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一、村镇工程建设规模不断增长,村镇工程建设质量安全亟需加强管理 黑龙江省的小城镇有(含农垦、森工小城镇)1066个,全省小城镇建成区总面积已达1469平方公里,每个小城镇平均1.38平方公里;村庄(含农垦、林业生产队)37389个;村镇总户数585万多户;总人口达2334万多人.全省村镇建设年平均投资总额为100亿元左右.其中村镇住宅建设年平均投资额为70.4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年平均投资额为13亿元;生产和其他建筑年投资额为14.4亿元.全省年平均新建各类房屋1921.8万平方米,多数村镇建房都安装了给水、排水、暖气、室内卫生间等设备,开始向城市住房标准迈进.  相似文献   

2.
在产业研究学术界的视角上,增加时间的维度去重新审视历史村镇中传统产业的含义。通过实例,从六个方面逐一解释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其传统产业的密切关系,提出村镇传统产业研究对于历史村镇保护的重要性。最后通过笔者的村镇调查经验,总结并提出历史村镇传统产业的三大类衰退模式,并以实例说明它们对历史村镇保护之影响。  相似文献   

3.
历史村镇文化景观作为人类生产与地域文化的反映载体,在城镇化进程中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全球化与资本的深入,历史村镇文化景观的地域性"文化形态"与"景观结构"面临巨大的冲击。从历史村镇文化景观的内涵认识出发,总结历史村镇文化景观的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实践模式及方法技术等研究现状与进展,探讨城镇化、旅游业、社会流动以及自然灾害作用对历史村镇文化景观变迁的影响,进而从理论体系拓展、实践研究转向与方法技术深入方面提出历史村镇文化景观保护研究趋势与展望。  相似文献   

4.
从特色认知出发,透过文化景观视角,基于价值评估进行历史村镇的类型化研究,是掌握历史村镇文化景观典型特征并制定科学保护与发展对策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借助层次分析法建构历史村镇价值评估体系,并以西北地区 324 个历史村镇为样本进行基于价值评估的类型化研究。根据评估结果将其划分为地理景观特色型、民俗景观特色型、建筑景观特色型、格局肌理景观特色型、历史人文景观特色型五种类型,在此基础之上解读其空间分布与景观特色,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发展建议。在厘清历史村镇典型特征与价值的基础上,为历史村镇文化景观保护和发展提供分类指导的现实依据,并资鉴其他地区历史村镇的规划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5.
史殿臣 《小城镇建设》2006,(12):13-16,11
一、认真学习和借鉴农垦九三分局等典型经验,巩固和发展黑龙江省新农村村镇建设的良好势头几年来,特别是开展新农村建设一年来,黑龙江省涌现了一大批村镇建设的先进典型,积累了新农村村镇建设的宝贵经验。从对重点考察的小城镇和行政村看,主要是做到了“六个坚持”。"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指导思想,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始终作为新农村村镇建设工作重点。通过齐齐哈尔市政府、大庆市政府、农垦总局、农垦九三分局等介绍的经验,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在前一段新农村建设中,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建设系统,着力解决了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突…  相似文献   

6.
散落在城郊偏远地区的一般性历史村镇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困境。宁波柴桥老镇起源于乡村聚落,至清末民初成为繁荣的市镇,镇上民居建筑富有浙东地域特色,但如今历史文化保存状态堪忧。本研究从历史村镇的动态性、整体性、关联性的视角,再次认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拟为构建一般性历史村镇的保护路径与对策提供整体性的工作模式和实施方向。在柴桥老镇的保护规划工作中,提出将居民生活设施、村镇产业提升、市政基础建设、社区活动组织与历史保护积极融合,通过发挥历史文化价值的内生活力,为一般性历史村镇构建一条可持续的保护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戴彦  周茜  刘柳 《新建筑》2016,(4):132-135
针对目前我国开展历史村镇保护的积极态势,结合历史村镇保护绩效评价的具体实践,阐释主观评价方法的适用性、,通过村镇保护绩效评价的旨趣研究,确定评价因子和测量方法,建构保护评价的模型及运算,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分析的反馈与修正机制,完善历史村镇保护工作循环链,为保护成效的检验开辟新途径,在理论和方法上补充和优化我国历史村镇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8.
由于当今社会历史村镇具有保护价值但却现状没落,亟待更新与保护。以嵩口镇为例,简述驻村建设,提倡使用历史村镇"慢更新"的方法,解决历史村镇走向衰落或个性流失或失去活力等状况。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名城(村镇)与普通城市不同,前者更注重文化遗迹、历史形态和特色的体现及历史环境的延续。可持续的历史文化名城(村镇)保护是未来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通过对平遥古城保护政策的研究,探索历史文化名城(村镇)保护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方向,城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对历史村镇历史及文脉的保护,造成历史村镇历史面貌的破坏。正确的发展方向应当是以历史村镇为研究对象,利用历史文化村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针对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战略构思,以恢复古镇活力,并以此作为其他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城市历史街区及传统村镇聚落的保护与利用现实分析,提出其保护与利用原则和策略,使城市历史街区、传统村镇聚落的保护与利用并重、历史与现实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逐年加快.村镇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与提升.但也随之出现了村镇文化特色逐渐消失。村镇建设趋同等现象。本文以村镇人居环境改善为基础.加强其与历史文化的结合,通过对现状问题的梳理,明确工作内容。讨论工作方法,以期最终实现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相似文献   

