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9 毫秒
1.
建筑火灾逃生避难器材的应用,能在发生火灾时有效减少人员的伤亡。本文叙述了我国建筑火灾逃生避难器材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迅速发展的原因,并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1月8日2时7分,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大新里北95号民房3楼发生火灾,5名群众被大火围困无法逃生。玉林市消防支队接到报警后,迅速调集2支灭火编队30名官兵赶赴现场,成功营救5人并扑灭大火。2时13分,新民消防中队官兵就到达现场,经侦察了解得知起火部位为该建筑3楼的卧室,1人被困2楼,1人被困3楼阳台,1名孕妇被困4楼,2人被困楼顶,火势处于发展阶段。中队指挥员先对2楼1名被困人员进行  相似文献   

3.
某高层建筑地下商业部分建筑面积超过20 000m2,采用避难走道进行分隔。利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方法,针对避难走道的方案能否保证其内部人员安全疏散的问题提出优化调整方案,并借助人员疏散计算机模拟探讨地下商业建筑人员疏散过程的规律,确定合理可行的避难走道及相关防火设计方案,保证地下商业建筑内人员的安全疏散。为地下商业建筑的合理设计提供建议,也可为类似工程的防火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层建筑避难救生器具主要有安全绳、救生软梯、缓降器、救生袋、救生网等,它们是高层建筑火灾中受难人员进行自救的有效辅助器具。高层建筑火灾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逃生难,死亡人员多。有的建筑疏散系统不完善或管理不严,造成通道阻塞,或易被火势封堵。现代高层建筑功能多,往往一幢楼内就有数百人乃至数千人,许多人员只是外来人员,他们往往对楼内的疏散路线不熟悉,加之部分人在发生火灾后惊慌失措,难以及时撤离。外部救援又受到高度、场地等局限,在发生火灾后,难以施救。因此高层建筑受难人员利用建筑物内的救生器具进行自救是…  相似文献   

5.
传统建筑消防安全设计理念,以划分防火分区作为最基本的手段。防火分区虽然可以控制火势蔓延扩大,但对于分区内未及时疏散逃生的人员却起不到有效保护。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作为目前唯一同时具备探测发现火灾、发出火灾警报、向消防队报警、控制乃至扑灭火灾等四项关键能力的建筑消防系统,是挽救建筑火灾中被困人员生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高层建筑结构多样,内部格局复杂,人员密集,一旦出现火灾,截堵控火难度大,组织供水困难,作业环境受限,人员救援任务重,严重威胁城市公共安全及人员生命。本文以高层建筑防火与安全疏散设计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梳理总结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要点、设计目标及防范。结果表明,高层建筑防火与安全疏散设计容易受防火设计、人员密集度、救援难度等因素影响,加强防火排烟设计,根据建筑格局选择设计针对性逃生通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合理设计出口数量、出口形式、出口高度等,将实现火灾事故发生时人员安全快速疏散,保障人员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7.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8年第10号公告,批准发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GB21976.1-2008《建筑火灾逃生避难器材第1部分:配备指南》。该标准将于2009年6月1日起实施。  相似文献   

8.
设计和实现了一款高层建筑避难间防火性能快速检测系统。系统利用三维点云获取设备快速获得避难间的几何采样,运用PCL开源点云处理库从采样数据中鲁棒地提取平面、角点、尖锐特征等几何特征,并由上述几何特征计算高层建筑避难间的基本几何信息。通过点云密度的变化特征提取避难间门、窗等建筑构件。在此基础上生成建筑物避难间的数字模型,最终对建筑避难间防火安全性能进行计算与判定。  相似文献   

9.
英国拉夫堡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研制一款新型多灭火方式通信系统。该系统使用传感器网络、无线通信、DBA(数字音频广播)和3G技术获取现场最新信息,并提供建筑物内详细信息,包括建筑内是否有被困人员及人员是否安全逃生等。  相似文献   

10.
谢曙 《亚洲消防》2007,(4):91-93
高层建筑消防车道是指:火灾发生时,消防车驶近失火建筑的必须通道;登高面是指:消防登高车靠近高层主体建筑开展消防车登高作业和消防队员进入高层建筑内部抢救被困人员、扑救火灾的建筑立面;登高作业场地是指:沿建筑登高面实施登高作业的操作空间。如果说登高面和登高操作场地是对高层建筑火灾开展灭火战斗的前沿阵地,那么消防车道就是快速到达战场的最佳捷径。  相似文献   

11.
避难层是超高层建筑中专供发生火灾时人员临时避难用的楼层。如果作为避难使用的只有几个房间,这几个房间则称之为避难问。避难层(间)是保障高层建筑内人员在发生火灾时安全脱险的一项有效措施。国内外已经建成的许多高层建筑,都设有避难层或避难间。一般是与设备展,消防给水分区系统和排烟系统有机结合,十分有利。一、设置避难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高层建筑疏散困难,容易造成重大伤亡事故。就高层公共建筑来说,人员众多,紧急疏散是个大问题。以100米高层为例,每层平均高度为3.0~32米,每层平均人数按120人计。一幢…  相似文献   

