归纳了高密度环境要素对公共健康的作用路径和影响结果,并从土地利用、空间形态、道路交通、开敞空间四类空间要素总结了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以期从规划设计的角度优化高密度城区的公共健康问题,打造舒适安全、健康宜人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7.
张冉  舒平 《风景园林》2020,27(4):106-113
通过绿化环境促进体力活动以提升公共健康水平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绿色空间的特征与体力活动的发生及居民健康联系密切。使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对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并用Histcite对文献进行引文分析,从体力活动的分类方式,居民个人属性和社会环境、建成环境以及绿色空间特征3方面影响因素进行梳理。结果表明:多数文献支持绿色空间与体力活动的发生关系显著;由于体力活动、绿色空间及居民健康水平三者之间存在未知因素的混淆及因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无法解释的因果关系,因此绿色空间对体力活动的促进作用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机制存在争议。此外,提出城市绿色空间对体力活动的关注度不足、居住环境邻近绿色空间指标精细化程度不够两点不足;最后认为:需要进一步关注居住邻近的绿色空间与居民体力活动的相关研究;由定性关系转向定性定量关系相结合的研究是未来的主要方向;主动式环境干预以及多学科的交叉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带来新机遇。  相似文献   

8.
姜斌 《风景园林》2020,27(9):17-23
首先对心理健康进行了定义,并指出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城市健康危机的关键内容,也是常常被政府和大众忽略的问题。研究发现城市环境的品质对市民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显著且持续的影响,指出自然景观对于守护和提升市民心理健康有多方面的积极效应,继而对6个方面的重要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的研究和设计建议。它们包括:工作场所的自然景观、教育场所的自然景观、空间压迫与天空景观、自然声景观的主动营造、崇高的自然景观体验、自然景观疗愈重大心理创伤。  相似文献   

9.
疗愈性的景观空间可以有效疏解精神压力,当今校园景观存在一系列问题,无法满足学生心理健康需求,通过收集大学生对于校园景观评价和行为心理的相关数据,并以华东理工大学校园环境为例进行景观分析,解决当前大学生景观心理健康需求欠缺的问题,达到营造符合当今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理念的安全健康校园景观环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虚拟现实(VR)技术为疗愈环境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访问虚拟疗愈环境成为获得身心疗愈的一种途径。以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为依据,对2010—2022年发表的与虚拟疗愈环境领域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系统梳理了虚拟疗愈环境的应用领域和呈现技术、疗愈效益的评价工具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虚拟疗愈环境在情绪干预、认知训练、运动康复等领域具有疗愈效益,疗愈场景一般包括虚拟自然景观、亲生物性环境等;2)虚拟疗愈环境的呈现技术可分为头戴式设备(HMD)和交互媒体界面2类;3)主观感知量表结合多种类型的生理指标是实证研究中常用的疗愈效益评价工具;4)除疗愈场景内容外,多感官因素和交互方式也是影响疗愈效益的重要因素。通过探讨目前实证研究中的局限性,为今后虚拟自然的恢复性效益、亲生物性环境设计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环境解读与建筑生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作为场所与空间的载体,需要一个与环境相互认同,吸收并整合的过程:一方面建筑地环境的特质要素并不断修正自我,达到与环境的和谐,另一方面,环境接受建筑的介入并使用自身增色,从而成就具有完整意义的,根植于环境之中的原创建筑,该过程是建筑与其所处环境的应答过程。文章以一个校园聚落为例,对在解读环境基础上的建筑生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木质人造板的一些重要特性,其中包括调湿、调温,隔音,隔热及其视觉与触觉特性等,并指出了各项特性对居室环境的影响。阐述了木质人造板材料与家居环境的具体关系,为更好地利用这种材料,改善我国的生活环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构建一个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建成 环境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建筑 环境微生物学(microbiolog y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就是通过研究建筑环境中的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通过设计改善微生物 群落质量,使其更有利于人体健康。运用文 献综述法和比较分析归纳法,对近年来国 内外学者在此领域的最新研究情况进行综 述,指出建筑环境对微生物组成与分布的 影响路径和建筑环境微生物学未来发展的 三个方向:一、探索环境微生物对建筑与城 市环境健康的影响机制;二、研究建筑和城 市居住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分布的时空特征, 建立环境微生物维度的建筑分类体系;三、 提供使用者在建筑室内环境中的健康“路线 图”,从而通过调控室内环境的设计要素, 降低和控制使用者的健康风险。得出以下 结论:当前研究存在深度不够、侧重于环境 数据分析和多学科综合研究薄弱等问题,最终未来的研究将呈现出从定性分析向定量模拟方 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论文通过文献调查、概念分析和相关历史研究,尝试梳理边缘区环境现象、生态源头问题认知及解题方法,重点解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要素保护与土地利用规划导向等边缘区重点研究领域,对现行程序管理与评估手段中的薄弱环节予以详细阐释。研究围绕三方面展开:(1)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品质关系到城镇生态、空间形态以及城镇化管理,规划需协调建设与非建设用地并提升保护区的复合生态服务功能;(2)自然生境与农林非建设用地为主要保护区域,跨部门构建内连城区、外接乡村腹地的绿色生态空间网络,是重要的规划手段;(3)降低边缘区规划建设影响关乎保护的长效性,需要实体空间保护规划与政策法规及管理软件支撑协同作业。  相似文献   