13.
基于历史文化谱系的传统村镇风貌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村镇的保护对象已经从注重保护典型文物古迹、优秀建筑发展到重点保护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见证实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存。本文引入谱系学原理,提出历史文化谱系概念,并从我国非典型传统村镇的保护实际出发,对传统村镇风貌保护的基本思路与原则进行探讨.进而构建了传统村镇风貌保护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和AHP模型,最后提出传统村镇风貌保护的基本策略与建议.以期对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历史文化保护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各地历史文化名城(村镇)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凸显。历史文化名城(村镇)是在历史长河中由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经济状况和民俗传统等相互作用、融合而成的产物,具有特殊性和地域性,一味地"大拆大建",只会使其发展失去了"根"与"魂"。因此,对历史文化名城(村镇)的保护与科学再利用已"箭在弦上"。历史文化名城(村镇)保护的核心应在于保留文化精神的内核,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相似文献   

15.
赵彬  王梦 《华中建筑》2015,(1):112-117
该文以大悟县历史村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悟县几个有代表性历史村镇的实地调研,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的整理,基于大悟县历史村镇形成的历史发展、村镇功能、自然人文等三方面的考虑将大悟县历史村镇划分为家族型、商贸交通型、建筑遗产型、革命史迹型四种类型。从空间尺度、街巷结构、街巷形态三个方面分析历史村镇街巷空间,得出其街巷空间特色为街巷空间尺度适宜,整体空间结构呈鱼骨状或不规则网状,街巷形态自然、多呈曲线型和折线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理水经验是历史村镇极具代表性的优秀营造传统之一,但是对其的研究较少关注滨海型历史村镇的情况。本文以福建省湄洲湾南岸的峰尾镇理水经验为例,从而获取对滨海型历史村镇的深度认知。通过区位、自然环境、空间生长的梳理,从防御、生活、生产三个方面解析理水的空间特征,认为因水制宜、排蓄并举、水境渲染是具有普遍意义与当代价值的营造理念。充实中国历史村镇理水经验体系,为新时代滨海型村镇的理水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历史村镇的保护需要因地制宜的全局性视野和系统性策略。本文选取黄河二级支流大通河与历史名镇连城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保护规划往往着眼于人工建成环境,脱离文化语境的模式化保护内容忽略了历史演变过程,使文化景观丧失精神纽带的作用,从而导致历史村镇在新时期的开发建设中面临雷同化、商品化的新困境。本文通过分析大通河流域的自然空间与人文环境的耦合关系,梳理流域内历史文脉,提出针对连城镇保护与发展的规划编制建议。首先,利用流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经年传承形成的社会关系,构建文化共同体村镇群;其次,打破村镇本体孤立保护的局面,建立涵盖各类历史环境要素的多元立体的保护网络;最后,村镇内部物质空间的保护应当遵循动态性、延续性、拼贴性规划理念,促进文化脉络得以更好地传承、更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观念如今已普遍受到重视,并成为城市规划讨论的热点话题。但是,请不要忘记为数众多、遍布全国各地的广大村镇,尤其是那些具有历史渊源及典型历史格局的历史村镇,其发展理应受到关注。 一、历史村镇保护问题的提出 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某种原因或机遇,在历史的某一时刻形成了这些历史村镇,它们曾繁荣过,并承担  相似文献   

19.
王浩  戴彦 《城市住宅》2021,28(3):76-79
立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剖析历史村镇振兴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梳理现阶段历史村镇在乡村收缩背景下所面临的困境:静态的保护模式、粗放的发展方式、单一的参与主体.在对"历史村镇活化"进行国内外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总结"活态传承"的内涵特征,将活化的核心确立到历史村镇文化价值的动态传承上,分析历史文化价值与"三生空间"的耦合关系,对历史文化价值语境下"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3个维度的振兴路径进行谋划,探究"活态传承"模式下历史村镇的振兴思路,统筹考虑"传承""发展""参与主体"3个方面,实现"精明活化".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名村镇保护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的评选与保护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保护措施与政策,但这些政策与措施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不够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名村镇保护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