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湖南省西南部的洪江古城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有380余栋明清时期的"窨子屋"民居建筑群,本文初步分析了"窨子屋"与云南传统民居"一颗印"的异同,论述了"窨子屋"民居的平面类型、空间组合与布局以及典型的建筑元素,探索了"窨子屋"民居作为湘西南"一颗印"建筑类型所具有的独特建筑特征.  相似文献   

2.
"一颗印"民居作为中国古代民居的代表之一,广泛流行于云南、陕西等地,其中昆明海晏村"一颗印"民居具有浓厚的云南本土气息,在云南的建筑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在实地进行测绘之后,详细介绍了海晏村"一颗印"民居的建筑技术特点,并以此为根据简单梳理了建筑技术与建筑功能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并且以建筑发展的历史为脉络,论述建筑技术对建筑功能与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颗印”是昆明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是云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典范.从建筑环境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一颗印”作为住宅空间给人带来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在总结“一颗印”民居建筑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处境的基础上,探讨了“一颗印”传统居住模式与现代昆明生活的适应性,以及“一颗印”式民居的保护继承问题和更新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昆明乌龙浦"一颗印"传统民居为例,旨在研究云南地区典型民居建筑形式背后的建造逻辑与人文背景。通过剖析乌龙浦"一颗印"建筑的构成元素及组合特征,解析建筑内部空间,挖掘建筑形态背后的基本法则、内在秩序及地域文化精神,总结传统建筑形式的衍生机制。将传统建筑精神融合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创造出富有地域性特色的现代建筑,给迷失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设计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一颗印"古民居作为汉人南迁至滇中地区后,由中原"合院式"建筑演变而来的独特的建筑形式,是云南特色传统民居中的瑰宝,在云南民居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不可再生的财富。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滇中地区的"一颗印"古民居却日渐减少。本文从滇中地区"一颗印"民居的形成说起,通过探讨滇中"一颗印"中所蕴含的艺术特点和现实状况,对"一颗印"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云南“一颗印”民居的演变与发展过程既是云南本土文化与汉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云南本土建筑技术逐步走向成熟,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通过昆明市西山区团结乡乐居村的传统一颗印的调研基础上介绍了该地区的整体风貌并总结出该地区传统一颗印的形态特征。通过3个实地案例的研究,对传统一颗印的发展与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传统“一颗印”的更新与保护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郭峥  翟辉 《室内设计》2017,(2):108-112
“一颗印”是云南滇中地区的典型 民居,以昆明及其周边地区为代表,整个云 南省均有分布。本文以云南大理诺邓村中88 号和127号民居为代表,分析该地区的“一颗 印”民居的平面形式,建构技术做法及特色 与常见的“一颗印”民居有何异同,以期对云 南“一颗印”民居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并对 地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建筑创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在建筑风水学热潮逐渐兴起的今天,本文通过对云南当地传统民居和建筑风水学进行研究,分析了云南传统民居"一颗印"中体现出来的建筑风水学文化,阐述了传统民居与建筑风水学的关系,研究了风水学文化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传统民居与建筑风水学在保护、传承与更新中应采取的态度和原则。  相似文献   

9.
蒋昕萌  王冬 《华中建筑》2012,(10):159-163
该文借助建筑类型学的"原型"理论对"一颗印"民居建筑空间进行解析,论述其典型元素、特征、空间组织方式和结构体系的构成关系,感悟其存在的内在本质与建筑精神,提炼其语言构成的法则,学习其空间组织的造句逻辑与灵感,寻找出其内在的永恒规律,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一颗印"民居的精神与内涵,从而梳理总结出"一颗印"民居建筑空间原型。希望以此为基点,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对云南现代地域性建筑创作的探索之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欢 《中国建材科技》2021,30(2):98-101
"一颗印"传统古建筑作为海镜村的主要民居,是云南民居的常见形式之一,也是典型代表。通过对"一颗印"古建筑进行问题分析,结合云南华宁县海镜村古建筑保护实际,提出具体的修缮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一颗印"式民居是在特定的气候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极具地域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蕴含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是昆明民居的重要组成。该文以自然与人文引入,从民居发展与演变,对"一颗印"式民居的建筑形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从家庭关系地位方面对"一颗印"式民居的传统家庭文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彭洁 《建筑结构》2021,51(6):后插7-后插8
云南既有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宗教建筑,昆明一颗印民居,又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民居建筑,如大理白族民居和傣家干栏式竹楼等.这些建筑资源承载着云南各个民族的生活智慧以及建筑美学观,有着历史、文化等多重价值.云南也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茶叶种植历史久远,茶文化渗透在云南地域民族文化之中,形成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13.
赵梦思  田丹 《中外建筑》2014,(5):99-100
本文以“一颗印”传统民居为例,探讨建筑生命本源及其形式与人类文化心理的永恒关系。通过剖析“一颗印”建筑的构成元素及组合特征,解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对建筑形态的影响,挖掘建筑形态背后的基本法则、内在秩序以及地域文化精神,总结传统建筑形式的衍生机制。将传统建筑精神融合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创造出富有地域性特色的现代建筑,给迷失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设计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程红丽 《山西建筑》2010,36(33):56-57
从云南“一颗印”名字的由来及功能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一颗印”是符合当地特色的民宅,希望能保持自己的特色一直存下来,对民居建筑的保护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昆明传统居住建筑形成的背景与当代社会背景的差异,并通过对昆明周边地区官渡古镇秀英村与沙朗乡传统民居“一颗印”的实地调查研究,总结出“一颗印”传统民居在现代居住建筑发展中存在的弊病,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6.
昆明的“一颗印”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蕴含着深厚的价值。其建筑的装饰设计,承载了人们的精神寄托,彰显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精神内涵。昆明海晏村“一颗印”民居建筑保存完好,通过对保存较好的海晏村及周边民居建筑的实地调研,收集整理资料,从海晏村“一颗印”建筑装饰艺术的形式、材料、色彩、装饰文化等方面进行探析,探寻海晏村民居的装饰类型,研究传统建筑装饰对当代艺术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云南省博物馆新馆采用纯粹的正方形体量,源自于云南民居"一颗印"的建筑形态。其外墙交错折叠、实虚相间,隐现着著名地质景观——石林的外貌特征。镀铜色金属穿孔外表皮与古滇国文化"主角"——滇国青铜器相呼应。新馆外观以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形成一种既富有地方特色,又彰显时代特征的现代博物馆形象。云南省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空间组织层层相扣,展厅、回廊、中庭紧密相连。新馆空间设计以中国  相似文献   

18.
言论     
<正>热评〉客家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杆栏式"、云南"一颗印"被并列称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近日,梅州又有一座客家围龙屋即将被拆除。此公祠为叶氏宗祠,建筑存在超过300年。整个梅江区共900余座客家古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古代经典民居老北京四合院、云南一颗印和福建土楼的特点及设计思想,并以福建土楼和万科土楼之间的对比为切入点,阐明了建筑并不仅是仿造古建筑的外形,而是传承和发展古建筑的思想理念,并结合现代材料和科技手段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现代化建筑。  相似文献   

20.
王祎婷  翟辉 《华中建筑》2015,(3):195-199
井干式民居是傈僳族传统民居形式之一。云南傈僳族传统的井干式民居主要分布在滇西北地区,它拥有着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该文对位于滇西北地区同一纬度下的三个不同傈僳族村落(即怒江州贡山县迪甲村、迪庆州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和德钦县霞若乡施坝村)的井干式民居进行深入地研究、分析与对比,总结出其传统井干式民居异同的特点,并且初步分析产生其异同点的原因,为有效地传承和保护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样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