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正德国屋顶绿化德国的雨水利用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日臻成熟,目前主要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有3种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处理后,可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雨洪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德国城市街道雨洪管道口均设有截污挂篮,以拦截雨洪径流携带的污染物。城市地面使用可渗透地砖,以减小径流;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小区沿着排水道修建可渗透浅沟,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径流时下渗。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则进入雨洪池或人工湿地,作为水景或继续下渗。德国的绿色屋顶,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屋面雨水集蓄的重要场地。可以说德国是最早  相似文献   

2.
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的思考,仅在源头建设LID设施不能达到建设目标,应与灰色设施、绿色设施相结合。三种设施组合方式需要结合模型技术进行设计优化,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多重目标。镇江市作为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从2007年开始进行雨洪管理的探索,建设过程中采用"灰色"、"绿色"和"蓝色"基础设施的组合优化措施是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之一,在内涝控制和水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镇江市虹桥港试点区的具体工程案例介绍了这一方法,模拟计算表明采用该方法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其系统性方案可为其他城市海绵建设提供参考,可推广至其他高密度城市地区。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2017,(12)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面临着日趋严峻的城市雨洪问题。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载体,是控制地表径流的有效工具。文章在阐述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特征及其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作用的基础上,明确了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提出了"目标设定—雨洪模拟—设施比选—初步方案—反馈调整—优化方案"的规划思路;初步构建了三种情景的雨洪模型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比选体系,形成了一套基于雨洪模拟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方法。最后,以实例说明如何通过具有地域适宜性的规划方法来实现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雨水径流的高效控制,以期为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内涵以及国内外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和发展,并从源头径流控制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构建海绵城市的若干建筑及规划技术措施,探讨了各项技术措施的适用条件,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房屋建筑设计以及城镇规划提供技术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同时,合理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最新政策要求。以深圳市光明区鹅颈水为例,介绍了黑臭水体治理与海绵城市建设协同建设实践。在鹅颈水水体治理中,雨水径流源头污染控制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提质、长制久清”等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协同,在河道整治、绿化景观、雨污水分流改造、正本清源等工程中落实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充分发挥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对雨水径流的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作用,实现了“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的协同。鹅颈水河道治理实施效果表明,流域内的光明水质净化厂进水水量及进水污染物浓度实现双提升,河道已经稳定消除黑臭现象,水环境和水景观均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6.
"海绵城市"是我国最新的雨洪管理理念,与澳大利亚的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美国的绿色雨水基础(GSI: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和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Su DS:Sustainable Drainage Systems)相一致,是国际化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在国内的创新和发展。基于"海绵城市"的雨洪管理理念,融合"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研究其作用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的总量控制,进而实现径流的峰值控制。以上海复兴岛公园等为例,进行雨水渗蓄试验,对保障地区的防涝安全以及提高已建排水系统的防汛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应对城市内涝、径流污染问题以及响应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雨洪调蓄设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延时调节设施作为一种有效防治城市内涝和径流污染控制的工程技术手段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得到较广泛的工程应用,而国内对延时调节设施的研究和应用还很缺乏。系统介绍了延时调节的概念与原理,分析了延时调节设施在城市内涝防治和径流水质控制中的效果,说明了设施基本构造,并总结了延时调节设施的设计方法,为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排水防涝规划及雨水调蓄系统中合理应用延时调节设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井妍 《砖瓦》2022,(1):66-67
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改善水环境问题的重要模式,将海绵城市理念用于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既能优化校园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又具有生态研究的科研价值和环保科普的教育意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梳理景观规划实施路径,采用"渗、蓄、滞、净、用、排"等海绵城市措施,控制地表径流,构建雨洪系统,通过绿地空间、道路系统和建...  相似文献   

9.
我国近几年提出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城市雨洪管理体系的影响。文章研究美国城市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演变历程,并从发展模式、发展方向、管理体系及策略等各个方面展开对中美双方雨洪管理体系的比较研究。结合对美国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在中国的实践应用及其适用性的探讨,文章剖析了当前中国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从转变观念、明确发展方向,完善各保障体系,强化提升GI建设,加强基础性研究,完善评估标准、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以及加强"海绵城市"的实施建设六个方面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海绵城市是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按照低影响开发理念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的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雨洪管理及景观提升方法。海绵城市按照"渗、滞、蓄、净、用、排"的方针,充分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大力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公园、收集雨水系统,把雨水的渗透、滞留、净化、蓄集、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考虑控制径流、防治内涝、修复水生态和利用雨水资源等多个目标。  相似文献   

