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合理搭建区域雨洪生态安全格局是保障生活和居住安全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综合运用SCS-CN水文模型和GIS空间耦合方法,确定淹没区空间定位,划定保障城市安全的红线区域、预防缓解城市危险的缓冲区、城市弹性空间和生态涵养区。评价河流水域的安全空间,构建"点状水源+淹没斑块+河流廊道"的雨洪生态安全格局网络。选取厦门市为研究对象,提炼出雨洪安全格局数值模拟及评价指标,提出高、中、低层级雨洪安全格局的防控方案。同时,在城市规划层面,提出控制红线边界与保护利用、提升空间格局上的集约性规划布局、优化生态水生环境建设,以及加强雨洪管理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自广州市增城区践行绿道开始,由慢行道和开敞空间组成的绿道建设在中国大力发展,在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健康休闲的休憩空间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在增城区的绿道实践过程中,缺乏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关爱等问题逐渐凸显。通过对比美国和欧洲绿道的建设情况,厘清绿道与生态廊道及生态网络的衍生关系,总结出基于生态网络构建的绿道规划方法,为广州市增城区绿道建设注入具有自我维育能力的生态功能,丰富了绿道的形式,为我国生态网络化的绿道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3.
《混凝土》2017,(8)
<正>莆田是福建最早建设绿道的城市之一。近几年,莆田市大手笔建设绿道,打造功能完善、衔接有序、连通便捷的绿道网体系,全市共建成涵盖生态型、郊野型、都市型的55个绿道项目,总长度158 km。莆田正加快建设沿江、沿河、环湖、达山、通公园的慢行廊道和景观休闲性慢行网络,着重将绿道伸展开来,连线成片,形成系统和网络,今年共安排绿道建设项目44个,总长度约107 km,计划至2020年完成约1 000 km的绿道网建设任务。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的快速城镇化发展,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交通拥堵及城市生活性功能的降低。将城市绿道概念与慢行空间概念相结合,提出了绿道慢行空间概念。首先解析了绿道及慢行空间的相关内涵,进而分析了城市绿道慢行空间的设计要素,包括慢行网络、慢行景观和慢行设施,同时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的经验启示以及对成都绿道慢行空间的规划实践分析,从多个层面对成都及今后的城市绿道慢行空间系统的规划提出了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机动车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的人性化和活力尺度,城市也逐渐变得拥堵,慢行交通需求已成为城市短距离出行的最佳选择方式之一。本文主要着力探索如何利用现有的绿地系统和交通体系,通过低干预、低成本实现城市绿道网络的串联,构建适宜通勤出行、运动健身的城市健康旅游休闲生态绿道廊道。  相似文献   

6.
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应对城市雨洪问题,可充分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滨河绿道进行雨洪管控。该文首先分析了城市滨河绿道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承担的作用,总结了我国城市滨河绿道建设的不足,然后提出了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模式,主张从源头控制、中途传输、末端调蓄三个阶段对城市滨河绿道进行集水、输水、汇水景观设计,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雨洪管控。并以内江市小青龙滨河绿道为例,探讨了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如何更好地构建城市滨河绿道,以期为城市滨河绿道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绿色、低碳是小城镇建设发展道路上的重中之重。生态网络规划可有效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控制城市无序增长,日渐成为国内外城市规划学的研究热点。本文以新疆昌吉州阜康市北部新区为研究对象,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切入,运用α、β、γ生态指数对规划区生态绿道网络进行评价。从定量到定性对阜康市北部新区进行绿道慢行系统规划从而提升城市生态效益和城市活力,以期为其他城镇绿道慢行系统的构建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探讨福州不同类型的山水绿道建设情况,总结其通过绿道网的建设、完善,连结城市及城市周边重要的生态斑块,形成生态斑块-生态廊道-生态屏障的有机联通的建设经验及城市生态网络安全格局途径,为探索通过绿道建构完善城市生态网络提供新的视角,对引导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精细化是未来城市规划管理的趋势所在,而科学评估是精细化景观规划的基础。以重庆科学城为例,总体规划层面以"生态导向"为指引,保护山体、河流自然山水格局,叠加分析生态要素、斑块廊道要素和安全限制要素,通过科学计算划定不可建区域,对可开发区域进行建设强度分级,规划空间布局。详细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理念,通过汇水分区和模型模拟,科学布局生态雨洪设施,从雨水收集、调蓄和净化利用等方面构建雨洪管理机制,探讨山地城市开发建设与生态景观相协调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快,机动化的快速发展,一直以来对慢行交通运营环境和慢行空间的忽视,绿色、健康、优美的生态廊道不仅是城市特色、城市文化、自然山水的承担者,也是城市慢行交通的承载者,与慢行交通的有机结合,将城市慢行交通纳入城市生态廊道体系。  相似文献   

