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选择南靖县河坑村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文献研究结合田野调查与村民口述史的方法,就传统农耕时期、工业化农业时期,以及商业化旅游开发时期村落的农业生态系统与生产、生活方式等进行梳理,绘制出对应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示意图。通过不同时期生物、环境、人在整体结构中的位置与流动,分析村落自然环境与社会因素的因果循环关系,从中揭示传统农耕时期独特的生存智慧,厘清各种现实困境的历史过程与起因。立足生态系统的能量学视野,就河坑村世遗土楼保护与村落可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应对我国乡村聚落环境污染、经济衰退、人口流失、社会结构瓦解等问题,实现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下乡村振兴的迫切目标。本研究通过对韧性理念及乡村聚落韧性的研究,以适应性循环理论为基础,提出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的乡村聚落韧性的实证分析框架。文章以河南省汤阴县非城镇建设区内的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构建汤阴县乡村聚落社会生态系统发展演变的评价体系,通过对汤阴县5个典型乡村聚落30年来各个关键指标的演变趋势研究,判断乡村聚落各个子系统的发展演变阶段与路径,研究外部干扰下汤阴县乡村聚落韧性特征和相对韧性值,从而提出韧性乡村聚落的培育策略。  相似文献   

3.
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乡村聚落在退耕还 林与快速城镇化的影响下,基于传统社会关系 形成的聚居形式难以适应并逐步衰落,需要协 同时空间变化,实现韧性发展。本研究以社会网 络研究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韧性,构建“拓扑 仿真—韧性评估—空间优化”的研究框架;以 汃河流域为例,基于社会网络对乡村聚落从现 状到未来的多种演变趋势仿真,通过复杂网络 指标对聚落空间韧性评估,并基于韧性评估结 果对流域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最终确定了区域 村镇体系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划分6类乡 村发展类型并提出分类引导建议。近期行政村 数应为29个,人口约为3.89万人,建设用地控制 为466.7 hm2 ;远期行政村数应为23个,人口约 为2.91万人,建设用地控制为349.5 hm2 ,并形 成“交通廊道乡村带+特色小镇”的理想空间形态。研究成果解决了在复杂变化中揭示乡村聚落空间韧性的科学问题,可为小流域乡村聚落韧性 评估与空间规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乡村聚落景观本质上是人与地互动作用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分析聚落景观的发展演变路径,总结出岭南传统聚落景观的空间演变经历了传统--竞争--支配--演替(同化)四个阶段。对各时期的聚落景观特征进行了分析,阐明了景观演变的规律及特征,提出共生理念指导下的岭南传统聚落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相似文献   

5.
乡村聚落社会生态系统的韧性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提出“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乡村聚落发展成为社会关注重点。近年来,随着快速发展的城镇化等外部社会经济干扰和冲击,我国乡村聚落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实现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下乡村振兴的迫切目标,而韧性理念则为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文章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分析影响乡村聚落韧性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总体判断乡村聚落的韧性程度,并探索构建乡村聚落社会生态系统韧性发展的框架。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保留了洞外的那叠村的原貌,希望它能被原汁原味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楼纳村地处西南云贵高原山区,是一个美丽的传统布依村寨。传统乡村聚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楼纳作为原生态传统村寨,自然有深厚的农耕文明积淀,也具备农耕文化景观属性。因而,传统意义上的乡村聚落亦常被比作“农民的园林”。楼纳未来村规划实践项目选址在那叠村和大  相似文献   

7.
基于传统聚落是人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进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居的状态,是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为当前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选取了田螺坑村、石桥村、河坑村、塔下村、大地土楼群、初溪村、洪坑村、高北土楼群等8个典型土楼聚落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总结出福建土楼聚落空间格局、建筑风貌、理水系统、庭院等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农耕大国,以农业景观为基础的乡村游憩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将有限的资金合理地打造"乡村嘉年华",将农业景观作为景观资源与第三产业游憩相结合,利用农业景观的审美价值,提升传统农业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保持其生态价值,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新的思路。但当前在发展"乡村嘉年华"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嘉年华"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韦诗誉 《风景园林》2018,25(12):110-115
将乡村聚落景观研究置于人类学视野之下有利于科学认知乡村所独具的人地关系价值。对山区聚落的典型代表——桂北龙脊村和瑞士弗林村的聚落景观分别展开研究,首先剖析其空间单元与社会建构、生产活动的关系,进而阐释中观层面的组团分布或受自然地理限定或以公共活动为中心,而两者在宏观格局上则因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从乡村聚落景观生成的源头探索人类活动与空间的深度交融;通过2个跨文化案例的比较研究,剖析乡村聚落景观多样性的成因——自然要素、文化要素、生产要素与空间要素之间丰富的关联,揭示乡村聚落景观的多元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0.
伍国正  周红 《华中建筑》2014,(9):167-170
乡村传统聚落为当代人居文化研究和地区城镇规划与建筑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该文从总体布局空间形态特征等方面总结了永州地区乡村传统聚落景观空间结构形态的四种类型:"四方印"型、"曲扇"型、"街巷"型和"寨堡"型,揭示了永州地区"四方印"型和"曲扇"型聚落景观在空间布局上的总体特点、文化内涵及其建筑装饰艺术特色,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背景等方面初步分析了永州地区乡村传统聚落景观的形成机理。指出了在地域乡村传统聚落景观整体研究中突出个体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公园城市建设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城市建设新模式,为中国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为实现公园城市美好愿景,指导各地科学有序推进公园城市建设,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积极响应地方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求组织编制了团体标准《公园城市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研究确定公园城市的内涵、特征与宗旨目标基础上,构建包含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活服务、安全韧性、特色风貌、绿色发展、社会治理7个方面的公园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公园城市建设3个层级目标指引下的具体建设内容、要求及预期成效。对《标准》编制的背景、目的意义、基本思路进行阐述,对其主要内容及重点要求进行详细解读,为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把握城市新发展理念及实施对策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独树一帜,为世人所称叹。山水 文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以自然山水为载体寄 予某种精神需求与价值导向的呈现,具备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属 性,其形成过程展现了“形-意-象”转换的逻辑关系与科学 智慧。川西林盘是中国典型的乡村聚落形态,是乡民于川西平 原山水自然之中赋予精神创造的景观物象。以山水文化“形意-象”逻辑关系为整体思路,以“人-情”“物-景”为两大 方向,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数理统计、地理信息技术等方法进 行分析和论证,探究川西林盘人文精神需求和物质表征的价值 导向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相应的营建办法,致力于 “人-情-物-景”的交流与融合,继而建构起川西林盘人居环 境营建的整体思路与方法。旨在秉持发扬国故传统、与古为新 的精神,以川西林盘为代表寻觅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 营建之路。  相似文献   