12.
霍月平 《建筑安全》2001,16(7):26-26
当建筑物层数很多时,若失火,则有可能蔓延数个楼层甚至整个建筑,形成立体火灾,使受灾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撤离,因此,在超高层建筑中设置一定数量的避难层或避难间十分必要。   所谓避难层是指在超高层建筑中发生火灾时供受灾人员临时避难用的楼层。如果仅占用楼层的一部分或一个面积较大的房间,则被称为避难间。   1.避难层 (间 )的类型   避难层按其围护方式大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敞开式避难层。敞开式避难层是指四周不设围护构件的避难层,一般设于建筑顶层或平屋顶上。这种避难层结构简单,投资小,但防护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层以上建筑不断增多,导致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的因素也不断增多,扑救难度越来越大,因此,高层建筑应建立健全自防自救措施,确保人员的安全疏散和火灾自救。避难层是超高层建筑中专供发生火灾时人员临时避难使用的楼层。避难层在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对于人员的疏散逃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凡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写字楼、旅馆、综合楼等均应设置避难层。避难层有全敞开式、半敞开式、封闭式三种类型。 全敞开式避难层不设围护结构,一般设在建筑物的顶层或屋顶上,这类避难层采用自然通风排烟方式,结构处理比较…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国内外建筑快速逃生设施应用现状,列举了螺旋滑梯作为快速逃生避难设施的应用实例。通过与其他逃生设施比较,汇总螺旋滑梯作为建筑快速逃生避难设施的自有特点,指出螺旋滑梯结构简单、造价低、无需电能、疏散速度快,兼顾年老体弱者使用。提出将螺旋滑梯作为建筑主要快速逃生避难设施的建议。对目前已有报道的螺旋滑梯逃生应用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方案,设计了2种不同类型的逃生滑梯的结构图样及2种与滑梯组合的逃生楼梯的结构图样。  相似文献   

15.
一、概况 在低层建筑区中,如果增建一幢或几幢高层建筑,就应特殊解决其供暖问题,传统解决高层建筑供暖方案是:1、增设专用锅炉房独立供暖,增加压力,这种方法投资费用高,污染环境.2、若具备热蒸气或高温水等热源可设热交换器,达到高低层建筑隔绝供暖目的.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在建筑火灾中逃生人员的疏散逃生基本采用建筑内部疏散为主、外部救援为辅的方式;而高层建筑火灾因有烟囱效应导致火势猛烈、蔓延快、逃生通道易堵塞,断电断水等特点,使得内部疏散难度加大。当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电梯停用、消防举高车达不到起火层高度时,消防员只能选择沿楼梯向上攀登,组织逃生人员疏散。此时,一是因疏散楼梯防烟性能有限,二是会与向下疏散的人群发生碰撞,消防员攀登速度受影响。如果选择高楼逃生舱  相似文献   

17.
为掌握人员人格类型与高层建筑人员应急逃生行为选择的相关度,以人员逃生时影响行为的人格类型为研究对象,针对西安市某高层建筑发生突发事件的逃生人员设计发放并收回有效问卷125份。以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为数据调查基础,建立支持向量机逃生模型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高层建筑人员应急逃生的预测行为选择,正确率在88%以上,说明EPQ人格类型与高层住宅人员逃生行为类型有较强相关性,且模型可用于其他高层住宅人员逃生行为选择的预测。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一种新型的相邻高层建筑顶部逃生装置创新设计,利用机械式伸缩装置,使两栋相邻建筑顶层快速连接,形成通道,方便人员经过顶层快速转移到相邻安全建筑。  相似文献   

19.
旅客列车的火灾特点 易造成人员伤亡。 易形成一条火龙。 易造成前后左右迅速蔓延。 易产生有毒气体。 旅客列车火灾的逃生方法 一、尽可能利用旅客列车内的设施逃生。二、利用车厢前后门逃生。旅客列车每节车厢内都有一条长约20米、宽约80厘米的人行通道,车厢两头有通往相邻车厢的手动门或自动门,当某一节车厢内发生火灾时,这些通道是被困人员利用的主要逃生通道。火灾时,被困人员应尽快利用车厢两头的通道,有秩序地逃离火灾现场。三、利用车厢的窗户逃生。旅客列车车厢内的窗户一般为70×60厘米,装 有双层玻璃。在发生火灾…  相似文献   

20.
安徽长安电子 (集团 )有限公司消防设备厂自行研制、开发、生产的 TGG系列救生消防链梯 ,能在楼层紧急火情下 ,帮助被困人员从窗口迅速安全逃生 ,是楼层火灾发生时生命的救护神。这种救生消防软梯特别适用于居民楼、宾馆、饭店、舞厅等公共娱乐场所。这些地方一旦发生火灾 ,该软梯就是人们最后的逃生通道 ,是消防官兵在特殊情况下为民解难的必备工具之一。一、TGG系列救生消防链梯主要技术规格如下表规格型号长度 (m)承载人数最大承载量TGG- 45 .A- D- P 4.5 2TGG- 75 .A- D- P 7.5 3TGG- 10 5 .A- D- P 10 .5 4TGG- 135 .A-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