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记录遵义袁咨桐故居组团从设计到完工近一年的建筑与心路历程,探讨了建筑师引导下基于村民自主的乡村建造的过程、特征及其启示。在当下模式化的农居建设之中,展示了乡村建造的另一种可能,即抛弃视觉的审美,回归对于村民、邻里、场地的真正尊重与关怀,从而在乡村、资本、权力、技术之间通过有效的交流获得平衡,维系乡村某种固有的节奏与风貌。  相似文献   

2.
何崴 《建筑师》2022,(2):49-54
作为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非洲建筑师,弗朗西斯·凯雷因其独特的身份和经历,及大部分实践都集中在非洲乡村地区,而与中国当前乡建产生了某种关联性。本文将从基于全球化的地域建筑师、公共事件和村民参与、社会设计、返乡身份几个角度解读凯雷及其作品,并讨论凯雷的创作与中国乡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何崴 《建筑师》2022,(216):49-54
作为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非洲建筑师,弗朗西斯·凯雷因其独特的身份和经历,及大部分实践都集中在非洲 乡村地区,而与中国当前乡建产生了某种关联性。本文将从基于全球化的地域建筑师、公共事件和村民参与、社会设计、 返乡身份几个角度解读凯雷及其作品,并讨论凯雷的创作与中国乡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新建筑》2017,(4)
建筑师孟凡浩在访谈中提出,在乡村实践中,实地调研、与村民互动交流,以及建筑的高品质感均十分重要;建筑师在实践中须处理好成本与品质之间的平衡、现代性与本土化的关系,并明确自身的责任和立场,将自我表达退让到社会责任、实际使用者需求之后。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关系与乡村内部的变迁塑造了当代乡村从产业功能、人口结构到形态风格的复杂性与混合性,推动建筑师在乡村建造活动中的多元化探索;同时建筑师亟需重新认知乡村社会的构成,重新审视乡村建设的价值,重新反思介入乡村的路径,从以人为本的态度重构当代乡村的理论和实践定位。在此语境下,第一届南京大学乡村振兴论坛邀请关注乡村、介入乡村的建筑师、学者以及来自城乡规划、社会学等交叉领域的专家,审视了乡村振兴语境下建筑设计下乡的多元路径,并对建筑师在乡村面临的社会性问题及建筑学议题进行积极的讨论和反思。  相似文献   

6.
面对近几年大量涌现的建筑师乡村实践项目,笔者进行了几点思考,提出了什么样的地域建筑最适合乡村的地域环境和村民生活的问题,并针对这个问题总结出一个"轻"字。本文从"轻"在当今社会的含义出发,引伸到建筑语境中"轻"的内涵,并重点以乡村环境及村民生活的视角,从环境、空间、材料、建造四个方面对乡建中"轻"的概念进行了解读,以期对今后建筑师的乡村实践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近年建筑师参与乡村建设实践给 乡村建设带来新的探索和启发,但对乡村自 建活动的借鉴和引导意义并未充分发挥。 同时,各地方的引导控制手段仍处于摸索阶 段,现状问题突出,亟需有效、科学、适用的 自建流程导控方法。通过深入剖析当前乡村 自建流程导控的实施方式及其现象问题, 梳理和研究近年来建筑师乡村实践的营建 思想和技术经验,提出乡村实践建筑师与自 建流程导控联动引导乡村建设活动的可能 性,以期为建筑师乡村实践优秀经验的推广 以及多路径、多学科、多力量协同作用乡村 建设提出探索思路。  相似文献   

8.
乡村变迁 徐甜甜的松阳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时代建筑》杂志编辑团队与建筑师徐甜甜在浙江松阳考察期间的交流,记录了关于松阳乡村近几年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建筑师在其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访谈以松阳乡村复兴的整体策略为出发点,探讨了关于传统产业的升级与传统文化的延续,同时也关注乡建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建筑师、当地工匠与村民的共同参与所带来的机会与挑战。而作为建筑师,徐甜甜依然坚守着本分的情怀,对空间的组织,对光的营造。我们看到了建筑师对松阳乡村的热爱,更看到其背后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9.
《乡村建设》(1931—1937)作为民国时期重要的乡村发展期刊,详细记录当时山东建设研究院及下设实验区邹平县的乡村建设运动,并积极介绍其他地区乡村建设经验,是研究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活动的重要史料来源。文章基于《乡村建设》探析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建筑活动,其中体现的注重乡村综合建设、乡村公共空间打造、村民共建等理念,对当今建筑师、规划师参与乡村建设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通过《乡村建设》这扇窗口,让今天的乡村振兴与当年的乡村建设完成“对话”,不仅是历史脉络的延续,也是基于变化与转型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研乡村生活、生产以及建设的方方面面,分析村民、建筑师、政府等在乡建中的作用和地位,探讨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对乡建工作的制约和影响,最终,确定一种适合我国当前乡建工作的生态机制。  相似文献   

