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董斯静  王冬 《华中建筑》2014,(12):138-141
文章从当下集合住宅重符号、重形式的创作现象出发,通过总结住区规划理论的演进,指出当代集合住宅创作从抽象的场地规划到具体的空间经营的策略转向,继而从集合住宅人群对象的集体无意识角度切入,提出建筑类型学是一种有效的认知与策略方法,然后从集合住宅与社会、场地关系的角度提出其在建造方式上的两种本土化姿态,最后结合当下国内集合住宅创作实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思考,最终旨在实现调动居者全身心知觉体验、情感参与并忠实于生活本身的当代集合住宅"高雅本土化"。  相似文献   

2.
《新建筑》2015,(5)
墒要进入21世纪,日本在能够长期使用的集合住宅(支撑体Skeleton+填充体Infill,简称SI)技术的延续和利好政策的推行下,提出了有利于住宅健康长寿命化发展的长期优良集合住宅体系。通过实地和文献调研日本住宅的现状技术集成和整体发展演变,从多维度多层级的居住环境、支撑体、室内空间、维护更新四个方面总结长期优良集合住宅体系化策略,并阐释影响该策略的关键因素及其标准。  相似文献   

3.
上海现代主义集合住宅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了迅猛发展,这是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影响的结果.文章梳理了现代主义集合住宅的分布和背景情况,阐述了中外建筑师成为现代主义集合住宅大力发展的重要推手;接着以39个近代上海现代主义风格的集合住宅为例,从立面风格、平面组织、户型设计和装饰要素等四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分析和总结其居住空间形态和特征要素,并在对这些历史建筑现状问题的归纳后提出了保护策略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杭萧钢构能够列入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这是国家住建部对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钢结构住宅产业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杭萧钢构11年来坚定不移地推进钢结构住宅发展战略的充分肯定;同时凝聚着住建部寄予杭萧钢构"引导住宅建设方式转变"的殷切希望。  相似文献   

5.
正本刊讯2月4日,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与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就杭萧钢构钢结构住宅体系相关技术资源的使用和实施许可等方面达成共识,签署了钢结构住宅体系(含钢管束组合剪力墙结构)合作协议。2016年伊始,杭萧钢构已与相关单位签订了三个钢结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日本集合住宅的生产工业化的发展和现状分析,阐述了集合住宅生产工业化理念,并对相应的住宅体系等技术体系的研发及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集合住宅的生产工业化的新方向,并展望了我国集合住宅的生产工业化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王彤哲 《城市建筑》2013,(24):61-61,72
通过日本集合住宅,介绍了日本建筑师精打细算,充分挖掘住宅空间功能的特点。并结合中国住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居室要有“阳光”和“呼吸”通道,合理设置尺度适宜的空间,用精品意识打造住宅设计。  相似文献   

8.
装配式建筑因其承载力高、绿色节能、施工精度高以及施工周期短等优势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各省市也出台相关措施保证装配式建筑的落实到位。钢构住宅这一建筑业内的老角色又重回历史舞台,备受关注。文中就钢构住宅的行业定位、技术优势、推广条件、市场前景以及发展展望相关问题加以论述,提出观点与业内人士共勉。  相似文献   

9.
装配式建筑因其承载力高、绿色节能、施工精度高以及施工周期短等优势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各省市也出台相关措施保证装配式建筑的落实到位。钢构住宅这一建筑业内的老角色又重回历史舞台,备受关注。文中就钢构住宅的行业定位、技术优势、推广条件、市场前景以及发展展望相关问题加以论述,提出观点与业内人士共勉。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后,住宅空间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国民在考虑基本生存需求之外,还对住宅空间的功能性提出了要求,基于此文章对城市集合住宅空间的设计展开了深入的研究。首先简单了解了中国当代集合住宅的发展过程,继而结合具体案例深入分析现代集合住宅的设计手法,最后对未来集合住宅的设计进行了展望,通过文章对集合住宅空间的设计模型分析,希望可以给相关建筑工程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杨宗放  孟少平 《建筑技术》1997,28(3):161-163
现代预应力技术在我国取得很大进展,为做好推广工作,应在优选结构方案,选用高强预应力钢材,拉裂控制,锚固区构造和施工工艺规范化等方面进一步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推进住房体制改革和整体水平的建设,本文所述保障性示范居住区项目的实践试将绿色建筑技术纳入到了小区规划、建筑单体及围护结构设计中,围绕上海市四高建设标准,对新型绿色保障性居住区的设计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许胜利 《建筑技术》1996,23(12):801-804
中煤大厦施工场地狭窄,工期紧,在基础施工采用了预制混凝土方桩,深基坑支护采用地下连续墙加钢混凝土支撑联合基坑支护方案,挖土施工采用钢栈桥斜坡道,主楼施工采用整体提升脚手架和泵送商品混凝土等技术,创造了主楼施工每月7层的速度。  相似文献   

