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1 毫秒
1.
《城镇供水》2012,(5):50
为提高城市供水管网抗外界干扰能力,消除供水管网安全隐患,北京市自来水集团2011年上半年启动了城市供水管网大规模改造工程。截至2011年底,完成了东南二环、西罗园小区等300多公里供水管线的消隐改造,更换老旧闸门、消火栓等供水管线附属设备3384座。进一步提高了供水管网安全运行的稳定性,优化了运行布局,确保了水质安全。2011年,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改造管线300多公里。一是对东南二环等隐患管线进行改造,改造管线10.82公里,提高供水管网运行安全性。二是对西罗园小区、慧忠里小区等小区管线进行内喷涂防腐处理,改造管线323公里,提高自来水在管网输送中的水质安全。三是更换老旧闸门、消火栓等供水管线附属设备3384座。  相似文献   

2.
对城市旧住宅区供热系统管网的保温进行改造研究,以现有的管网敷设技术为载体,结合城市旧住宅区供热管网的特点及现状,提出改造方案,并以某小区为例,通过对三种改造方案的节能性与经济性进行分析,进而确定改造方案.为城市旧住宅区供热管网保温改造积累经验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雨污分流制改造工程设计方案改进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雨污分流制改造应充分利用原有的合流管网。从分析小区内排水管网的特点出发,介绍了小区内原有排水管网;比较了传统的雨污分流方案和改进方案的优缺点;提出了在中小型小区内的雨污分流制改造中,宜采用改进方案作为原有排水管网的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需要对老旧小区进行整体的改造,其中老旧小区排水管网改造工程是整个改造方案的重中之重。今结合杭州市滨江区老旧小区排水管改造工程实践,通过分析老旧小区排水现状,总结出了在老旧小区排水管网改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可以作为后续改造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陈祝妹 《住宅产业》2023,(10):45-48+56
由于历史原因,三明市沙县区老旧小区存在雨污合流、污水直排河流的情况,影响河道水质;雨水、污水合流管径小,容易出现淤堵、污水溢流等现象,影响小区居民的居住环境。由于雨水、污水混合排入污水处理厂,增加了污水处理厂负荷率,污水管网改造成为老旧小区改造内容中的重点。本文结合三明市沙县区翠绿小区的提升改造工程,针对当前污水管网问题,总结老旧小区污水管网提升改造质量管理,以期为同类项目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市供水管道腐蚀和结垢,不仅会降低管网的供水能力,还会影响供水水质,因此对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具有重要意义。依托某小区供水管网喷涂修复工程,阐述了环氧树脂喷涂修复工艺和喷涂改造对供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环氧树脂喷涂修复后,水质有较大程度的改善,浊度、TOC、Mn和Pb浓度都有明显的降低,pH值和余氯浓度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输配水系统供水安全保障是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的重要内容,而配水系统是水质恶化最严重的区域。本文系统分析了管网二次污染状况、成因和水质变化机制,探讨了配水管网的可能安全隐患和风险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针对老旧小区管网改造这一重要工程难题,重点介绍了管道内涂膜防锈技术原理和施工工艺,为配水管网二次污染控制和水质保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老旧小区情况各异,现状复杂,因此老旧小区的雨污分流改造设计不能千篇一律,一概而论。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设计,应根据小区现状的实际情况,对建筑单体和室外排水管网进行现状分析,选择合理的改造方案。文章从前期勘察、单体雨污分流设计、室外雨污分流设计等几方面,根据老旧小区不同的室外排水管网现状,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案,并对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设计中的相关问题作出梳理。  相似文献   

