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首次超越破坏机制,定义结构层间位移为极限状态控制指标,确定了基于概率密度演化方法的巨-子型有控结构体系的抗震动力可靠度的计算方法;基于可靠度并结合"等可靠度准则"对其进行优化。编制SAP2000与MATLAB接口程序将SAP2000中的分析结果带入到MATLAB中进行概率密度演化分析。结果表明:巨-子型有控结构在弹塑性阶段依然有很好的响应控制效果;巨–子型有控结构比巨型框架结构具有更高的抗震可靠度;经过优化后MSCSS的响应控制能力及可靠度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巨型框架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对巨型框架结构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讨论了不同主次框架刚度比下巨型框架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计算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巨型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侧移曲线为弯剪型;主次框架刚度比对巨型框架弹性地震反应有较大影响;结构的高阶频率对结构有一定影响,当与地震波卓越周期相近时可能会发生类共振现象。计算结果对巨型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盛朝晖  陈淮 《工业建筑》2006,36(Z1):192-194
采用ANSYS有限元程序对巨型框架结构进行了抗震动力时程分析,讨论了巨型框架结构在多条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位移及内力等地震响应。计算结果表明,在几条不同的地震波作用下,巨型框架结构的主、次结构的地震反应是有差异的,就所讨论的巨型框架结构,El-centro地震波对结构的地震影响是最明显的;次框架的地震反应比主框架强烈,在结构抗震设计中不能忽略次框架的抗震问题。计算结果对巨型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利用地震作用下巨-子型有控结构的动力响应特性,基于复模态理论,推导了在随机地震激励下的均方响应表达式;采用变形准则定义了巨-子型有控结构的极限状态,根据首次超越机制,并基于串联可靠度模型建立了在给定地震动下的条件动力可靠度计算方法.通过一个巨-子型有控结构计算实例,证明此方法计算简单,易于工程应用.结果表明:附加柱是结...  相似文献   

5.
周小强  高荣誉 《安徽建筑》2015,22(2):142-143
巨型框架结构由于具有良好的建筑适用性与潜在的高效结构性能,已经在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文章运用软件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实腹式巨型框架柱和空腹式巨型框架柱的抗震受力性能进行地震反应的弹性时程分析,比较实腹式巨型框架柱与空腹式巨型框架柱抗震受力性能的差别;计算结果表明,空腹式巨型框架柱比实腹式巨型框架柱性能好。  相似文献   