11.
城市道路雨水系统是连接源头地块和末端水体的重要输水通道,道路传统排水方式存在排涝压力大、径流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等严峻问题。而海绵城市建设中,道路雨水系统的建设目标既包括针对中小降雨的径流污染与总量减排控制要求,也包括针对不同重现期暴雨的大、小排水系统等综合设计要求,还涉及道路路面和景观功能的完善和提升。因此,综合设计必然涉及道路、市政、园林等多专业的合作。阐述了既有道路改造如何进行源头控制、小排水和大排水设施的合理设计与衔接,以及系统优化;结合池州市海绵城市示范项目——"齐山大道"工程实例,阐述了如何整体考虑道路上下游关系和红线内外场地条件等,合理构建多目标海绵型道路雨洪控制利用系统,有效利用现状道路及周边土地资源,合理处理空间、竖向、绿地景观等场地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优化整体方案,综合解决年径流总量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道路内涝防治等问题,保护周边湿地生态环境,提高项目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为量化评估LID措施在市政道路中的雨洪控制效果,探讨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以昆明市官渡区241路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海绵城市道路的SWMM模型,围绕汇水区概化、降雨条件设计、模型参数选择、率定及验证等方面探讨海绵城市道路雨洪控制效果.研究表明,海绵城市道路能够有效地削减场降雨的峰值流量、径流总量及年降雨径...  相似文献   

13.
低影响开发强调通过源头控制保障城市水文循环。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LID在城市雨洪管理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城市雨洪模拟技术作为城市防洪减灾关键技术之一,可以有效的模拟并预期暴雨来临时研究区域的雨洪情况。基于SWMM雨洪模型,设计了清华大学学堂路区域的LID措施,对比分析增设LID措施前后径流量及蓄水量的变化,并探讨了高密度校园环境下雨水链景观系统构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针对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的不同目标合理设计调蓄设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市非点源污染、径流排放量增加、洪涝频繁等雨洪问题突出,传统的城市雨水排放设计理念已远远不能符合"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新型城市雨水系统的设计要求."调蓄"是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系统中十分重要且广泛应用的一类措施,实践中需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条件和雨洪控制利用系统的设计要求,针对控制径流污染、利用雨水、削减径流排放和控制洪涝等不同目标设计调蓄设施.介绍了调蓄的概念、设施的种类及其应用,据此分析说明了不同控制目标的调蓄设施设计原理及标准,为科学合理地设计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系统及调蓄设施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如何有效开展雨洪资源管控是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命题,而绿地系统作为绿色基础设施是承担城市蓄滞和拦污净化功能的重要海绵载体。因此以雨洪管理与城市绿地系统协同为切入点,首先从现实需求、研究动态两个方面来解读城市绿地系统新的规划内涵;其次从规划过程和后期落实两方面梳理现状绿地系统进行雨洪管理功能优化的关键障碍,然后通过信息技术与综合思维将绿地系统规划进行"过程可视化",尝试把城市绿地空间与雨洪管理协同作为基本逻辑,构建基本规划模式,最后针对规划实现的关键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当前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与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6.
"海绵城市"的提出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武汉市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首批试点城市之一,试点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雨洪控制效果未得到验证。笔者以武汉市青山某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SWMM建立海绵城市小区模型,针对汇水区的划分、海绵设施的定义、参数率定及模型验证、设计降雨的选择等方面作了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小区,海绵城市小区能够有效削减雨水年径流总量和典型场降雨的峰值流量、径流总量,但对洪峰迟滞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调蓄是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系统和排水内涝防治规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调蓄设施的合理设计、应用,可以很好地控制径流污染、削减径流总量和峰值、缓解洪涝灾害、利用雨水资源等。针对国内在城市雨洪调蓄的研究、规划设计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首先厘清调蓄设施的不同种类及功能特点,进而提出调蓄系统的概念、构建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框架,分析调蓄系统与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相关子系统的联系及相互衔接关系,为我国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相关标准的制定、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更科学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8.
"弹性"对国际范围内区域空间的发展与规划起着深远的影响。但国内对区域弹性的研究与实践尚少。在理解区域弹性和雨洪弹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作为"软性区位因子"的区域雨洪弹性是提升区域弹性的关键要素。本文通过聚焦宏观区域层面的海绵城市规划方法,以增强区域雨洪弹性,并由此提出三点策略——"大海绵"规划与区域规划对接、通过情景规划实现海绵城市弹性、跨尺度海绵措施弹性组合优化,以期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来提升区域雨洪弹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比冀南地区传统乡村道路建设的排水处理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雨洪资源化利用措施,结合正在进行的绿色村镇建设,提出将新的雨洪管理模式及相关技术引入乡村道路建设。介绍了将海绵城市理念与乡村振兴建设结合,优化冀南地区乡村道路排水设计的同时改进景观设计的方法。结合实例分析具体可实施技术方式及理论验证。呼吁全社会更加关注乡村道路及景观的设计与建设同时应用"海绵城市"及其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20.
《华中建筑》2021,39(8)
低影响开发(LID)是一种新兴的城市雨洪管理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少城市径流污染与洪涝灾害发生的风险。随着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LID在我国得到了大量应用与推广。通过对近20年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发现当前国内外LID的研究热点由单体技术设计转向城市规划与成本效益分析。从LID措施的成本控制和效益评估两方面对LID成本效益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综述,总结了LID成本效益的研究方法及具体应用。最后,提出未来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综合性的城市雨洪管理效益评估体系,构建城市雨洪管理优化布局方法框架,并在实践中重视城市雨洪管理的动态评估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