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09年招收的第一届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涉及报考与招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实践地点、实践类别、实践基地、学位论文等内容,考核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效果和研究论文情况。通过调查和考核,分析了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探索全EI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虽然在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从事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实践逾40年,目前还承担着硕士研究生的设计课教学和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对于建筑设计和教学的思考和认识一直在检讨和反省,因此,要在此简短地发表对于当前建筑教育的看法,还是感到思绪很多不知应从何说起。  相似文献   

3.
我国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尤其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有限。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对象,探讨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和总结了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并构建了相应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期提高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4.
孙一民 《新建筑》1999,(5):60-61
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建筑院系教育评估已基本制度化,建筑学学士和硕士专业学位正式颁授,建筑师注册制度初步建立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与此同时,建筑师的职业环境在发生转变,建筑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难题。反观我们正在形成的体系,显然,新旧问题正在影响着建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学位制度与体系现行建筑学硕士学位体系的建立使我国建筑设计学科的研究生教育纳入了一个统一的模式,5年的建筑学学士(BachelorofArchitectu…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定位,探讨了现阶段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建议面向土木工程行业需求,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导师队伍、评价体系、实践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与探索,结合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寻求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合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海归论坛"     
1989年11月,我去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进修。在此前的十年,我有六年是在读研究生,四年在同济教书,在研究生阶段的初期,我以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赖特(Frank Lioyd Wright)为研究对象,加深学习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和实践,后期,我则环绕城市建筑为主题对于1960年代以来国际上关于城市设计,环境心理学,建筑符号学。  相似文献   

7.
1994年10,24~10,27,金秋的杭州迎来了海峡两岸七十余名建筑学人,建筑师和新闻界的人士,他们怀着浓郁的学术兴致会聚在风景秀丽的西湖之浜,举行为时一周的第五次两岸建筑学术交流会。会议的“主题是“探讨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与建筑问题”,同时讨论建筑教育和建筑管理两项分题。  相似文献   

8.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建筑类研究生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分析创新型建筑类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剖析目前建筑类研究生培养在教学模式、科研实践、师资建设、考核机制、学术交流等方面均存在制约因素。从改革培养模式突出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提供创新实践、完善导师队伍提升创新素质、建立监管机制激励创新思维、营造学术氛围鼓励创新交流五个方面探索"五位一体"的建筑类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教育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分析了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三师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构建了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强化教师工程训练,改革教学组织方法,完善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教学各个环节监控机制。  相似文献   

10.
从培养定位、培养平台和学制探索等角度全面介绍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清华的研究生建筑教育以吴良镛先生提出的"人居环境科学"为指导思想,形成了强调多学科交叉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育体系;硕士培养定位"以专业型为主,研究型为辅,兼顾职业型"、博士培养定位则突出"理论型",鼓励学生关注当前中国建筑领域和建筑学科发展的前沿课题;并对本、硕贯通六年培养学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