6.
基于无附加阻尼器巨子型有控结构体系(Mega-Sub Controlled Structure System,即MSCSS)在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附加阻尼器布置方案。采用Hilbert-Huang变换(HHT)法获得实测地震波的渐进功率谱,运用非平稳三角级数法获得多条人工波,并选取多条反应谱相近的人工波作为随机过程的样本库,将基于概率密度演化方程的可靠度分析方法用于不同附加阻尼器布置方案下的MSCSS,并与巨型框架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MSCSS的可靠度优于巨型框架结构很多,附加阻尼器布置方案对MSCSS的可靠度影响很大,将附加阻尼器分别布置在子结构层间位移最大层和位移最大层时MSCSS的抗震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7.
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设计软件SAP2000V14.1,分别建立了实腹梁式和空腹梁式钢筋混凝土巨型框架结构模型,对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反应谱分析及弹塑性静力Pushover分析,从而对巨型框架结构的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巨型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其变形主要由前几阶振型决定;结构的弹性和弹塑性侧移曲线均呈弯剪型,各大层层间位移角曲线呈抛物线型;材料用量相等的前提下,空腹梁式巨型框架结构比实腹式梁式获得更大的抗侧刚度,但同时延性会降低;空腹梁式巨型框架结构中采用倒V型撑和交叉撑时结构动力特性接近,且二者刚度均大于采用八字撑时。并依据巨型框架结构自身受力特点和优势,结合反应谱分析及弹塑性静力Pushover分析结果,提出了巨型框架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8.
盛朝晖  王竺  李飞 《山西建筑》2007,33(25):97-98
采用ANSYS有限元程序对巨型框架结构、巨型框架隔震结构进行了抗震动力时程分析,讨论了两种结构在多条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位移及内力等地震响应,其计算结果对于确保巨型框架结构的抗震安全性具有较大的意义,对巨型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洋  管林松 《安徽建筑》2011,18(4):137-139,146
运用ANSYS大型有限元软件对巨型框架结构进行三维建模,同时根据用钢筋混凝土斜撑框架结构体系代替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思路,提出了一种巨型框架-次框桁架结构新体系,建立了巨型框架-次框桁架结构有限元模型。对两种结构进行了模态分析和动力时程响应分析,同时进行了抗震性能的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巨型框架—次框桁架结构这一新型体系是有可行性的,为以后巨型结构的研究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盛朝晖  陈淮 《工业建筑》2006,36(Z1):195-198
采用ANSYS通用有限元程序建立了巨型框架结构隔震分析的动力计算模型,对巨型框架结构进行了隔震动力时程计算,给出了巨型框架结构隔震后在多条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位移及内力等地震响应。计算结果表明,巨型框架结构在隔震后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可有效地降低结构的地震响应,计算结果对于确保巨型框架结构的抗震安全性具有较大的意义,同时对选择结构构件截面尺寸,也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一栋4层框架结构综合楼为例,对其隔震前后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了探讨,采用SAP2000软件对复合隔震结构和非隔震结构进行时程响应非线性对比分析,得到复合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明显降低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应用SAP2000软件对某典型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进行结构抗震计算与分析,得到了结构的自振特性以及结构在各个方向的主振型;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到各层间位移,并对结构进行抗震变形验算;对结构进行了在三条地震波下弹性时程分析的补充计算,并与反应谱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根据计算分析结果以及现行有关规范,对该结构进行了超限评估,并提出了具体结论。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一个实际钢塔斜拉桥工程,采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进行了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分析,并以主塔为混凝土塔的苏通大桥作为参照,对斜拉桥的动力特性、主塔地震反应和抗震性能等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混凝土塔,钢桥塔的刚度和质量较小,轴压比略大,斜拉桥纵飘和主塔侧弯振型周期较长,主塔重力几何刚度对桥梁动力特性的影响较大,从而显著增大了塔顶及主梁的纵向地震位移,但对主塔及其基础的地震内力影响较小。钢塔斜拉桥的抗震性能较好,在7度地震区,地震作用不会控制钢塔及其基础的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损伤RC框架的抗震性能,采用两边连接薄钢板剪力墙对其进行加固。通过2个1/3缩尺比单跨2层两边连接薄钢板加固损伤RC框架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对其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未损伤RC框架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设置两边连接钢板剪力墙,可显著提高损伤RC框架的承载力、抗侧刚度和延性;加固后的结构钢板剪力墙屈服在先,框架破坏在后,符合“强框架弱钢板”抗震要求。采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试验加固框架受力性能进行了静力非线性分析,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计算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所建立的拉压杆有限元模型可用于该类结构的非线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的方法,使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110 t转子存放支架进行应力、稳定及抗震分析,地震载荷根据GB 50267-97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取值,采用GB 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对其进行了安全评定,结果表明该支架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6.
FPS型TMD振动台试验模型设计及其减震效率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某钢框架进行减震控制,本文利用该钢框架的结构参数和动力特性,设计了FPS型TMD减震装置。然后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该减震钢框架结构进行非线性动反应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装置具有显著的减震效果,能够有效地减小主结构的地震反应。为下一步的振动台试验和FPS型TMD减震装置的参数优化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设计了包含各种楼梯布置和不包含楼梯的两类典型钢筋混凝土教学楼框架计算模型,采用模态分析法、反应谱法对各模型进行了弹性阶段地震反应特性对比计算分析,选择性的进行了pushover分析.结果显示:楼梯参与结构整体计算后,结构抗侧移刚度增加、结构扭转振动显著、梯间框架部分梁柱内力成倍增大等现象;楼梯的不同布置对结构抗震性能有...  相似文献   

18.
以西安市某综合楼为例,采用传统做法和粘弹性阻尼器两种方法进行抗震加固,通过PKPM和大型有限元SAP2000结构分析软件对该工程进行地震反应分析,对结构抗震能力不足之处采取加固措施。分析表明,两种加固方法都能降低结构的地震反应,达到抗震性能要求。但采用粘弹性阻尼器的减震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其造价、减震效果、工期及工作量都是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采用粘弹阻尼器确实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建筑物的抗震加固中将会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