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规划师》2016,(11)
利用一项针对全国四大城市群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数据,从移民与本地人的互动频率和城市归属感两个维度,考察我国"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和规模城市内移民的社会融入程度有较大差异,西部地区和中等城市的移民融入程度最好。居住在正式住房的移民融入好于居住在宿舍或非正式住房内的移民,而良好的社区治安、公共空间和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等社区环境因素也有助于移民融入城市社会。建议通过提高住房政策的开放性、加强社区公共空间营造、完善社区周边设施、鼓励跨群体社区参与,提升城市移民社会融入的意愿和机会;同时,不同区域和规模城市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和流动人口融入的薄弱环节来改善流动人口市民化政策。  相似文献   

2.
简论化解“半城镇化”悖论的城乡统筹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中国城镇化水平首次突破50%大关,可谓已从农业社会步入到城市社会.学者和专家感叹"中国用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100年才完成的城镇化进程".但中国真的有这么神奇吗?笔者探访过东南亚诸国之后,也曾慨叹中国城镇化的伟大成就,但游走欧洲之后却觉得"路漫漫其修远兮".众所周知,在中国超过50%的城镇人口中,有2.6亿是游走于城市与农村的"半城镇化"人口,其享受的社会福利和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与城市户籍人口尚有很大差距.近些年来各界都在探讨"如何使农民工市民化",可是我们的城市有这么大的承载力吗?农民工真的都能够适应城市生活,并扎根下去吗?农民工的家眷如何安置,继续两地分居还是一起实现城市化?这些疑问均有待解答.  相似文献   

3.
伴随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备受关注,其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实现和广大人民的获得感。本文以东莞市江南社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实证研究,运用计量建模方法,分析社区尺度新移民社会融合的助推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表明,江南社区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主要受个人、社会、制度以及社区管理服务等四方面因素影响;社区助推手段可以有效促进新移民与本地居民的相互理解和交往,进而实现对城乡二元体制等的渐进性超越。实证表明,社区及社区基层政府对新移民的社会融合至关重要,应自上而下建立系统化的助推机制,推动实现新移民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4.
在快速城镇化发展时期,进入城市的农民如何实现市民化,已成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农民进入城市,需要从心理、文化等方面融入城市,同时保持自己的文化归属感。然而,实践中的农民新村建设往往简单照搬城市小区模式,没有考虑农民的生活习俗和居住文化,使农民在新的环境中难以产生认同感。论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基于"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的理论,探讨农民在进入城市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社区建设层面思考农民文化认同与现代城市发展的融合,提出社区规划设计应从农民生活需求出发,通过提供文化活动空间传承地方特性,提供交流场所延续历史记忆、增强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城乡结合部出现大面积的半城市化地区,这引起了我国学术界和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以扬州市城郊半城市化地区为例,分析了该地区非农人口的城乡流动及其原因和空间差异,并以此为视角,分析了当地半城市化地区城镇化的特点,分别是市民化程度高、城镇化空间差异明显,以及乡村"空心化"严重。最后,为了推动半城市化地区的城镇化进程,针对该地区的人口城镇化特点,在市民化、政策差异化以及配套设施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志刚 《城市规划》2011,35(12):75-82
采用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实地调研所获得问卷数据,运用计量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新移民"的居住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北上广"新移民聚居区的居住满意度属一般水平;新移民聚居区的居住满意度不仅受其社会经济条件或设施配置水平影响,其决定因素包括:社区归属感、所在城市管治强度、居民收入和设施条件(如空调);社会归属感是影响当代中国城市"新移民"聚居区居住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指出地方融合与归属感的构建对新移民及其社区发展极为重要,应以营造社会融合、建立地方归属感为目标,建设新型社会空间,实现新移民聚居区的满意和谐。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新区规划建设进入成熟稳定阶段,新型城镇化对"人的城市化"的重视,社区将是未来中国规划师工作的主要场所之一。该文以厦门市兴旺社区为例,探讨位于城市边缘区、居住和产业园区融合的社区规划,构建多方参与的"社区工作坊",以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的编制创新,提出"物质-管理-认同"三个层次的社区规划策略,并以社区发展的具体项目为抓手落实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8.
近3亿的农民工流动大军活跃在城市的舞台上,已成为城市改革、建设和繁荣的生力军,客观上促进了我国的城镇化。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已成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和核心所在。十八大报告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对于解决我国"半城镇化"模式的弊端无疑是一剂良药,如能顺利实施,不仅对拉动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产生重要作用,而且可以在未来数十年内深刻改变社会结构和社会面貌,使我国进入新的文明形式和达到更高的文明水平。  相似文献   

9.
农村居民是城镇化的重要参与者,当前全国各地正在积极进行农民市民化的各种探索,其目标是实现农村居民从传统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现代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共享城镇化福利。事实上,农民市民化的路径既包括大城市的异地城镇化,也包括中小城镇的"就地城镇化"、"近地城镇化"等多种形式。本文基于调查,着重于从空间层面入手,对乡村居民城镇化的真实意愿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从兼顾就业和居住的城镇化目的地选择来看,乡村居民意愿最强的不是烟台市区,而是县城;②当乡村居民面对城镇化的相关问题时,子女的教育问题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③大多数农村户口持有者不愿放弃户口进城,工、农兼业模式仍将是主导发展模式;④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农民仍需要与农田保持较近的耕作距离,因此就地城镇化模式可能会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0.
《规划师》2016,(11)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在于"人的城镇化",其中以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问题最为关键。本文以南京主城范围内的进城务工人员迁居行为为视角,一方面应用时间地理学的技术框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把握其居住迁移特征,以间接反映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空间融入程度;另一方面则应用矩阵分析法,直接测度南京主城各街道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空间融入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双线耦合印证,发现南京在快速城镇化时期的城市扩张中存在进城务工人员居住空间不断被压缩、空间融入度总体低下的问题,据此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和融入策略,希望能为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