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2020年春节前后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卫生安全领域最严重的"黑天鹅"事件。城市作为人口和经济集聚-扩散的主要载体,迫切需要建立起与健康防疫的紧密联系,必须形成"韧性"机制,使其具备有效预警、抵抗冲击、有序恢复甚至提质增效的能力。文章从韧性城市的角度重新审视城市与健康防疫的密切关系,针对重大卫生安全事件对城市发展的多方面冲击,提出全方位建构韧性城市的响应机制,以期为我国新时期城镇化健康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英国布里斯托尔是欧洲100个韧性城市(100RC)网络节点之一,随着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和建设活动的扩展,城市风险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预测。为应对多重和不可预测的破坏,建立具有韧性的城市经济及社会成为布里斯托尔的最终韧性愿景。文章总结了布里斯托尔面临的韧性挑战以及其采取的应对策略,以此确定布里斯托尔韧性城市的构建过程,对主要韧性目标和实施计划进行提炼,归纳其韧性策略的特征,为我国韧性城市策略制定和规划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们的城市系统变得越来越庞大、复杂,与此同时其脆弱性也日益凸显,换言之就是城市的韧性不够。韧性城市在我国还处于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本文着重就韧性城市的概念、特征、体系建立及建设对策等方面,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将"韧性城市"与传统"防灾"加以区分,对韧性城市建设中的重点、难点,提出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西部人居环境学刊》01/2020基于"源—流—汇"指数分析的天津市中心城区生态韧性评价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与韧性城市发展间的耦合诉求,提出"源—流—汇"三维生态韧性评价方法,并使用2005-2017年天津市TM/ETM+影像和ASTER GDEM数据,通过韧性源识别、生态足迹核算及最小累积阻力模拟分别对三种韧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源—流—汇"生态韧性评价法能有效测度城市的韧性强度,三种韧性指标的  相似文献   

5.
正1韧性城市的维度在韧性规划视角下,土地管理精明增长与科学利用,构建转型期顶层设计政策导向与方针,引导城市更新走向更为健康、良性的综合复兴发展。"韧性城市"——从城市品格角度对其含义进行思考,"韧"除坚韧外,也可代表其自身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得到延性,从而演化出的新特质。韧性城市从刚性抵御向柔性消解转化,聚焦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空间和基础设施等多领域的持久性与稳定性,并从城市结构性改变、文化价值复兴与生活方式转变3个维度出发,对其应用性,尤其如何在新经济、新生活、新环境下做到城市的自适应调节[1]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6,(10)
正如建筑有生命周期,历史街区的发展也处于"开发建设、稳态运营、破坏衰败、重组再生"的适应性循环的过程中。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和设施老旧的历史街区往往成为创造性破坏的对象。固守原状的静态"冻结式保护"往往难敌开发的诱惑,企业型政府有土地财政的诉求,开发商有资本盈利的诉求,居民有改善生活的诉求。如何将历史文化保护和政府、开发商与居民的诉求统筹起来,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面临着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双向老化的锁定,汕头小公园历史街区稳态的丧失使其成为一片死去的沉淀的资产;而面临同样困境的佛山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则通过引入资本推动空间重构而达到新的稳态,由于有利可图,大部分历史街区的物质性要素得以存续。历史街区空间重构的经济韧性取决于改造项目的尺度;其社会韧性取决于改造项目的公共性;而能否调动一切力量保护历史文化的价值则决定了其制度韧性。  相似文献   

7.
