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城镇化是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城镇化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向城镇集中.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逐渐增加.另一方面是农业生产、农村生活质量的逐步城市化。  相似文献   

2.
高玉清 《中州建设》2009,(19):17-18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的社会发展趋势,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3.
信息社会正在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形态,"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进入新时代以后,城市化成为全球最显著经济特征之一,老百姓向城市里面变迁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大城市里面有好的教育,有比较好的就业机会,好的医院等等。城市化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什么叫城市化?其根本含义是指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我国城市化走的是以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为基础,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小城镇为依托,建立在农民富裕之上的中国城市化道路。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加速乡村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市在推进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步伐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urbanization)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城乡人口的结构转化,产业结构及布局的转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及其文化、生活方式的转换过程。城市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世纪,关于城市的主题,主要有两大特征:一是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居到城市,二是城市内部的转化和变迁。在本世纪初期,城市扩张化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城市中心的土地被充分使用,以往的城郊逐渐被并入城市规划和扩建区域,部分城市甚至呈现无序蔓延式扩张。城市过快和无序发展都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不正常现象,导致的后果甚至无法想象。政府决策者应对城市总体空间格局有清楚的认识,不合理的城市景观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7.
郭春  曹麻茹 《中外建筑》2003,(4):37-37,40
建立生态城市、优化城市环境已成为人们共同的理念。如何有效控制人口的相互流动,繁衍及各种物流、能流的转化,本文提出用数学理论建立起各物种相互转化的动态模型以利于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8.
《小城镇建设》1998,(12):41-41
农村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传统的农村文明向现代的城市文明转化的历史进程。它是一个雷家地区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北京作为正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城市,在经济转轨时期应重视城市化进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引导。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城镇化也成为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不可逾越的阶段。本文通过对国内城镇化发展的研究,概括出国内城镇化发展的八种模式,在分析八种城镇化模式发展的内在动因及总结其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兵团城镇化建设提供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州建设》2012,(5):66-66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之前,中国的城市化进展缓慢,城市规模普遍较小,城市人口也不多。此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这个过程伴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和城市面积拓展。  相似文献   

11.
在对大城市和城市病再认识的基础上,从大城市发展面临的规划、流动人口和内城等挑战,认为大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解决,抑制大城市发展是不可取的,进而提出解决城市病的策略,以利于大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The fragmented city and the role of the architect》一中所提出的的“紧凑城市”(compacted city)的思想,对我国高人口密度的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introduces two starkly contrasting faces of recent European urbanism, and shows how they have shaped the same urban territory, New Belgrade. In the first place, it outlines the central dilemmas and difficulties arou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large modernist city in Europe, and secondly, it explores the modifications undertaken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a radically different, consumption‐oriented society. The location for this enquiry is the largest municipal district within Belgrade. New Belgrade, with its immense size and expanse (over 40 sq km and a population of about 250,000), grand boulevards and massive apartment buildings lined up in numbered blocks, is a mixture of modernist vision and socialist planning, far larger than any comparable urban distric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ities. Designed as a federal capital for Tito’s Yugoslavia, it rapidly became a predominantly residential suburb. New Belgrade is now being re‐positioned and partly re‐built as a business centre in a process of change driven largely by international capital, with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inve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arge retail, leisure and business facilities. At the same time, open spaces are being filled in, often with up‐market housing. The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some of the plans and controversies that surrounded the city’s construction and an outline of the modifications that have transformed New Belgrade since.  相似文献   

14.
张为平 《城市建筑》2008,(12):28-32
本文通过分析处于“超高密度”状态下的香港,提示其多年来在应对各种“极限条件”的挑战中所激发出的各种非常规都市状态以及具有启示性的,非显性的造城逻辑与智慧,并进一步探讨其于无意思状态中构建一种“极限都市主义”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之交“景观都市主义”的论述和实践认为风景园林日趋成为当代城市的典范和载体。文章详述了风景园林师作为当代城市规划专家的观点,并从学科形成和职业特征的角度论证了风景园林作为城市化载体的观点。同时将风景园林职业的起源称作19世纪的“新艺术”,协调着工业城市的设计及其生态和社会的功能。并将景观都市规划师的论述起源定位于新自由主义经济背景下先进的建筑文化和民粹的环保主义的交融。  相似文献   

16.
景观都市主义:生态策略作为城市发展转型的“种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的城市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尺度、速度和范围进行,其大地景观也随之发生着巨变,这给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他们需要:1)寻求一些设计策略和生态手段来解决环境危机并增强城市的弹性抵抗能力;2)重塑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文化识别性.与此同时,景观都市主义理论过去10余年在北美崛起,尽管这一理论能否适应中国的情境依然存在较大疑问,但它已经不可避免地来到了中国.更为重要的是,另一种从生态角度全面继承和发展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即生态都市主义,正在哈佛设计界兴起.通过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分析,解读从生态规划到景观都市主义再到生态都市主义的发展历程,旨在探索其潜在的对我国城市发展转型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城中村改造开发模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镇化、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二元体制下出现的空间地域实体,城中村的存在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但同时在流动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中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城中村改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从城中村改造中直接涉及的四个利益群体入手,通过不同的组合及关系对比,分析各种已有的改造模式优劣、特点及可行性,以期对将要进行大量城中村开发改造的城市起到一定借鉴、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俞孔坚  刘向军  张媛 《新建筑》2011,(2):104-108
介绍了重庆市江津区北部新区的城市设计理念与方案。设计以生态基础设施作为新城的基本框架结构,用以组织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功能布局,并最终成为城市的特色。该生态基础设施对应于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为城市提供的社会经济服务,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服务,它们是城市居民最基本的需要,也是城市生态与人文特质的基本保障。基于这一理念和方法论,根据场地"三面云山一面江、溪水内聚到明堂"的场地特征,形成了"坐山—留水—眺江"的"茶花状"主体城市格局,塑造了一个既具生态与人文气质又极富经济活力的江津新城。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毫无例外地十分关注住宅产业的发展,这是因为住宅紧紧地维系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并对经济的涨落和社会的稳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正朝着中等发达国家挺进,人民生活也进入了小康之后的需求阶段。与此同时,中国近年商品住宅开发建设也逐渐形成两种格局:都市中心楼盘与郊区化住宅。文章针对郊区化居住模式带来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新都市主义内核思想正是对都市化和郊区化的扬弃,小户型住宅是新都市主义在中国的最好实践,探讨了新都市主义核心居住论与都市小户型住宅结合发展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关于"宜居城市"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马武定 《规划师》2007,23(3):9-11
"宜居"是对人的居住行为和活动需求的满足状态,它既涉及到城市所提供的各种设施的水平,也涉及到城市的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还涉及到人们自身的需求层次和价值观念.不同时期、不同的人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对"宜居"概念的理解也具有多义性.对"宜居"来说,没有规则,只有选择!"宜居城市"是人们所选择的适合于自己生活并感到满意的城市,它应当是具有多样化选择并和谐共存的和谐社会、和谐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