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目前常用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未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缺陷,在深入分析剐性桩复合地基桩土相互作用机理与摩阻力发挥机制的基础上,将桩侧摩阻力的分布模式分为塑性区与弹性区,并引入上下部刺入模型,根据变形协调条件,导出了刚性桩复合地基体系中桩土相对沉降关于桩侧摩阻力分区拐点的代数方程组并进行了相应的求解,继而获得了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最后利用某试验对本文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较为合理,可为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基于Mindlin位移解的群桩沉降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 Mindlin位移解 ,推导了不同形式的桩侧摩阻力在地基土中引起的位移公式 ,对不同桩长、桩距、桩侧摩阻力的群桩沉降提供一种计算方法 ;实例分析表明 ,计算结果较 Mindlin应力解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3.
宫全美 《地下空间》2001,21(3):167-172,177
本文利用Mindlin位移解,推导了不同形式的桩侧摩阻力在基土中引起的位移公式,对不同桩长、桩距、桩侧摩阻力的群桩沉降提供一种计算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计算结果较Mindlin应力解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4.
 单桩静载试验和基础沉降实测资料表明:在设计工作荷载下超长单桩的桩顶沉降主要来自桩身压缩,且在最大加载条件下超长桩表现为端承摩擦桩性状。超长单桩侧摩阻力由上部土层到下部土层依次发挥,砂质粉土侧摩阻力充分发挥所需的桩土极限相对位移为14~18 mm,粉质黏土侧摩阻力充分发挥所需的桩土极限位移为17~19 mm,当桩土相对位移大于该极限位移后,桩侧土层会出现侧摩阻力软化现象。群桩基础的沉降随施工荷载水平的增加而增大。荷载较小(第5层以下)时,大楼沉降较小且沉降均匀;当荷载达到一定值(第30层以上)时,核心筒处沉降大于大楼周边沉降。大楼竣工时核心筒与周边沉降差较小,大楼整体变形协调。群桩效应沉降比随着荷载水平(施工层数)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6)
择优选取桩土荷载传递的侧摩阻力计算模式,借助文克尔地基模型,运用两阶段分析理论探究隧道开挖对桩基效应的影响。阶段1解出相应桩位处的沉降量并用多项式简化,阶段2将其沉降施加于桩侧建立桩身沉降微分方程。通过逻辑推导并借助边界条件得到沉降计算表达式,继而得到桩侧摩阻力和桩周轴力。结合工程算例,根据隧道与桩基的空间位置关系分析桩侧摩阻力和桩周轴力随桩长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给定的围岩土质概况,若保持桩隧距离不变时,桩长对桩基效应变化影响较大;桩长小于15 m时,土体位移稍大于桩位移,单桩沉降很大,且单桩主要承受负摩阻力效应;桩长超过15 m时,土体位移明显大于桩位移,部分桩段承受负摩阻力,部分桩段承受正摩阻力,且摩阻力为0处的单桩轴力最大。  相似文献   

6.
由于桩间土的分担荷载大部分以负摩阻力的形式传递给桩,因此近似假定路堤桩为上部荷载直接作用在中性点处的桩基,以此作为桩侧摩阻力的分布模式,用Mindlin应力解计算路堤桩地基中的附加应力与沉降,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吻合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7.
单桩承载性状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预埋钢筋应力计和滑动测微计进行了强夯加固后的软弱土地基的桩身应力应变测试,探讨了钢筋应力计焊接、混凝土浇筑、静载试验堆载配重吊装等对测试的影响,给出了提高测试精度的建议。分析了弹性模量随桩身应变的变化关系,研究了不同荷载作用下的桩侧摩阻力及端阻力分布规律、桩侧摩阻力随桩顶沉降的发挥性状以及粉砂层、粉质黏土层的桩侧摩阻力随该土层桩土相对位移的发挥性状。研究成果可供同类工程项目的设计和科研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桩身压缩量法,提出了一种求解刚性桩复合路基桩-土相对位移的数值计算方法。该方法根据对称面剪应力等于零的力学原理,将桩网路基分割为单桩独立柱体模型,通过编制计算机程序求解桩身零摩阻区或中性点,以及桩顶、桩端刺入量,进而计算出桩侧摩阻力、桩体轴力及路基沉降。通过工程实例进行比较,表明该计算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9.
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半无限弹性空间中的Geddes解与Mindlin解应用于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考虑了桩的荷载传递特性、桩侧摩阻力及荷载作用深度等对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影响。实例验证表明,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沉降观测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0.
基于Poulos桩顶受荷的弹性理论解,对O-cell试桩法在桩端受荷条件下桩侧摩阻力和桩身位移的弹性理论公式进行推导。通过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给出O-cell法试桩条件下桩侧摩阻力和位移沿桩身的分布,并对桩的长径比和桩土刚度比对侧阻与位移沿桩身分布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刘斌  梁仁旺 《山西建筑》2007,33(11):15-16
基于桩土界面双曲线模型,由Randolph&wmth模型和Boussinesq课题解计算了桩周土体的位移,建立了单桩桩侧摩阻力和桩土相对位移的函数方程组,计算单桩承载力,得出计算结果同试测结果相吻合,证明了该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张殿波 《四川建材》2010,36(5):35-39
对荷载作用下CFG桩复合地基的变形特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桩侧摩阻力与桩土相对变形的关系,引入"等沉面"概念,假定桩与桩间土均是理想线弹性体,桩侧摩阻力沿桩长直线分布,进而根据桩-土-垫层变形协调条件,推导得到CFG桩—筏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计算新公式。应用所得公式对复合地基现场试验条件下的桩土应力比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和有限元计算结果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3.
在双折线模型基础上推导单桩桩侧摩阻力的分布 ,以Mindlin课题的弹性理论解求解桩底土体的沉降 ,推导了一系列单桩沉降的解析表达式 ,计算结果可直接用于单桩分析。  相似文献   