14.
A major factor in the selection of the structural system for a high‐rise building is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cost of candidate structural systems. In Korea, composite steel and concrete construction, and cast‐in‐place concrete flat plate construction a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structural systems.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data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construction costs of these two structure types. This paper compares material quantities for representative building models up to 80 stories in height using both types of structural system. Based on a typical floor plan, six models are developed and the buildings are designed for gravity and lateral loading. Quantities of materials for each model a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The information presented can be used with appropriate cost data to compare construction costs for the two structural system types.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
夏克俭 《钢结构》2005,20(5):75-78
武汉体育中心工程大跨度钢索结构篷盖系统由空间钢桁架大悬挑梁和伞形索膜单元张拉组成,其结构造型新颖、施工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是同类建筑中少有的.介绍了该工程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6.
叶琳昌 《建筑技术》1997,28(12):858-861
保温屋面施工中已普遍采用排汽的构造形式,由于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差以及防水卷材质量差等原因,易造成保温屋面开裂,通过变形计算可定量分析屋面裂缝与渗漏的主要原因。今后应改进防水构造形式,增加防水屋保护措施,选用适合的材料,改善施工工艺,以提高保温屋面的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7.
薛治平  张新元  杜帅军 《山西建筑》2009,35(21):143-144
结合工程特点,从吊车选择、施工顺序、一些关键点等方面叙述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站楼钢结构工程各部分的安装施工技术,介绍了跨外吊装和滑移施工相结合在该工程中的运用,从而为大跨度结构安装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8.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永德 《山西建筑》2010,36(2):167-168
针对结构转换层施工难度大,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高的问题,以具体工程为背景,系统介绍了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工艺及技术要点,以完善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施工工艺,确保高层建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武汉雷神山医院为收治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应急临时医院,由隔离医疗区和医护生活区组成。工程采用了三种不同的装配式钢结构体系以适应建筑功能特点,满足快速施工的要求。具体而言,病区护理单元采用轻型钢结构模块化组合房屋(箱式房),ICU及医技单元采用钢框架体系,医护生活区采用轻钢活动板房。针对不同体系的特点,完成了结构布置与构造设计,并进行了相关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受力及变形满足规范要求。根据场地土质情况和上部结构荷载,对地基承载力进行了复核。结合现有硬化地坪条件,因地制宜地采用了H型钢支墩、条形支墩和平板式筏形基础等多种基础形式,满足了建筑构造和结构安全的要求。最后,介绍了为配合特殊条件下的施工所采取的合理的设计方法和应对措施。通过本工程的实践,验证了结构选型的合理性与设计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Electric power system is one of essential lifeline systems for an urban community. An actual power plant building with typical coal‐fired power generation process is selected to be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detrimental impacts on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al system induced by heavy coal bunkers and irregular bracing configurations are expected to be mitigated by using retrofit strategies. A total of three retrofit design schemes that employ the isolation and supplemental damping techniques are developed. The original design scheme of the actual thermal power plant building that adopts steel special concentrically braced frame as lateral‐force resisting system is used as benchmark for comparison purposes. Nonlinear response‐history analyses are performed, and the obtained seismic responses are compared. To better quantify the benefit of the considered retrofit strategies, seismic risk in terms of probabilities of exceeding designated damage states as well as the downtime are analyzed. For the studied thermal power plant build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ded damping system is more effective in seismic risk reduction than the isolation for heavy coal bunkers. Compared to the original structural system design, the use of supplemental damping system cut the downtime of the thermal power plant building at most 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