"韧性城市"理念为应对城市危机和风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规划视角,近年来已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议题。同时,世界范围内一些先进城市,如纽约、东京、上海等,不期而同的率先将提升城市韧性作为其长远规划建设的主要发展理念和目标。文章基于对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经验的梳理和分析,总结韧性城市的发展模式和要求,以期得到对规划建设韧性城市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韧性城市理念逐步得到重视的今天,如何将其与现今城乡规划体系和技术路线相结合,使其由理念转化为策略并落地实施成为规划学界关注的热点。笔者结合近年来规划实践案例,从城镇体系规划、空间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四个层面论述了安徽省在落实韧性城市理念方面的探索,认为应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变被动为主动,在规划目标和愿景中体现广义韧性和狭义韧性,将韧性城市研究框架与传统规划的技术路线融合,具体规划策略应包括合理空间布局避让风险、防灾设施建设减轻风险、通过优化管理组织降低风险等。最后笔者提出要进一步落实韧性城市理念,首先应实现风险管理和城乡规划两个学科核心理念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城市灾害应对经历了从抗灾到减少灾害损失、降低灾害风险,再到与风险共存的适灾型理念变化过程,韧性城市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作为世界上灾害频发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韧性理念能否成为降低我国城市灾害风险的"灵丹妙药"?本文提出城市可靠度理论模型,结合功能恢复曲线,分析了城市灾害应对的刚性、弹性与韧性策略特征,提出我国城市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灵活地选取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未断,其存续发展蕴含着深刻的韧性智慧,纵观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及弥灾制度,无论是城市建设与自然协调、城市防灾设施建设,还是国家控灾制度的演进,其过程都体现着我国古代传统韧性智慧的思想底蕴,尽管传统城市规划韧性思想与制度错综复杂,远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其典型的礼制规划思想与天人合一的山水自然观在某些方面也已然不适应于当前城市发展,但其中也不乏值得借鉴的思想与技术智慧。文章对古代典型书著典籍、历史人物、城市建设实践三个方面所呈现的传统韧性智慧进行了回顾与梳理,总结古代各时期韧性安全思想的特点与整体发展历程,认为我国传统韧性智慧主要体现在从被动自然适应走向系统主观追求的韧性思想演进、感性与理性交织的韧性诉求、安全导向的韧性工程建设等方面,并从建造技术、组织管控、社会机制、经济调控四个方面总结对现代韧性城市理论与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韧性城市评价体系的三种类型及其新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韧性城市正不断发展成为新兴城市的研究热点。目前对韧性城市的概念和特征等已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研究,但是与之相应的评价体系仍缺少系统化的、具有可操作意义的整理。完善的韧性城市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其理论的丰富,还能够真实地反映韧性城市的建设情况并引导其建设实践,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本文对韧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将评价体系分为三类:基于城市基本构成要素的评价、基于城市韧性不同特征的评价、基于韧性的阶段过程序列的评价。作者对韧性城市评价体系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鼓励将信息通信技术与发展(ICT4D)的理念融入其构建。其一,在基于城市基本构成要素的韧性城市评价体系中划分与ICT4D有关的度量指标;其二,运用信息通信技术的手段与方法对城市韧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汪辉  任静  赵康兵 《中国园林》2020,36(2):48-52
随着十九大会议的召开,绿色发展理念趋于成熟。在这种背景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也引入了绿色发展的理念,绿地建设作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发展模式必然要从高速化的发展转向高质量化发展。融合绿色发展理念提出了"绿色绿地"的概念,即在绿地建设与维护的全寿命周期中,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以节约型为出发点,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态及低碳要求为基本原则,以提升动态适应性及韧性为发展愿景,在绿色管控的方式下保护、营造、修复环境,减少污染,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使用空间,打造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绿地。从人、生态系统、生境、地域、城市韧性5个维度阐述了"绿色绿地"的内涵,通过"绿色绿地"与"生态绿地""低碳绿地""节约型绿地"等相关绿地概念的辨析,总结了"绿色绿地"的生态性、节约性、适应性、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初步提出了"绿色绿地"评估体系的构想,以期推动"绿色绿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周梓卉  李振兴  石羽 《建筑科学》2023,(2):202-206+234
随着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城市面临自然灾害威胁时,没有足够的能力抵御自然灾害并维持其基本功能的正常运转。城市生态韧性是评估城市生态系统抵抗自然灾害功能的重要指标,对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着重要意义,其概念的提出为城市防灾建设、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提供了创新途径,城市韧性建设和城市生态要素的合理安排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出发点。本文在梳理了城市生态韧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当前研究的薄弱之处,并展望城市生态韧性建设的研究方向,以期通过探索城市生态韧性的应用模式,利用生态手段进行城市韧性建设,为构建生态韧性城市的理论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为城市健康安全可持续性发展建设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4.
