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21,(6)
通过近代北平冰雪运动在都市生活中流行的个案研究,可以思考西方冰雪文化如何在近代融入中国传统溜冰民俗,并通过大众文化对民众和社会进行文化塑造,了解如何造就新一代的"现代文化大众"。中国近代冰雪大众文化的特点是在社会秩序转型的文化阈限中,弱化了传统的等级、性别、精英与百姓、国家与社会、中国与西方等等之间的社会界限,同时强化和促进了社会大众共同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在这个意义上,北平冰雪大众文化作为社会流行的过程,正是"文化大众"打破各种文化区隔的过程,他们在冰雪文化中经历了(1)西风东渐的具身体验,形成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2)"冰场革命"中的妇女解放和情性释放,承载了传统与现代的过渡;(3)大众溜冰的国、民共嬉,促进了国家与民众共主体性的现代国家建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3)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转向确定以后,中国最终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和改革开放的社会调整格局。改革开放30年来的社会实践,使孕育已久的大众文化在市场规律下迅速崛起,进而取代了传统的精英文化的支配地位,占有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大众文化的勃兴使人们人们在文化的长期禁锢之后重获解放,并逐渐满足甚至是填充着人们的日常感性欲望,并渐趋世俗化。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9)
大众流行文化是工业社会后期为广大社会成员消费的文化,流行语正是大众文化的一个形象写照,本文以流行语"正能量"一词为例分析了流行语的成因、特性以及发展趋势。通过对"正能量"的解读,剖析出当今人民大众心理状态及情感需求,"正能量"对大众生活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流行语"正能量"未来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0)
<正>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人们便将注意力转移到精神生活方面来,而精神生活丰富与否则取决于文化。目前,全世界众多国家都在保持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元素。在我国,长期以来,传统文化被视为是与"大众文化"相对的"精英文化",它的特点和内涵与"大众文化"不同。不过,在文化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出现了大众文化代替传统文化而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社会,消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艺术设计是它最主要的体现,它正在成为新的生活方式的文化载体,在社会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可以使日常生活以"审美化"方式呈现,另一方面给消费打上了‘地位群体’的烙印,使消费具有了象征和符号的意义。此外,艺术设计又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它有义务把自身从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钳制中超脱出来,形成自律,对消费逻辑统治的社会有个反思和批判,从而把人类的消费规范到健康和高尚的一面来。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1):53-58
在西方传统伦理文化中,"善"被理解为"内在善"与"外在善"的矛盾结合体。作为德性的"内在善"乃是意义世界生成的根本性元素,而作为属性的"外在善"则不过是构成生活意义的必要条件。在追求美好生活理想的现代性实践中,一些人误以为"外在善"是带给我们快乐和幸福的最重要因素,以至于用"外在善"代替或消解"内在善"。伦理之"善"内在结构的严重失衡导致"意义焦虑"、"意义困惑"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精神问题的发生。珍视"内在善"的价值并在吸纳新元素中获得升华、将个人有机融入社会大众之中、坚持自我批判和理性反思的态度是当代重建生活意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6)
约翰·费斯克是文化研究的重要人物,他提出了积极乐观的大众文化思想,这一理论突出了大众的主动性,而后约翰·费斯克挖掘了大众与权力集团的符号抵抗,强调大众从文化消费中获得"快感、意义",并提出了"两种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5)
在文化产业的语境下,"雅人"指的是受过专业训练、具有较高审美欣赏眼光的"雅文化"的消费群体,"俗人"指的是未经专业训练、审美欣赏眼光较低的"俗文化"的消费群体;"雅文化"即为"精英文化","俗文化"即为"大众文化"。"雅俗之争"自本雅明对"大众文化"所持有的乐观态度和阿多诺、霍克海默对"精英文化"的捍卫由来已久。然而,大众文化的崛起已成事实。如何打造雅俗共赏的文化产品,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本文尝试从"雅俗合流"、"有目共赏"、"雅俗分赏"和品牌塑造四个方面对文化产品"雅俗共赏"的路径进行探索。最后,以电影作品《人在囧途之泰囧》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4)
《理解大众文化》是美国传播学者约翰菲斯克的一部有关研究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理论著述。在这篇文章中,菲斯克试图以传播学者和大众文化迷的两种身份,从英、美、澳后工业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解读大众文化。不同于传统的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而是站在一种为大众辩护的角度,提出了大众文化"权且利用"的创造力。尽管中西学者对其理论褒贬不一,我们还是能从中看到其理论价值及其开创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4)