11.
健康导向下社区慢行绿道规划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行绿道作为联系自然环境与居民生活的载体,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生理及心理的双重健康保障。现今国内外城市级的慢行绿道已有较多实践,而作为城市级慢行绿道的拓展,社区级慢行绿道可以增加与居民的亲密度,提高步行可达性,提升使用效率。因此作为城市慢行绿道的末端——社区慢行绿道的规划设计对于城市绿道的延伸性及基础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生态环境保护、娱乐参与、活动支持、宣传教育等方面对社区慢行绿道的功能加以丰富,并以大庆市春雷小镇为例,从社区慢行绿道的构建要点、慢行绿道功能设置、铺装形式及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探讨社区慢行绿道的具体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构建对于优化城市生态、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武汉市与其他城市的绿地生态网络状况,提出由绿源、一级绿廊、二级绿廊及水廊道构成市域生态网络.在形成总体绿地生态网络的基础上,对以城市绿道为代表的生态廊道及以重点生态用地、公园绿地为代表的生态斑块的规划建设进行探讨,以期实现生态优美、绿色发展的武汉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着重对建设环绕城市的生态型绿色走廊及较为完整而连续的基质体系进行讨论、分析。从大地景观学、生态学、城乡规划和设计、园林学、城市社会和经济及环境心理学等方面,结合多学科的特性,建设完整型城市近外缘环状生态基质走廊的合理模型,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观点。定名为“绿环”的复合型生态绿道,其建设应立足于中长期自然生态廊道的开发和保育性规划。在确保绿道内部自身具有足够完备的循环和自组织体系,并与外界环境形成良性互动之后,方能形成一种自我良性增值的景观生态廊道型斑块,进而作为人工自然环境改造工程的生物学和生态学资源依托,成为环境再建设的基本硬件支撑。  相似文献   

14.
高速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同时 也引发了城市交通拥堵、居民出行品质下降等问题。当前,城 市建成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建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 而慢行廊道的建设是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但城市慢 行廊道的规划建设多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缺少从人本尺度出 发的精细化空间识别与选线效能评估。基于此,以宜昌市旧城 区慢行廊道建设项目为例,结合市民出行特点与需求、城市物 理空间环境等因素,充分考虑其通行性、景观性、舒适性、经 济性,基于“5D理论”运用城市街景数据、POI数据、交通 数据和热力图数据等对城市建成环境品质进行系统性测度,实 现宜昌城市慢行廊道选线适宜性评估。并根据研究结论,从城 市慢行系统交通组织、空间构成及基础服务设施维度提出相应 设计策略。旨在将宜昌打造为通达舒适的标杆慢行廊道,为城 市慢行系统的建设实践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绿道是以自然要素为依托,串联城乡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 绿道作为一种功能复合的线性土地网络,可以沟通城乡、优化布局结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城市宜居性与可持续性、促进城市转型发展.绿道可以与道路、园林绿化、排水防涝、水系保护与生态修复,以及环境治理等相关工程统筹建设,助力“城市双修”,一举多得.  相似文献   

16.
技术分析是绿道精细化选线的重要手段,文章根据城市绿道特点,构建“两类三层次”的城市绿道精细化选线技术体系。“两类”是指将城市绿道分为资源游憩类和慢行交通类两种主要的选线模式,前者是以目标为导向,重点实现城区重要游憩资源高效串接,后者是以需求为导向,重点研究并满足居民实际慢行(以骑行为代表)诉求。“三层次”是指利用资源类和行为轨迹类等多源数据,结合ArcGIS网络模型、百度地图智能选线API、空间句法模型等技术,形成“节点聚合提取、线路连接构建、网络评价优化”3个层次的选线步骤。最后以武汉市主城区城市绿道选线为例,判断该方法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绿道作为维护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发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土地网络系统,可以成为国家和地方战略,提供整合自然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乡土遗产保护和旅游与休闲产业发展机会。以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1998年以来完成的研究成果为例,阐述建立国家绿道系统——国家生态基础设施、京杭大运河国家生态与遗产廊道的构想,以中山市、杭州市、合肥市和北京市为例阐述连接城乡的绿道网络的规划与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8.
林海  熊志远 《园林》2011,(7):24-27
绿道是现代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嘉兴市开创性引进浙江省首个生态绿道网建设工程,规划了具有生态保护、慢行交通、景点集成、运动休闲、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的生态绿道网,集城市生物资源的原位保护思想、雨水分散利用的低影响开发(LID)理念和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等设计理念于一体,为城市创造出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李晓东 《园林》2019,(6):8-13
生态网络的规划与建设是保障城市生态空间安全的重要措施,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广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进步较大,依托"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树状水系"的自然格局,在市内维育9大重要生态片区,构建"三纵五横多廊"的生态网络体系.同时根据生态廊道的功能作用,划分为区域、市域、绿道三个层次的生态廊道.三个层次的生态廊道互相连通,共同形成立体化的生态网络.建设方面以生态网络的源地斑块、生态廊道等就地保护提升为主,通过征地建设修复关键处的源地和廊道为辅,进而完善全市的生态网络.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绿道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中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的作用,及其在城镇绿化中的关键作用。以城乡绿道先驱菲尔·刘易斯教授的实践研究为线索,综合国内外绿道演进,首次转译了更为综合的绿道之“易道”的概念,以早期研究、上海市宝山区绿道、上海市绿化生态网络的规划可行陛论证、江苏无锡市、新疆阿克苏市等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和相关实践为线索,概述了国内绿道研究与实践的演进。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2《城镇绿地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为例,阐述了城镇绿道及城镇绿地生态空间发展关键问题。以山东潍坊市为白浪河滨水最观所规划设计、浙江嵊州彭山台地总体规划项目为例,阐述了绿道在微观层面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