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10)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自古到今,无论是画家还是理论家,每每提起它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长期以来,"六法论"对我国书法、绘画及书画理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是我们学习绘画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六法"者,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最早出现在南朝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中国古代绘画自此进入理论自觉的时期,以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六法"的具体内容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相似文献   

3.
张鲁归 《园林》2009,(7):80-81
气韵生动 “画有六法……六法者何? 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 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 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序》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8)
一千五百多年以前,谢赫所提及的"传移模写"法,多指临摹古代杰出画作。可增进绘画能力与观察创作的基本。以谢赫六法运用到电脑CG仕女画的绘制中,使它成为引导我们航行的灯塔,不至于走弯路。任何艺术的培养基都离不开历史资料,同时,还具有时代特点,以当代角度切入,稍微的作调整,要多多临摹中国或西方古代的肖像仕女名作,用意是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好使画作不会贻笑大方。  相似文献   

5.
"谢赫六法"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要总结,同现代建筑设计具有互通性。其中,"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附采""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等六项原则,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代设计师要运用这些法则去拓展和充实现代建筑设计理论,设计出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意蕴的经典建筑。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1)
在临摹中国画的过程中,学习者会遇到线条运用软弱、形象刻画僵硬、画面布局散乱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临摹的效果和学习者的信心。归纳、概括这些问题,该文作者认为谢赫的"六法论"具有化解学习难点、指明学习方法的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学习者认识到"气韵生动"是临摹的最终目标,"骨法用笔"是临摹的关键,"经营位置"是临摹的重点和难点,"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是临摹的指导思想,"传移模写"是临摹的动力支持,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打消疑虑,在临摹学习时思路更加清晰,进一步提高在中国画方面的艺术素养和表现能力。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1)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美术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美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更离不开传统美术理论的支持。我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艺术家。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文化空前活跃,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对作画提出了独到见解,即"六法论"。其中,"气韵生动"是"六法论"之首,主要表明画家在艺术实践中不仅需要表现色彩与形状,而且要体现出特有的精神与思想,这样作品的艺术魅力才能得以呈现。该文以谢赫"六法论"为研究视角,分析"气韵生动"的内涵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葡萄牙历史环境修复更新项目实践经历,记录了中国团队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端点之一的里斯本市使用中国传统设计手法解决西方语境下的设计问题的探索过程。通过中葡双方设计思路和手法的交流与比较,探讨了中国风景园林设计范式与手法应用于西方场景中的适应性。中方设计团队在建筑方面以气韵相合为法则,营造了顺应场地气息的整体环境;园林方面以传移模写为法则,构建了"可游可居"的空间结构,营造了基于园居生活的适地情境。实践说明了中国园林在伴随祖国"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代表,可以极强的适应性和先进性为世界人居环境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21)
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论》中第一次提出绘画"六法",其中"气韵生动"居于首位。"气韵生动"这个美学命题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文章对"气韵生动"命题的讨论进行梳理,并尝试运用存在主义美学观对其涵义进行重释。  相似文献   

10.
在数千年的历史里,礼,一直是治国理民的重要法宝。当然,它还经营和倡导着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礼,原来是宗教祭祀礼仪上的一种仪态,是对神灵的祭祀、致敬和尊重。后来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就成了对人的尊重。"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