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家标准委批准的《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等9项强制性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标准,将于2008年6月1日起实施。这9项强制性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国家标准是与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配套的22项高耗能产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第一批,内容覆盖了粗钢、烧碱、常规燃煤发电、铜冶炼企业、锌冶炼企业、铅冶炼企业、镍冶炼企业、水泥和建筑卫生陶瓷等九大领域。其中除《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是修订外,其余8项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国家标准均为第一次制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规定了三类能耗限额指标,包括现有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限定值,新建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准人值和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先进位。其中,现有企业能耗限额限定值指标和新建企业能耗限额准入值指标是强制性要求,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先进值指标是推荐性要求。该标准的出台,对于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工作要求、促进我国高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水平的提高、完善高耗能产业能耗限额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9项强制性“能耗国标”今年6月实施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北京市政府下发《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办法》规定,新建民用建筑应当按标准和规定安装能耗计量设施。北京市重点公共建筑将确定年度能耗限额,超过年度能耗限额20%的需要实施能源审计和节能改造。《办法》提出,北京市将逐步建立分类公共建筑能耗定额管理、能源阶梯价格制度,具体办法由住建和发改部门制定。《办法》规定,新建民用建筑应  相似文献   

3.
对GB30526-2014《烧结墙体材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的标准名称、标准内容、标准中综合能耗的计算公式、适用该标准产品的分类方法、综合能耗的修正办法、能源消耗的统计期、能源消耗统计的种类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GB21340—2008《平板玻璃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于2008年1月9日批准,4月18日发布,6月1日起实施。其中,“现有平板玻璃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限定值”和“新建平板玻璃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准人值”部分属于国家强制性标准。  相似文献   

5.
《砖瓦》2015,(10)
对国家标准《烧结墙体材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30526-2014的有关该标准的名称、标准的内容、标准中综合能耗的计算公式、适用该标准产品的分类方法、综合能耗的修正办法、能源消耗的统计期、能源消耗统计的种类等问题提出自己值得探讨、商榷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福建建材》2008,(4):109-109
国家标准GB1340—2008《平板玻璃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于2008年1月9日批准,4月18日发布,6月1日起实施。其中,"现有平板玻璃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限定值"和"新建平板玻璃生产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准入值"部分属于国家强制性标准.  相似文献   

7.
论文给出了民用建筑能耗定额,定额包括先进值、新建准入值、限额值,给出了各种能耗定额的用途,分析了限额值与先进值、新建准入值的差异。阐述了限额值的研究方法,借助SPSS软件工具运用统计分析法分析了武汉市39种建筑的能耗限额值,论文还分析了异常值的判断剔除是准确制定能耗定额的基础;根据建筑能效及公平的原则,给出了武汉市39种功能民用建筑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指标与空调供暖能耗的比例,给出了与建筑功能关联的人均、户均、床均、生均等能耗指标现行值,并给出了限额值的标准差。依据节能设计标准,借助DeST工具运用模拟法与设备法得到了15类建筑新建准入值、先进值。  相似文献   

8.
《云南建材》2008,6(1):63
国家标准委批准的《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等9项强制性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标准,将于2008年6月1日起实施。 这9项强制性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国家标准是与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配套的22项高耗能产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第一批.  相似文献   

9.
《广东建材》2008,(3):6-6
国家标准委批准的《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等9项强制性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标准,将于2008年6月1日起实施。这9项强制性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国家标准是与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配套的22项高耗能产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第一批,  相似文献   

10.
<正>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建筑能耗已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6.7%,广西每年新增民用建筑达6000多万平方米,建材生产和建筑建造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给社会带来了较严重的能源负担和环境污染。《广西壮族自治区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出台是对国务院《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细化,同时又切合了广西本地民用建筑节能管理的实际,规范了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民用建筑节能规  相似文献   