15.
通过和谐社会、和谐环境所想到的几个问题,阐述了笔者对园林事业发展趋势及方向的认识,并通过国内外的最新动态,说明了和谐社会与和谐环境的重要性。并对规划设计在风景园林专业中的位置进行了讨论。最后明确地解释了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应该是“培育”一个环境而不“是创造”一个环境的理念,并视其为最基本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人类智慧是由东、西方两大体系互补构成的。中国发源的东方园林与西方园林有根本的差异,其根本在于宇宙观的不同。中国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因而尊重自然;西方认为人是世界的主宰,是自然的对立物,要征服自然。所以中国园林赞美自然、描写自然,而西方传统园林则尽管是使用植物,但是要修剪成几何形状,要表现人工的美。中国园林体现人为与自然相融合的环境设计理念,因而它远远超出了园林本身的涵义,而是具有人居环境生态化规划设计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BIM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黑瞎子岛植物园在建筑设计初期就成功地引入了BIM技术。建筑风环境设计中,CFD技术应用广泛,本文着重介绍了CFD技术结合BIM技术的切入和应用,并对植物园室外风环境、室内自然通风、空调流场及热舒适性等进行了模拟计算。根据模拟的建筑风环境动态调整和优化建筑布局和朝向,优化建筑布局。同时,根据CFD的室内温湿度场计算,校核植物生长条件需求,采用局部空气调节以实现节能。  相似文献   

18.
城市建成环境的步行性测度方法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建成环境的步行性水平对于 促进绿色健康的步行出行方式及提升居民 日常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步行性测度方 法的研究也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 一。根据影响步行出行的主要因素,从步行 环境感知、步行空间可达性和社会文化因 素等3个方面对国内外步行性测度方法进 行总结和比较,认为3类方法各有优势和缺 陷。建议应针对国内城市建成环境和居民 行为特征,深入研究步行性测度计算方法 的改进和提升,细化研究人群,提高测度的 准确性。同时应考虑行人对步行环境的主 观感受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步行性测度的 影响,构建一个兼顾步行可达性、便捷性、 舒适性、安全性等多方面的城市建成环境步 行性综合测度方法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洪杰  殷新 《华中建筑》2010,28(10):77-79
文章结合南京旅馆管理干部学院的规划设计,通过环境的解读、基于环境的规划、校园环境的营造三个方面,介绍了从物质形态环境与人文环境中寻求设计答案的探索。阐述了分析环境的结构、理解环境的意义、生成环境的精神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20.
良好的环境有益于居民的身心健康,对于长时间逗留在居住环境里的老年人而言意义尤其重大。针对衰老带来的一系列健康问题,规划设计应关注建成环境对老年人个体活动机能的支持与补偿,发掘环境要素在促进健康行为、发挥康复作用等方面的潜力。由于建成环境和人群健康分属于两个影响因素众多的开放系统,现阶段,作为新兴研究领域的相关探索在认识基础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尚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以环境压力模型和积极生活生态模型作为理论基础,以循证策略作为研究方法,以中介效应作为分析手段开展研究工作,旨在为健康视野下老年宜居环境的探索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