韧性是城市能够存在且持续维持的关键性能之一,国际学界近年对韧性城市相关研究实践十分重视。文章对1975年以来Web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的4 598篇"韧性城市"研究相关文献,使用Cite Space和VOSviewer两种文献计量软件绘制国外韧性城市研究知识图谱并展开分析。研究发现:近10年来,国外韧性城市研究快速发展,研究主题、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多学科交叉特征明显,并呈现出4个主要研究聚类;国外韧性城市研究呈现4个研究阶段,各阶段在文献及学科分布、研究热点和重点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特征。相关研究结论可加深对国外韧性城市研究特征及演进轨迹的认知,可对我国的韧性城市理论研究与规划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3)
增强城市韧性,提高城市安全,目前已成为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通过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对韧性城市概念、组成等方面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分析基于韧性城市理念的安全减灾规划与传统的防灾减灾规划的差异,最后提出提高城市韧性能力建设的举措。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全球化发展和我国韧性城市与均等医疗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显现出了极强的传播性和破坏力。本研究基于对国内外韧性与健康城市所开展的文献调研,基于我国防疫工作中已可总结的成功经验,提出以社区为基础单元,打造自下而上的城市韧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体系思想。研究以我国江苏省镇江市为例,对城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十五分钟服务圈步行可达覆盖率进行分析,并以街道(镇)为基础单元对城市现状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韧性水平进行评估,据此研究对基层医疗卫生系统服务水平进行科学评估,并为城市公卫系统发展提出建议,以促进城市卫生健康系统稳步向健康城市目标推进。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第十四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大会上,"健康建筑"再次成为焦点、亮点,可见业界及社会对健康建筑理念的持续关注度之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以人为本"是生态城的灵魂,绿色建筑、健康建筑是生态城的细胞,也是城市韧性的基础。生态城的规划建设不仅是传统智慧、现代智慧和适宜技术的组合,更是以承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城镇韧性水平与城镇化质量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韧性是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城市在新的发展时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理念和方法。本文从经济、社会、生态、基础设施等四个方面构建城市韧性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对吉林省县级以上城镇韧性进行定量评估,揭示其空间分异特征,分析吉林省城镇化空间分异特征,并对二者进行耦合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城镇韧性差异水平显著,总体处于较低韧性状态;城镇韧性呈现出明显空间分异现象,中部高,东西部低;城镇韧性水平冷热点分布呈东中西三大板块格局。吉林省城镇化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中部高,四周低;城镇化水平冷热点也呈东中西三大板块格局分布。吉林省"城镇韧性—城镇化水平耦合度与协调度"整体偏低,多数城镇的韧性及其城镇化水平呈现出"错位现象"。  相似文献   

19.
山水城市的“城市双修”规划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作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其老城区因城景交融的传统格局成为中国"山水城市"的典范。山水城市强调自然景观与城市建设的和谐统一,对生态环境和城市品质有较高诉求,而多年来城市高强度发展扩张带来的各类"城市病"问题,在山水城市中尤为凸显。在城市建设由"增量发展"向"存量发展"转变的今天,"城市双修"为山水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文以桂林老城区为研究对象,结合桂林"城市双修"的规划实践,探索山水城市在"新常态"下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其他类似城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韧性理念是现阶段城市防灾减灾的新思路,近年来,建设"韧性城市"的呼声不断提高。介绍了韧性城市理论及其基本框架,概述了国内外韧性城市相关规划设计策略与实践,并总结了卡特等构建的韧性城市规划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韧性城市"在城乡规划中的探索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