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单桩承载力的分项系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  高湛 《国外建材科技》2004,25(6):31-32,35
由长螺旋钻孔压灌混凝土桩按极限状态设计的实用设计表达式出发 ,确定表达式中各变量的统计特征 ;根据可靠度理论中的 JC法 ,推导出此设计表达式中分项系数的 2种确定方法 ;探讨了目标可靠指标、荷载效应比、活载效应对各分项系数的影响 ,使该桩型在设计时分项系数的取值有据可依。  相似文献   

2.
沈阳城区挖孔桩单桩竖向承载力可靠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利群  赵文  王勇  李艺 《建筑技术》2011,42(3):242-245
为采用概率极限状态法设计挖孔桩,引用无量纲随机变量的极限状态方程,结合沈阳城区人工挖孔桩的试桩资料,对其竖向承载力进行可靠度分析;然后采用JC法计算可靠指标,得到沈阳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规范中挖孔桩的目标可靠指标和抗力分项系数,并对影响可靠指标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荷载效应比和荷载组合形式对可靠指标有一定影响,抗力概型分布对可靠指标的影响较大,抗力分项系数受荷载组合型式和荷载效应比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嵌岩桩软岩侧阻与端阻的修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部分桩基单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值与载荷试验值的对比分析 ,提出了在软岩嵌岩桩的嵌岩段计算公式中增加软岩发挥系数的对策 ,使计算值更接近于载荷试验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使人工挖孔桩设计由确定性设计法过渡为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结合沈阳市36根人工挖孔桩试桩资料,利用无量纲随机变量的极限状态方程进行了可靠度分析,采用JC法计算了挖孔桩的可靠指标;得到了按照辽宁省地方建筑地基基础规范挖孔桩的目标可靠指标为2.51,抗力分项系数为1.54;研究结果表明,荷载效应比和荷载组合形式对可靠指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抗力概型分布对可靠指标的影响较大,荷载效应比和荷载组合型式对抗力分项系数产生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红层的人工挖孔嵌岩桩中预埋测试元件,研究了嵌岩段端阻力和侧阻力的发挥与嵌岩比的关系,得出了最佳嵌岩深度和最大嵌岩深度,并从工程实践角度,用试验数据讨论了嵌岩深度的含义。讨论了用桩基规范推荐的公式计算红层中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修正系数取值问题,初步给出了较为合理的取值。最后探讨了高应变动测法检测红层嵌岩桩承载力的可靠性,表明高应变动测结果较实际略有偏高。  相似文献   

