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樊海强  袁寒 《规划师》2008,24(2):19-22
传统模式下的大遗址保护存在保护资金短缺、资源利用低效等问题,其根源在于保护与利用的不可互动性.为实现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可采取以"遗址保护区 建设控制区 文化产业园区"为特征的保护与利用新模式.汉长安城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对这一模式的空间组织、发展策略和保障体系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大遗址保护中的破坏因素——汉长安城案例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遗址破坏与遗址保护是一个互动的整体,可以从时空跨度下分析汉长安城遗址保存至今的破坏因素与机理。从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角度分析了汉长安城大遗址破坏的原因。分析后认为:(1)汉长安城大遗址保存至今经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双重破坏,尤其要注重人为因素破坏;(2)应在考古学上做好大遗址保护的前期调查、发掘,为后期保护做基础工作;(3)必须动态保护汉长安城大遗址的真实性和整体性;(4)面对城市化压力,新旧分制是新世纪西安城市更新与汉长安城保护的基本战略;(5)要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架构体系。  相似文献   

3.
高速的城市化和城市更新使得处于城市边缘的大遗址在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产生明显博弈。通过揭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居民经济生活与遗址保护相互制约的现状,对保护区PRED不协调的问题进行诊断,提出了其协调发展的五项对策,即土地适宜性开发、动态保护、发展观光农业、建设遗址公园、进行有序移民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PRED协调的理想模式,以期为其他大遗址之协调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陈稳亮  励娜 《规划师》2011,(1):62-66
在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地处城市近郊的大遗址区内的一些村庄建设活动与遗址保护产生了难以协调的矛盾.针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村镇发展长年来相互掣肘的窘况,遗址区内的周家河湾村新农村规划提出以遗址保护与历史展示为基本前提,以整村近地搬迁为技术路线,以遗址保护与村庄发展的协同为终极目标,通过土地功能置换与空间整合,在遗址保护与展...  相似文献   

5.
杨曼 《城市建筑》2023,(1):170-173
随着城市扩张速度的加快,城市周边的大遗址生存空间逐渐被蚕食,大遗址的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棘手问题。本文以汉长安城遗址为例,借助“共生”理念的引入,探讨共生体系的形成途径,即在宏观层面形成遗址发展依托西安市的寄生模式,在中观层面形成遗址区和村落非对称均衡发展的偏利共生模式,在微观层面形成遗址点和周边环境的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同时加强各个层级之间的空间联动,营造多元化的共生环境,形成一个完整的、正向的共生体系,进而激发汉长安城遗址的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大遗址的环境保护问题 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做好环境保护 措施才能保证大遗址的可持续发展。基于 此,通过对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的环境植 物修复案例的实践分析,对大遗址进行的 绿化养护工作的现状及出现的相关问题做 了简要的总结概述,并结合遗址的历史风 貌、生态环境恢复策略及国内一些大遗址 保护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似问题进行了有 效的探讨,使大遗址在被有效地保护利用 的同时,能够保证相应经济效益的提高,使 其在“丝绸之路”遗产建设上发挥重要的历 史文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城市化的胁迫作用使得地处城市郊区的一些大遗址保护区在保护与发展之间产生明显博弈。作为遗址保护的重要利益群体,遗址区居民的保护态度与行为对遗址区保护与发展的协调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对地处西安市近郊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的居民生活质量与遗址保护态度进行了关联性研究。结果显示,遗址区居民生活满意度表现出了一定的社会经济特征与空间特征,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同其遗址保护负外部性影响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于生活质量满意度愈低的居民群体对遗址保护的认同感愈低,保护知识越欠缺,愈不容易与遗址保护妥协,对遗址保护的支持态度也就愈低。  相似文献   

8.
从城市形态学理论视角,探讨了汉长安城遗址区的历史形态演变,及其对遗址区村落的保护与再利用启示。随着2013年未央宫遗址公园的建设,遗址区原址的10个村落进行了整体搬迁。从城市历史保护的连续性、真实性与完整性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具有不少挑战。从汉长安城形态演变中最为突出的4个历史阶段,梳理了西汉以来汉长安城的城市建设、水系格局、道路系统以及村落布局等形态要素的演变过程,并通过信息叠加分析,探讨了遗址区村落与原址地形和水系格局等形态要素间的共生关系。最后从历史形态保护视角,指出了村落形态在汉长安城历史形态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稳亮  冀剑雄  宋孟霖 《城市规划》2021,45(4):48-56,105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地处城市边缘区的大遗址的治理问题已成为我国空间治理的一大难题.面对汉长安城遗址管理的尺度失配问题,在对国外多尺度研究进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遗"前后的两个不同时段,分别以遗址区和典型村落作为焦点对遗址区系统进行了多尺度分析;基于遗址区系统的结构特征、驱动要素和演化趋势,对汉长安城遗址适应性治理的模式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夏宇佳  熊婉如 《居业》2021,(9):21-22,24
本文以汉长城遗址区内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村落发展与遗址保护之间的矛盾和村落空间存在的问题,从空间规划、道路交通、环境改善等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1.
苏文 《山西建筑》2007,33(12):203-204
针对国内不断发掘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产生破坏的现象,研究如何使旅游开发和旅游资源保护平衡发展,探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而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范健灵 《山西建筑》2003,29(4):252-253
阐述了环境与人、自然和谐共生的依附关系 ,分析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揭示了人类必须正确处理向自然界“索取”和“归还”的关系 ,这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邓蜀阳  芮智 《山西建筑》2010,36(11):3-5
从城市、历史、文脉传承等多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当代城市中发展建设与保护历史之间的协调途径、保护模式,通过对“应天门”保护展示设计的研究与设计,以期实现现代城市与历史和谐再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令狐娅婕 《山西建筑》2010,36(35):22-23
通过分析意大利威尼斯在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取得最佳平衡的历史过程,探讨了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城市保护与利用的措施,总结了意大利在城市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期指导中国城市保护与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15.
浅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忠民 《山西建筑》2003,29(5):258-259
以瑞典人类环境会议、巴西世界环发大会和南非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为背景,概述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过程。从环境污染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沛  曹跃君 《山西建筑》2010,36(28):235-236
从可持续发展住宅的特征及其设计原则等几个层面进行了分析与论述,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分析了我国建筑业的现状及问题,通过良好的交通体系,收集雨水、循环利用等五个方面对节能环保进行研究,并提出可行的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17.
曹雪梅 《山西建筑》2010,36(6):39-40
通过对福宝古镇以及中山古镇进行的现场调研,并综合其旅游现状,为实现保护与可持续的并重提供了可尝试的新途径,得出不同类型的古镇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旅游开发模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以留存于今的老建筑为着眼点,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待老建筑的保护与发展的观点,通过实例分析,指出了老建筑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浅谈城市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小兵  郭杰荣 《山西建筑》2010,36(10):30-31
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角度分析了现阶段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将其落实到实践中,最终实现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自身以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绿色节能建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及具备的特征,根据我国绿色建筑当前发展状况,阐述了发展绿色建筑的几项措施,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