14.
桩端土强度对桩侧阻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桩端阻力和桩侧阻力不是相互独立的,桩端土强度的提高会提高桩身侧阻,尤其是桩端附近桩侧土的侧摩阻力。通过静载试验研究了桩端下沉渣厚度不同以及桩端持力层不同时的超长桩实测桩侧摩阻力,阐述了桩端强度提高对桩侧摩阻力的强化作用,发现提高桩端土的强度不仅可以减小桩端沉降,还可以使桩身总侧阻提高进而可以提高单桩的极限承载力;同时运用莫尔–库仑理论分析了桩端土强度对桩侧阻力影响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以 Mindlin应力解为基础 ,推导了任意桩侧摩阻力分布形态时地基土中附加应力的计算方法 ,并针对单桩的沉降问题进行了分析 ,为单桩的沉降量计算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用Mindlin应力解求单桩沉降的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罡  林荫 《地下空间》2001,21(3):173-177
以Mindlin应力解为基础,推导了任意桩侧摩阻力分布形态时地基土中附加应力的计算方法,并针对单桩的沉降问题进行了分析,为单桩的沉降量计算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种用于变化温度下的桩侧摩阻力与桩—土相对位移试验装置,分析了该装置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并通过控制循环水的温度,研究了温度对桩侧摩阻力及桩体沉降的影响方式和机理,为类似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利用静力触探的资料,结合图形显示技术计算沉桩阻力,并通过调节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的两个修正系数α、β来使计算曲线和实测曲线吻合。计算中可以变化选取桩尖以上、桩尖以下不同深度范围内土的静力触探锥尖阻力qp,以考察对沉桩阻力的影响;并可将压桩力分离为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分别加以研究和调整。文中称这种计算压桩力的新方法为综合调节系数法。计算实例表明,在压桩过程中,入土浅时主要是克服桩端阻力;随着桩入土深度的增加,桩侧摩阻力累计值也逐渐增大,占沉桩阻力的比例提高。当桩端进入较硬在持力层后,桩端阻力有明显的提高。用静力触探侧摩阻力fs计算桩的侧摩阻力时,土层性质不同调整折减的幅度不一样,在粘性土中调整幅度较大,而在砂性土中调整的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9.
后注浆抗压桩受力性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在温州鹿城广场5根抗压桩静载试验的基础上,揭示后注浆抗压桩在不同荷载水平下的一些规律。试验表明,注浆压力时刻都在变化,但有一个大体动态变化的范围。注浆可以固化桩底沉渣和桩侧泥皮,改善桩的承载性能。抗压桩在荷载作用下,桩身轴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且随着荷载的增加,桩端轴力逐渐增大。对持力层是卵石层的桩采用桩端后注浆技术后,桩身压缩量占单桩沉降的80%以上。桩侧摩阻力的发挥程度和桩土相对位移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当桩土相对位移达到一定值后,桩上部土层会出现桩侧摩阻力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加而减少的现象,即侧摩阻力软化现象。而靠近桩端的桩侧土体,尽管桩土相对位移较小,桩侧摩阻力值却会急剧增大。  相似文献   

20.
马克生  张晓菊 《工业建筑》2007,37(7):58-59,107
将剪切位移法推广用于计算多层土中的单桩沉降,推导出相应的理论计算公式。利用该公式可方便地计算多层土中的单桩沉降以及桩身轴力、位移和桩侧摩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