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城市居住区绿地对于环境气候改善,为人们提供良好休憩空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北京地区居住区绿地,选取乔灌草结构、乔草结构、灌草结构以及草地四种不同的植物群落作为检测对象,研究四种植物群落一天中空气温度(TP)、相对湿度(RH)、风速(wind)的变化情况。并将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对四块样地中四种不同群落人体舒适度进行量化比较研究,为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对于人的影响提供科学参考,对于未来在做植物配置时可提供部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城市绿地边界温湿度效应对绿地结构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绿地结构对城市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和小气候的影响,对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2004年7月在太原市区选择3类9块绿地样地,利用HOBO Pro温、湿度数据采集器测定绿地边沿距地面高1.5m处的温度和湿度并以周围空旷地的温、湿度作对照,将二者的差值定义为绿地边界温湿度效应值。测试时间选择在一天中的8∶00、12∶00和18∶00 3个时段,测定1周。结果表明,绿地垂直结构和绿地面积等因子对绿地边界温湿度效应都不同程度地产生影响。绿地面积大小与绿地降温增湿效应成正相关,即绿地的降温增湿效应随着绿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随着面积的逐步增加,绿地的边界生态效应增加的幅度在减小。与绿地面积相比较,绿地垂直结构对绿地边界温湿度效应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赵越  金荷仙 《中国园林》2012,28(9):78-82
对杭州西湖景区花港观鱼、太子湾公园、乌龟潭等具有代表性滨水绿地植物群落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进行了测定,并进行相关的分析。结果表明:1)PM10日变化规律中,PM10浓度变化趋势为由高到低再逐渐升高,在9:00—10:00时间段质量浓度最高;2)植物群落PM10年浓度变化排序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冬天PM10浓度平均值为0.0491mg·m-3,接近一级标准,空气质量非常好;3)不同结构植物群落PM10由高到低依次为:对照>草坪>灌草>乔草>乔灌草,PM10各种绿地类型明显低于道路。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山地公园植物群落结构的三维绿量及其影响因子以优化提升公园绿量,选取福州的高盖山公园、金鸡山公园和金牛山公园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公园分别选取6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植物群落(20m×20m),共18个样地,测定样地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三维绿量。研究结果表明:18块样地含有59种植物,植物群落以乔、灌、草3层为主,群落多样性高且稳定。三维绿量0.48~4.79m3。由线性逐步回归结果可知:乔木层盖度与三维绿量呈显著正相关性,而乔灌比与三维绿量呈显著负相关性,决定系数R2为0.897~0.944,模拟方程为Y=-0.481+4.596X22-0.233X20(Y为模拟三维绿量,X22为盖度,X20为乔灌比)。因此,对于山地公园的绿化建设,可从提升植物群落乔木层盖度及优化乔灌木构成比重等角度入手,提高单位面积三维绿量,以改善其生态效益和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5.
分别选取乔灌草结构、乔草结构、灌草结构以及草地四种不同的植物群落绿地进行了同时监测,研究了一天中不同植物群落温湿度的变化情况,并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不同植物群落结构温湿度变化的相关性与差异性,为城市绿地植物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选择典型带状绿地——北京市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西土城段3种不同林型绿地及草坪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小尺度定量测定的方法,每天8:00-18:00,每2h一次,连续7d同步测定4块绿地及对照的温度、相对湿度值.结果表明:14:00-16:00时段刺槐纯林、油松纯林和刺槐—油松混交林降温幅度最大、增湿幅度最小;经SPSS方差分析(Duncan's两两比较,P=0.05),4块绿地间的温度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湿度差异除刺槐纯林与油松纯林两者外,其余均达到显著水平;草坪具有一定的降温增湿效应,但效果不明显;混交林型绿地降温增湿幅度最大,明显优于纯林.  相似文献   

7.
注册一级结构工程师9月21日上午:8:00-12:00专业考试(上)基础考试(上)下午:2:00-6:00专业考试(下)9月21日注册二级结构工程师9月21日上午:8:00-12:00专业考试(上)下午:2:00-6:00专业考试(下)基础考试(下)2003年全国注册一、二级结构工程师考试时间及内容安排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3)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体质量为60~75 g的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对3种贝类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四角蛤蜊Mactra quadrangularis及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摄食喜好性和对光滑河蓝蛤的摄食节律。结果表明:在海水盐度为28~29,水温为22~24℃,溶氧为6.8~7.8 mg/L的条件下,有或无底质时雌、雄蟹对光滑河蓝蛤的饵料选择指数均大于0,为其喜好的食物,而对四角蛤蜊和菲律宾蛤仔的饵料选择指数均小于0。采用定时投喂方式,每隔4 h投喂一次光滑河蓝蛤,日本蟳在有、无底质条件下均表现出昼夜摄食节律。有底质组的摄食高峰出现在23:00—3:00,平均每小时最高摄食量为0.12 g,7:00—19:00有少量摄食;无底质组的摄食高峰出现在19:00—23:00,平均每小时最高摄食量为0.096 g,7:00—15:00有少量摄食。有底质组的日本蟳19:00—7:00的摄食量占全天的比值显著高于7:00—19:00(P<0.05),19:00—7:00的摄食频率极显著高于7:00—19:00(P<0.01);无底质组的日本蟳19:00—7:00的摄食量比值与摄食频率均高于7:00—19:00,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金刚石串珠绳锯在三峡夔门摩崖石刻搬迁锯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建华 《石材》2002,(3):39-41
2002年1月20日下午2:00,位于我国长江三峡瞿塘峡口夔门之巅的著名摩崖石刻开始了大规模的搬迁。根据三峡建设计划,到2003年长江三峡二期蓄水将要至135米高。为此,将要全部淹没现有的夔门摩崖石刻,为了保护好夔门摩崖上约519平方米,从南宋、明、清、至民国年间的12块揩、隶、草、篆凹阴石刻,三峡文物部门决定对其中的7、8、9号石刻进行整体搬迁,将分别搬到隔江相望的白帝  相似文献   

10.
以城市道路行道树绿带植物群落为材料,对45个样方分别进行减尘率以及不同高度、宽度、时间条件下PM2.5浓度的测定,分析行道树绿带对PM2.5细颗粒物的滞尘效应及其时空变化。研究显示,不同结构植物群落对PM2.5滞尘效应的强弱顺序为:乔草型乔木型草坪型乔灌型乔灌草型灌草型;植物种类丰富,具有乔木、草本植物或灌木球零散布局的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对PM2.5的滞尘效应较强;群落垂直空间中PM2.5在10m高处浓度最高,5m处最低;而PM2.5浓度在群落水平空间的中心位置最高;群落中PM2.5随时间的大致变化在9:00浓度最低,之后曲折上升,在15:00达到最高,随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