9.
邓建超 《山西建筑》2012,38(16):123-124
通过对迁安市供水管网水质研究,探讨了管道属性对管网中余氯的影响,分析了市政管道、小区管网对管网水质余氯的影响程度,为给水管材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作为民生工程,各级政府对老旧小区室外管网提升改造项目的投入越来越大。老旧小区室外给排水管网已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舒适性的生活需求,室外给水管网存在着管线老化、管径偏小、管线错乱接等问题,室外排水管网存在管线及检查井老化破损、雨污合流排放、管道淤堵、下雨局部积水严重等问题。本文根据这些存在的问题,分析老旧小区室外给排水管网提升改造的设计思路、方案及需注意的问题,为此类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保障饮用水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考核指标。深圳和上海分别提出了到2025年和2035年生活饮用水可直饮的目标,通过梳理两个城市近年来改善、提升二次供水水质的具体措施和情况,总结了二次供水改造模式和成功经验。沪、深两市采用"政府推动、市区联手,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居民自愿、属地管理"等关键措施,逐步推进二次供水改造工作,并在改造完成后强化生活水池(箱)的清洗消毒工作,实现供水企业管水到表,保障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12.
管网分质供水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华 《山西建筑》2003,29(3):156-157
论述了管网分质供水的必要性及分类 ,并通过系统分析当前主要的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 ,结合某实际工程事例 ,分析了管网分质供水的饮用水成本 ,从技术、经济方面指出了管网分质供水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给水管网的水质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水安全输配是保障饮用水水质的重要环节,对管网水质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可为改善管网水质、建立水质模型提供基础数据。以天津市的给水管网为研究对象,沿水流路径开启消火栓放水进行测试,考察了余氯、浊度、TOC和三卤甲烷等主要水质参数在管网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管道属性对水质有较大影响,并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为防止水质恶化,应定期排放管网末梢的死水。  相似文献   

14.
如何根据实际条件,选择经济实用的技术来保障甚至提高供水水质,已经成为中小规模城市供水系统共同面临的问题。澳门自来水有限公司多年来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根据水质和工艺情况,选用合适的助凝剂,有效地提高了对藻类的去除并显著降低了出厂水浊度。另外,较高的管网余氯有效地控制了管网水水质。多年运行实践表明,出厂水浊度可以稳定地控制在0.1NTU左右,管网末梢细菌总数基本低于10个/mL。  相似文献   

15.
以山东省高唐县农村饮用水建设工程为例,介绍了平原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模式、原则与标准,重点说明了农村集中连片供水工程的设计方案及其配水管网的优化设计,提出了采用规划求解法编制管网优化计算的设计程序,可为类似地区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南京水司的供水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需水量进行科学预测,确定了南京水司近、远期供水规模;通过对供水水质目标和原水水质的分析,确定了“十一五”期间的净水工艺,提出了水厂、泵站改造总体方案及改造计划;通过对供水格局的分析,确定了管网改造及规划方案;还对现有管网优化调度、信息化建设以及应急反应体系建立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论证研究并提出了实施计划,为公司未来几年相关新建和改造项目的实施以及资金安排提供了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主成分分析用于管网水质综合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供水管网中各种水质指标的关系,并能够综合各种水质监测指标来评价管网水的总体质量,利用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原理的主成分分析法,将多种水质监测指标纳入同一系统进行定量化研究。以北方A市某小区供水管网为例,对其水质监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初步了解了该小区管网水质的变化情况,并按照总体水质情况对管网水质监测点进行了排序。此外,还按照水质指标间相关性的大小将所选定的13项常规监测指标分成了3组,为建立相应的宏观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强 《供水技术》2010,4(4):30-33
供水管网水质安全性评价对于提高供水调度与管理水平十分重要。提出了利用模糊数学解决复杂的水质安全性评价问题的方法。详细分析了余氯指标的评价标准,并以某城市供水管网为例研究了余氯的模糊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与实际水质状况相符,说明该模糊评判方法可用于管网水质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Even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like Germany, drinking water quality is a sensitive issue. Despite a generally high level of drinking water safety, contamination events do occur. We address the question whether demographic change may cause a spatial mismatch between installed capacities at the supply side and actual demand by water users, thereby increasing risks of microbiological contamination. Our investigation is based on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using the largest publically available data-set on drinking water quality in Germany. We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reported contamination events in areas affected by population decrease was about twice as high as in areas with a stable or growing population. The relative frequency of microbiological contamination was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rapidly depopulating areas. We conclude that in regions with negative population development, a statistically higher risk of microbiological drinking water contamination may coincide with a greater risk of recontamination during a longer passage in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相似文献   

20.
Discolouration of drinking water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customers complain to their water company. Though corrosion of cast iron is often seen as the main source for this problem, the particles originating from the treatment plant play an important and potentially dominant role in the generation of a discolouration risk in drinking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s. To investigate this thesis a study was performed in a drinking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In two similar isolated network areas the effect of particles on discolouration risk was studied with particle counting, the Resuspension Potential Method (RPM) and assessment of the total accumulated sediment. In the ‘Control Area’, supplied with normal drinking water, the discolouration risk was regenerated within 1.5 year. In the ‘Research Area’, supplied with particle-free water, this will take 10-15 years. An obvious remedy for controlling the discolouration risk is to improve the treatment with respect to the short peaks that are caused by particle breakthroug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