13.
相对于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由于所含要素更加丰富,并有着特定而复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往往具有整体性功能和多样化利用价值。以世界文化遗产——河坑村土楼群为例,通过对村落历史沿革、选址布局及生态山水环境等方面的梳理分析,重点剖析自然景观构成要素与现状风貌,并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景观与稻田景观类型。最后在整体风貌保护、人居环境改善、适度旅游开发等方面提出河坑村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制定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框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桂林龙脊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西南山地民族地区传统人居环境适应的营造智慧。结果表明:1)该区域聚落选址坐北朝南、山环水抱,呈现"森林-村寨-梯田-河流"四素同构的垂直景观结构;2)梯田开垦耕作、景观维护及水利灌溉过程充分适应地形和气候条件,并与传统农耕技术完美融合;3)壮族干栏建筑与路网体系巧妙地呼应了山地环境,体现出因地取材(木、石、竹)的营景智慧。桂林龙脊"人与天调"的人居营造智慧对于当今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具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厘清传统村落风景营建内涵为主旨,在汲取“三 境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确立“自然认知-形式构架-意境升 华”的景观解析框架;并通过对福建北部党城村的案例解析, 梳理景观营建思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表明,传统村落景观营 建是在保障生存安全的前提下,以大尺度范围的山水秩序为参 照,以人文理想为价值追求,进行空间格局、聚落秩序和节点 场所的营建,形成“大尺度空间-聚落-人文空间”三级空间层 级,积累了高度融合山水秩序与人工环境的空间法则,实现了 “三美”一体的意境理想,是一种将生存经验与人文理想高度 融合的景观营建原理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凯  何沁遥  张宝文 《风景园林》2020,27(3):103-106
乡土聚落是国土景观的空间单元,是国土景观多样性、独特性的载体,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以云南省元阳县垭口村为例,研究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乡土聚落。依据文化景观的研究主线,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垭口村哈尼族人以农业为主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最后,从乡土聚落景观格局和文化体系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乡土聚落人文自然系统,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结果的研究。对风景园林学科体系下的乡土聚落研究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维持国土景观多样性和独特性、保护文化多样性等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曹子旭  马明 《中国园林》2023,39(3):72-77
立足于“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聚焦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以文化地理学“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基于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具有人工营建与草原环境相协调的核心价值,提出了“时间-空间-文化”三维耦合的景观基因识别、提取方法,解译出“逐水草居、农牧结合、聚散有致、内生植入、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共融开放、热情豪迈”八大景观基因。从景观空间格局、景观过程、景观感知3个维度总结出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的景观特征:景观空间格局的地域系统性、景观过程的历史演化性、景观感知的民族融合性。拓展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辨析和传承保护的理论视野,为内蒙古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8.
“记住乡愁”是“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 征。集体记忆作为乡愁的内核,其重要内容为“村民共同经 历下有重大影响力的人、事、物”,唤起集体记忆是“记住乡 愁”的重要途径。随着乡村的快速发展,凭借场所保护留住 “乡愁”日益艰难。将景观小品视作触发集体记忆、“记住 乡愁”的媒介,以杭州市“桐庐-富阳”传统村落带的东梓关 村、环溪村、荻浦村为案例,通过记忆提取、记忆再现、记忆 唤起,探明景观小品的记忆题材及其信息源头和呈现方式,以 及村民对景观小品记忆题材的感知,从而判断景观小品对“乡 愁”的触发效果。研究发现,乡村景观小品往往强调“独特 性”而忽视了集体记忆题材;更多分布于老聚落,忽视了更需 要记住乡愁的新居民点;形式以标识牌居多,设计缺少对村民 日常生活的考虑。提出结合乡村事物的“弱设计”、注重非记 忆场所、重点布局停留空间的景观小品设计方法,并有侧重地 应用于受到不同程度城镇化影响的乡村中,以发挥景观小品 “记住乡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绿地在构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文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凸显城市风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研究以规划具有域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为目标,以贵州松桃苗自治县为例,通过剖析松桃原生苗寨景观特征提炼传统地域乡村聚落景观意象并将之转化为市绿地系统空间形象,以物境重构和情境转换主要手段,从空间格局和空间内涵两方面提出造松桃县城绿地系统空间形象的规划对策,探基于传统地域乡村聚落景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方法和途径。实践表明:历经千百年自然选择聚居营建演化形成的传统地域乡村聚落景观,具地域自然生态特征和人文生态内涵,由此形的景观意象是人们对地域聚居环境的共同"心图式"和"记忆地图",以此为凭规划城市绿系统是对地域特色"生活语法"的尊重和传承是改变"千城一面"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