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Shannon熵理论,对兰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在空间上表现出自城区向郊区递减的趋势。这符合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城市规模越大,信息熵值越高,土地职能类型越多,土地构成差别越小;反之亦然。这一规律有利于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2.
土地垂直复合利用是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内容。本文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北京市三环沿线为调查研究对象,对建筑物内部各项使用功能的垂直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活跃度"指标对土地垂直复合利用特征进行刻画,并从区域历史背景、城市发展规划、区位条件等因素初步探析了建筑物活跃度空间分异的原因,为今后城市发展规划和地产开发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利用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镇转型逐渐加快,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城市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匹配与相互制约关系,有必要研究城市产业转型与土地结构调整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本文利用全国84个重点城市的土地利用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分别针对不同规模、不同区域城市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及其产出效益的基本特征,发现城市土地利用问题,进而提出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3S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S技术的结合是当前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介绍了以G IS为核心的3S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以期检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实现土地利用可待续发展,说明3S技术在土地管理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采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方面对洛阳市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利用Matlab软件求解得到三种优化配置方案。在充分考虑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建立土地利用结构指标优化体系,使用灰色关联择优方法对三种方案进行选择,得到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6.
“3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旭 《安徽建筑》2009,16(4):139-140
文章通过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学所具有庞大、复杂的学科特点,结合“3S”技术的原理,以“LIS”系统为例,说明“3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着重说明了“3S”技术在我国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信息收集和处理的水平、现状。  相似文献   

7.
耿红 《城市勘测》2000,(3):32-35,37
本文针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的不足,探讨了基于控制论的人口预测方法及用灰色线性规划方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为今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波 《四川建筑》2006,26(6):31-33
应用“3S”(G IS、RS、GPS)技术对三峡库区巴东、秭归、兴山和宜昌等4县1986年和2003年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动态监测。全面分析了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揭示了该地区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阐明了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特点。研究成果可以作为三峡库区的水土保持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应用Shannon熵理论,利用信息熵公式计算兰州市2015~2018年度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地利用系统表现出有序度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研究可以更好、更科学地调整利用土地,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交通与土地利用的本质,提出了基于土地利用的交通发生吸引预测模型以及基于重力模型的交通分布预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今后路网规划及道路规模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土地适宜性分区的空间发展研究——以泰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俊宴  杨扬  陈雯 《规划师》2008,24(11):66-70
通过地域开发适宜性评价和空间分区,能够合理地引导尽可能多的经济社会活动配置在低成本、高需求的地域,约束和控制生态价值高、开发难度大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均衡。以泰州市为例,根据其生态保护价值和经济开发需求,对市域100个基本空间评价单元进行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划分优先开发区、适度开发区、控制开发区、适度保护区和战略储备区,不同分区的发展方向和管制要求不同,为泰州市域空间的利用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评价基础。  相似文献   

12.
孙明  牟晓梅  秦鑫 《规划师》2007,23(8):71-74
寒地林区小城镇是我国小城镇中的一类特殊群体,属于资源再生型城镇.随着资源的枯竭与政策的调整,其发展陷入了困境.应通过增加用地弹性、进行集约紧凑的用地布局等措施进行用地规划调整,促进寒地林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朱嵘 《规划师》2006,22(7):43-46
上海世博会规划提出的参观人流量为历次世博会之最,但受园区选址的影响,用地规模并非最大.在用地总量定的情况下,为满足高人流量对用地的需求,规划对历届世博会园区规划和对应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比较研究,提出规划空间、时间安排、管理与活动组织等策略.  相似文献   

14.
南京主城区基层公共设施用地布局优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现有公共设施用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基于GIS构建南京主城区基层公共设施用地现状分析的方法体系,从公平性和可达性角度探讨现状基层公共设施用地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南京主城区基层公共设施用地分区优化方法,并针对不同分区周边用地资源情况、现状基层公共设施用地规模和布点、限制条件等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基层公共设施用地布局优化建议与措施,以实现基层公共服务的公平和均衡。  相似文献   

15.
朱娟  钮心毅 《现代城市研究》2020,(2):98-105,116
本文基于南宁市移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的居民居住地、工作地数据,首先分析了南宁市职住平衡特征及其与土地混合使用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南宁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尺度存在职住空间不平衡现象,职住平衡指标与土地混合使用指标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接着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检验了职住平衡、土地混合使用对通勤距离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较好的职住平衡可以降低通勤距离,居住在就业较密集的单元,或工作在居住较密集的单元,通勤出行相对较短。较好的土地混合使用水平可以缩短通勤距离,居住在居住与非居住用地混合度较好、公共服务设施混合度较好的单元,居住者通勤距离较短,工作在4类主要用地混合度较好、工业用地占比合理、医疗及教育设施密度较好的单元,工作者通勤距离较短。研究为南宁制定优化土地使用规划政策,改善居民职住平衡水平及通勤模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正康  何峻岭 《规划师》2009,25(2):30-35
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有相互作用关系,其中交通相对可达性对于城市经济、商业和文化活动等用地的空间分布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可同期开展交通规划,通过分析影响交通可达性的因子及其权重,对地块交通进行优化,以可达性强弱及其服务特点,布置不同类型的用地,使土地利用的性质和开发强度与交通承载力、可达性相适应,实现土地利用与交通最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7.
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冯志佰  周冠夫  张革红 《规划师》2008,24(12):91-9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边缘区面临着城市郊区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双重压力。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具有空间分布层次性用地拓展扩散性、土地利用多样性和土地集约化差异性等特点。目前存在缺乏统规划、工业用地比例过高、土地利用低效基础设施落后及城乡分治等问题,应通过统规划、整合土地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及加强监管,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阮如舫 《规划师》2000,16(1):93-96
作者从台湾的土地使用计划层级、拟定、变更、审议、执行等方面切入,藉由归纳分析,探索都市计划的重点问题,希望对关心台湾都市计划者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张杰  庞骏 《规划师》2008,24(3):14-19
旧城更新中,政府对土地进行了频繁调控,而与此同时地价、房价持续飙升,呈现调控与失效相伴的局面,剖析其原因,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是滋生问题的历史根源,而计划与市场的交织导致了双轨配置制度下的土地交易困境.地方政府对土地的绝对垄断扭曲了土地竞争市场,而这又源于城市土地产权制度本身的残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城市土地制度,即基于明晰旧城土地产权关系的前提,政府退出非公共利益的土地交易市场,实现政府角色的转换,以此确保旧城更新中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