大众文化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大众、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等问题的重新考量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具体运用和真正尝试。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在1990年代初进入中国,曾一度受到追捧但旋即遭到冷落,这固然与国家关于文化工作的大政方针的重大转折有关,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作为剥离了具体语境的空洞抽象的一般理念移植过来,并不适用于中国的实际问题。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批判,往往是出于历史的惨痛记忆而作出的过激反应和过度阐释,妨碍了对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公允评价。这就导致其理论存在明显的盲点和缺环,也使得对其进行"症候解读"成为必要。从对其所作的"症候解读"可以得到感悟:对于当今中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正能量,我们理应给予充分的估量和积极的倡扬。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20)
大众文化是新兴的文化势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文化也迅速蔓延,对当代艺术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生态艺术教育看似只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实际上是塑造人格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生态艺术教育培养人们创造美的能力,让人们体会自然的美,提高生活质量,进而提升人的道德意识,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因此,生态艺术教育在当代文化教育中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重塑人文精神和推动社会进步等多重任务。在此情境下,大众文化背景下生态艺术教育机制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分析当前绍兴名人故居历史环境基础上,探寻绍兴名人文化,结合大众文化需求,以"梳理名人文化―构筑场所精神―形成古城意向―回归大众文化"为线索,提出加强绍兴古城整体意向,重塑"名士之乡"可感知建议,探讨新时代下绍兴名人文化展示途径及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化可行性,以期对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3)
"锦灰堆"是流行于我国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的一种绘画题材,它出现于社会震荡、变革时期,并受到西洋写实画风的影响,是当时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23):295-296
我们生活在文化无处不在的时代,如何将文化传播到观众视野成为了电视艺术的功能。而"请回答"这部电视剧做到了,在此系列中,大量的弘扬了"真、善、美"的文化特征,而电视剧本身就具有大众文化传媒特征,李明翰制作人、申元浩导演与李有贞编剧联默契合作,使道德与伦理成为各文化的契合点,拉近了社会文化心里的距离,让观众找到久违的亲近感,使得收视群体更加广泛,不分国界、人种,被多数人接受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3)
马尔库塞的观点指出,文化的批判功能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逐渐丧失,社会也趋向于单度化的方向发展。社会的主体是由人组成的,而人的批判的能力也随着社会批判能力的丧失而丧失,最终发展为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的观点还指出,统治者通过对大众文化的不断影响和同化,使得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逐渐发展成为统治者的控制意识和理念。以大众为媒体进行通俗文化的传播过程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中被理解为大众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10)
广告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分支,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探讨。独特又复杂的社会背景促成了广告文化批判思潮的出现和发展,本文着重从这四个方面阐述我国广告文化批判的宏观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播模式与当代建筑思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昆 《华中建筑》1995,13(4):13-14
文化自古就有雅俗之分,在当代社会中,俗文化主要体现在大众文化模式上,这是当代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文章从对大众、大众社会到大众文化的构成分析入手,对目前建筑创作“多元一体化”思潮进行理论剖析,总结出大众文化的技术性、商品性、娱乐性和变异性的特点,这些方面正是高雅文化产生的社会思想基础,指出建筑师的创作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不断从俗文化中汲取时代的精华,而提炼出高层次的文化精品,再引导社会大众对高品  相似文献   

18.
阐述当前中国建筑领域的一些现象,指出中国建筑正处于精神断乳期。并从时期的特殊性、文化语境的特殊性、大众文化的冲击等方面分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重点分析了大众文化及其影响及大众文化对建筑文化扩张的利与弊,指出大众文化向建筑文化的扩张是一柄双刃剑,有利亦有弊,大众文化需要正确的引导以其利避害。  相似文献   

19.
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造成前所未有的影响,以城市公园为代表的公共空间社会使用变化是这一影响力的集中体现。以发生在上海市城市公园内的文化事件为案例,通过档案研究、部门走访和实证分析的方法从公园文化事件的主题类型、时间分布和规模等级特征定量阐述上海市城市公园文化事件的趋势特征,探索基于多元大众文化下城市公共空间的时代特征。在此研究基础上,文章指出城市公园作为检视城市文化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其社会职能被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20.
民居是地域建筑在社会历史变迁中沉淀的精华,是建筑艺术和文化传播的载体。本文是在实地考察及查阅相关著作的基础上,从民居文化的角度阐释了日本民居空间所隐含的"坐"文化、"脱鞋"文化、"通风"文化和禅宗等诸文化,揭示传统民居内在的生命力和外在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