11.
旅游经济是目前我国乡村建设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文章借助莫干山一处民宿的建造和经营过程,对其形成的对话场进行记录与辨析。研究发现:(1)交集产生交流:旅游带动的民宿经济,促使村民、建筑师、工人、外来者在乡村中产生交集,并形成交流;(2)对话激活改变:多元的交流,直面的对话,促使不同人群重新对乡建、乡村及自身都展开审视并做出调整。本研究对乡村建设模式的探讨具有积极的理论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家对乡村建设的日益重视,许多知名建筑师在乡村这个原本"缺席"的场域重新获得空间与机遇,进行了大量乡村设计与建造实践,他们试图以个人行为引发较广的乡村社会效应,成为乡村建设的一股新力量。本文通过剖析近年来建筑师的乡村实践成果及影响,归纳其思想观念和建造技术经验,总结乡村实践在评价标准和经验推广等方面的潜在机遇。  相似文献   

13.
如何赋予乡村的地方产品更高的文化与经济价值,让它们在当下能够被更多人接受和喜欢,从而让村民继续加工与生产,是乡村经济与社会复兴过程中的难点,也是突破点。在这种背景下,DnA建筑设计事务所在松阳设计的当代乡村工坊系列可谓是一种大胆而创新的实验。文章从功能定位、空间氛围、在地建造等角度对其营建过程中的策略与方法进行了分析。面对新时代的乡村.基于土地与日常生活的乡村工坊建设不仅是复兴乡村的有效途径.也是让建筑获得诗意,让建筑师获得力量的可能方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发展,更多的建筑师把目光投向了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乡村,优秀的乡土建筑不断涌出。通过对几个案例的分析总结,探讨新乡土建筑与它所根植的具象原型——没有建筑师设计的乡土建筑之间的联系,以及建筑师对抽象原型进行的陌生化操作。  相似文献   

15.
公众参与是乡村建设的重要议题。乡村景观建设由于关注乡村微景观改造,关系村民日常生活及交互方式直接等特点,而具备村民参与的优势。文章从公众参与的概念、公众参与的乡村职能入手,分析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营造的必要性,以及当前村民参与微景观营造存在的问题,提出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营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将居住环境改善提高到土地集约利用的同等高度,增加居住环境改善的硬性约束,增加对各类规划和政策研究并加强与村民之间沟通,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等.本文以上海市嘉定区为例,分析乡村建设的特点,探讨未来的趋向. 一、乡村建设的规划和政策指导 (一)乡村布点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2014年,嘉定区编制完成了《嘉定区乡村布点规划(2014-2040年)》,对全区146个行政村进行了统筹,同时完成了两个行政村乡村规划.以乡村布点规划为指导,结合宅基地置换、乡村归并、乡村改造等新农村建设模式,编制2015 ~ 2020年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明确基本农田保护区美丽乡村建设范围,确定建设内容和年度建设计划,落实建设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论述了对散落在乡村中的文化项目之一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进行的一次建筑师POE研究。对散落在乡村中的文化项目的建筑师POE,有助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其有机地纳入到整体规划中,使山水乡恋与城市文明更积极地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8.
<正>近代以来,中国的乡村建设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困境、发展诉求,呈现不同的发展方式和发展结果。伴随着中国高速的城镇化,乡村建设重又回到人们视野。但是,今日的乡村不同于彼时的乡村,"城-乡"关系也不同于传统的"城-乡"关系,"乡土"也因此有了特别的含义。故而今天的乡村建设被理解为"乡村重建"。事实上,乡村与乡土本也是两个彼此间既有差异又相互关联的词语。近几年来,不少规划师/建筑师在乡村做设计,参与乡村的建造实践。需要指出的是,乡村建设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建筑师/  相似文献   

19.
何崴 《新建筑》2016,(4):46-50
乡村有别于城市,无论是建筑设计的方式和方法,还是建筑师的态度、身份,以及与使用者的关系都与城市中的情况有所不同。作者提出了乡村"弱建筑设计"的观点,并通过其亲自参与的乡建项目——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阐明了为何应该"弱"的问题,并指出"让建筑设计本身弱下来"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20.
围绕"城镇化率稳定时期的乡村发展战略、乡村规划建设与管理"主题,本文从发达国家经验研究入手,对日本新版国土形成规划中的乡村定位,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乡村规划理念与措施、基层治理分工与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未来人口大幅下降的趋势预测下,日本新版国土规划以"紧凑化(单个地区)+网络化(地区之间)"为国土空间布局理念,力求通过"对流"激发地区内部、地区之间的活力从而形成创新动力。在这样的国土发展理念下,乡村地区将以紧凑型乡村居民点建设为主要任务,重点推动与城市地区、特别是与教育研究节点之间形成对流关系。日本乡村地区的规划与治理是在地方政府及村民自治会共同引导下,通过挖掘、发扬地域特色,实现传统文化保护、特色产业振兴、乡村规划编制、建设行为管控。本研究在未来乡村发展战略及建设重点、乡村规划编制目标与具体内容、乡村基层治理分工三个方面对我国乡村规划建设与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