11.
高伟 《中国建材科技》2023,32(3):109-111
在建筑领域碳排放中,建材生产和建筑运行中的碳排放占比较大。建筑门窗绿色建材产品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工艺,降低生产过程的废料产出,加大包装材料可循环利用,提高产品使用周期及核心设计指标要求,保证品质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评价标准能源属性指标中气密性能、传热系数、太阳得热系数按照不同星级和区域进行划分,有利于降低建筑运行能耗。本文对建筑门窗产品认证评价过程中的技术要点进行分析,有助于指导企业自评价的准确性,保证门窗绿色建材产品评价指标落到实处,同时提出在评价过程增加产品碳足迹和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分析,有助于对绿色建材产品减碳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为选择低能耗、低污染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适用建筑材料,建立兼顾材料技术性能及经济性能的建筑材料评价体系。利用统计方法,引入VE模型,综合分析各种农村基础设施常用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能、环境性能及经济性能,寻找出价值最高的建筑材料。得出结论:1)传统的建筑材料选用并不符合低能耗的要求;2)建筑材料“本土化”是重要手段;3)改变人们对建筑材料传统的认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对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进行研究,通过资料统计与计算,得出钢材、铝材、建筑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建筑材料单位生产能耗和温室气体CO2排放量,分析了它们对能源和环境负荷的量化影响,以此为基础尝试建立了比较不同住宅结构类型对温室气体环境负荷影响评价的参考方法,并通过案例计算验证。  相似文献   

14.
建筑能耗统计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杨秀  魏庆芃  江亿 《建筑节能》2007,35(1):7-10
建筑能耗统计是建筑节能的基础,但目前在建筑能耗的统计对象、能源种类、建筑分类等具体问题上存在模糊和争议,缺乏准确的建筑能源消耗统计数据。基于公开资料,研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分类方法和建筑终端能源消耗统计方法,并给出较为准确的我国当前建筑能耗数据。  相似文献   

15.
张爱华 《山西建筑》2003,29(14):61-62
分析了我国建筑材料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指出建筑材料的生产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开发新型的建筑材料是我国现代建筑材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中,建材生产是能耗及碳排放最大的阶段,建材生产脱碳是整个建筑行业脱碳的关键。本文提出了建材生产的3大脱碳路径,包括传统结构建材脱碳、低碳建材应用、建材运输脱碳,并对各脱碳路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上海建筑节能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首次用统计调查与模型推算相结合方法估算了上海的建筑能耗。1996年上海的建筑能耗为1176.6万t标准煤,占上海总能耗的25.4%。其中建筑使用能耗为619.9万t标准煤,占上海总煤耗的13.4%,建筑制造能耗(包括建材生产能耗)为556.7万t标准煤,占上海总能耗的12%。  相似文献   

18.
在建筑材料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会损失很大一部分能量,考虑到温室气体排放和材料成本节约,节能就变得很重要。主要关注印度规范对于房屋能量的有关规定。讨论了基本建筑材料(如水泥、钢筋等)以及施工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材料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消耗,计算了各种建筑材料运输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对比了不同类型石材所含有的能量。讨论了不同屋面系统的能量,并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板屋面的能量进行对比。对采用可持续建筑材料的多层房屋、承重砌体房屋和黏土水泥房屋的总能量损耗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当使用节能建筑材料时,承重砌体房屋的能量可以削减50%。  相似文献   

19.
建筑节能保温材料的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节能保温材料的应用与发展对于建筑能耗的降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对住宅及办公场所刚性需求的存在,建筑行业在过去的8~10年间飞速发展。而随着国家将绿色环保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政策,建筑节能也势在必行,建筑节能材料成为了提高建筑物保温控温能力、降低建筑能耗的不二之选。在建筑节能材料领域,近些年来涌现出许多新材料新技术,如利用废弃物及经济价值低的农作物进行节能材料的生产技术等。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在建筑节能保温方面,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随着将节能环保上升为国家政策,这种差距会逐渐缩小,我国建筑节能保温技术会获得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相变材料在建筑节能领域的应用能有效的降低建筑能耗,同时拓展了传统建筑材料的功能,文章概括了建筑相变材料的分类、特点,固-液相变材料的载体材料,封装材料及在建筑节能领域的最新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