6.
通过南昌某超高层建筑工程嵌岩桩设计、检测和沉降观测结果的介绍,阐述了在江西地区软质粉砂基岩上设计嵌岩桩时,采用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的公式计算与现场静载荷试验结果相结合的方法准确合理地选取单桩极限承载力,既安全可靠又明显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现行铁路路基支挡结构中,预加固桩的设计采用地基系数法,其本质属于定值法。传统定值法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基于可靠度理论的分项系数法是今后设计方法趋势。针对预加固桩受弯破坏、受剪破坏及锚固段桩侧土体破坏3种主要失效模式,分别建立了极限状态方程。用C语言开发了M—C法计算可靠指标的计算程序,计算了22根工程预加固桩,得出了目标可靠指标β,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首次提出嵌岩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Quk)由桩周总侧阻力(Qsk)、嵌岩段总侧阻力(Qrk)、总端阻力(Qpk)三部分组成的计算模式,这是一个进步。自规范实施以来,笔者在工程实践中很多次接触嵌岩桩岩土工程问题,发现规范嵌岩桩承载力计算有些问题值得讨论:(1)计算方法和表达式有些繁琐;(2)在深径比(hr/d)为4—5之间,嵌岩段总承载力(Qrk+Qpk)的变化规律有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9.
在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三维Mohr-Coulomb非线性弹塑性模型对嵌岩方桩垂直荷载作用下的承载性状做了较全面的探讨。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嵌岩深度的增加,嵌岩方桩的极限承载力也逐渐增加,当嵌岩深度超过h/B=3.0后,方桩的承载力变化不大。随着嵌岩桩岩石弹性模量和内摩擦角的增大,嵌岩方桩的极限承载力也随之增加。文中结论可为方形桩基工程的科研、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深长大直径嵌岩桩单桩沉降的简化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 引  言 大直径嵌岩灌注桩由于其施工简单、直径大、入土深、承载力高等特点 ,现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高层、超高层建筑、桥梁、港工及重型构筑物的基础中。桩基的变形问题是桩基设计中重要问题 ,因为桩基的承载力大多是由桩基的变形控制。对于大直径嵌岩桩由于其直径大、入土深、承载力高、基础设计中常采用一桩一柱 ,不需桩顶承台且桩距较大 ,桩基的群桩效应小 ,所以 ,该桩型单桩的变形计算对于其桩基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工程界及学术界对嵌岩桩的承载性状及变形计算进行了大量的实测研究 ,积累了大量的资料[1~ 4 ] ,但由于嵌岩桩所处土层、岩层的复杂性、桩身混凝土质量的不定性、施工工艺的多样性 ,致使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沈阳城区挖孔桩竖向承载力试计比的统计参数和无量纲随机变量的极限状态方程,对挖孔桩竖向承载力进行了可靠性分析;采用校准法计算了沈阳地区地基规范中挖孔桩的目标可靠指标,并分析了荷载效应比、荷载组合和抗力概型分布对可靠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挖孔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遵循对数正态分布,荷载效应比和荷载组合形式对可靠指标的影响较大,抗力概型分布对可靠指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挖孔桩竖向承载力在不同的荷载组合下应采用不同的目标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2.
郭静  王晗  丁继辉 《山西建筑》2008,34(4):12-13
根据Vanmarche提出的随机场理论,以夯实水泥土桩为例建立了复合地基极限状态方程,对随机变量的概率模型进行了分析,结合工程实例采用JC法进行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可靠度分析,给出了可靠度指标与置换率、桩间土发挥系数、荷载比及随机变量的变异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利用ANFIS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模糊逻辑推理功能,建立了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预测的自适应网络模糊推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对静载荷试验成果的学习与预测检验,证明其预测精度良好、适用性强,因而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基于该预测方法,采用无量纲随机变量的极限状态方程,结合宁波市桩基静载试桩资料进行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可靠度分析,利用最优化方法计算单桩承载力可靠指标,并提出了单桩可靠度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某嵌岩桩现场静荷载试验为背景,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这一平台,利用有限元极限分析法中的荷载增量法,探讨了不同情况下的嵌岩桩破坏模式。由数值模拟的分析结果可看出,当桩身承载力比基岩承载力低时,破坏一般发生在桩体;当桩身承载力比基岩承载力高时,破坏多发生在桩底基岩及桩与周围岩土界面上;当基岩中存在结构面时,尤其是软弱结构面,破坏多发生在桩周基岩与软弱结构面上。基岩中倾斜的软弱结构面对嵌岩桩的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大,建立无结构面情况下嵌岩桩桩基模型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无结构面情况下的嵌岩桩桩基承载力是有结构面的嵌岩桩桩基承载力的4倍,当软弱结构面与嵌岩桩的距离较近时,嵌岩桩的承载力会急剧降低。  相似文献   

15.
毛金萍  徐伟 《工业建筑》2003,33(12):51-53
运用一次二阶矩和Monte Carlo法对嵌岩桩竖向承载力进行了可靠性分析研究。通过一个具体算例分析了分布函数的类型、变量相关性对可靠度指标的影响 ,并分别讨论了可靠度指标与变异系数、嵌岩深度、桩径、活恒载效应比以及安全系数的关系 ,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按桩顶沉降控制嵌岩桩竖向承载力的方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现场嵌岩桩试桩资料,深入分析了嵌岩桩的竖向承载机理,并提出了按桩顶沉降量控制嵌岩桩竖向承载力的设想及其相应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可充分考虑桩侧土(岩)阻力及桩端岩层阻力的发挥程度,尤其适用于超长嵌岩灌注桩竖向承载力的计算,最后结合某大桥嵌岩桩静载荷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理论计算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东南沿海桩基础抗拔承载性能,开发应用了一种新型的、在桩身嵌岩段的上侧岩层中设置双向旋扩承力盘的抗拔嵌岩桩。结合广东佛山市某工程,进行单桩竖向抗拔承载特性静载试验。试验表明,该桩抗拔性能优越,抗拔承载力大大优于抗拔直孔桩及扩底桩。基于实测数据,建立适用于该桩的极限承载力双曲线理论模型。基于Hoek-Brown岩体破坏准则及嵌岩桩单桩抗拔承载机理,提出该桩型的抗拔破坏模式,并建立相应的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该计算方法可有效反映盘下嵌岩段的岩体性质、承力盘所处岩层的岩体性质、盘角及上覆土层厚度等因素对基桩抗拔极限承载力的影响。与规范方法、现场实测的抗拔承载力计算结果对比表明,该计算方法与现场测试结果吻合度高,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结合检测工况对测试数据的影响,对自平衡"精确转换法"进行改进,提出摩擦桩位移协调转换法和嵌岩桩的荷载协调转换法,实际应用结果说明两种转换方法合理。所得测试结果表明湄公河大桥桩基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分析湄公河大桥试桩的侧摩阻力和端承力分布,嵌岩桩和摩擦桩纵向承载均以侧阻力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