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式研究一直是中国传统建筑、 园林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自陈从周先生 在《说园》中提出了造园“有法无式”一说 起,已经广泛为园林学界所接受。在其他 学者的著作和论文中,还可以看到“无法而 法”、“一法多式”等说法。本文试图梳理 “法”与“式”的词源、含义,剖析有关学者 对“法”与“式”的表达,探讨中国园林法与 式的关系,以期促进对中国园林法式问题 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姚雪艳 《园林》2000,(7):14-15
概况日本园林中的茶庭堪称日庭设计的一个杰作,而续之而来的“回游式园庭”则使东瀛园林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回游园最早出现于公元17世纪,事实上,它几乎包揽了日本园林中的所有设计元素——池、山、岛、溪、桥、灯笼、踏脚石等。不过,在回游园中,这些造园元素的应用更趋自由,较茶道庭园少了许多定式要求。类似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日本回游式园林中也经常采种‘借景”、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园林的借景艺术章采烈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而中国园林的造园艺术正好与其相反,完全崇尚自然,“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外师造化,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园林研究依据的史料主 要为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一直与相对较为 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之间存在理解和表达 上的疏离。这在以陈从周的《说园》为代表 的“园林文学”中达到了一种契合:以文学 方式表述园林研究成果,亦将园林研究成 果文学化。其中影响广泛且重要的论断之 一就是关于“造园有法无式”的论断。本文 试图将之置于陈从周园林学术的视野之下 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5.
柳燕 《中国园林》2012,28(3):81-83
以日本古典园林代表为例,研究枯山水和茶庭“露地”的建造美学与中国美学的联系.枯山水讲究“空相”,而茶庭却以“和、寂、清、静”为目的,看似不同但实质上都以“禅”为中心.建造手法继承中国园林美学的“借景”,但与中国园林不同的是枯山水“借景”常为不气魄的背景树,引发一种禅宗的冥想.而茶庭是利用松、竹代表的文化内涵和飞石、延段的创造,增加幽深庄严的仪式感.而通过对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相似处研究,认为我国的景观设计需要尊重传统,继承历史.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传统造园,学术界既有 “有法无式”的论断,也有“有法有式”、“一 法多式”等说法,两种看似矛盾的论断同时存 在,常常令人疑惑不解。文章梳理了两种说法 的理论源头和依据,并对二者关系进行了比较 全面的分析、思考和辨正。  相似文献   

7.
孟丹 《南方建筑》1996,(1):39-42
凡论中国古典园林发展者,多有言及诗文与园林之相关处,但不如“画与园”那般系统详实。本文试以学习造园史所得,浅析中国诗词艺术与中国造园艺术二者间的发展联系。  相似文献   

8.
刘庭风 《中国园林》2002,18(1):61-64
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国和日本的古典园林进行了造园环境、园林历史、园林类型、造园思想、造园手法和园林游览等6个方面的比较,从而得出,中日古典园林在6个方面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正日本园林深受中国唐宋山水园的影响,借鉴中国造园理论和技巧,吸收了禅宗思想和宋儒理学。造园上虽然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园林相近的自然式风格,但日本的造园师根据日本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创造了独特"写意"风格,自成体系的"枯山水"园林。日本园林艺术的特点日本园林深受中国唐宋山水园的影响,借鉴中国造园理论和技巧,吸收了禅宗思想和宋儒理学。造园上虽然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园林相近的自然式风格,但日本的造园师根据日本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创造了独特"写意"风格,自成体系的"枯山水"园林。  相似文献   

10.
在对日本造园教育与学会组织发展过程进行回顾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概括了日本造园教育的“六化”与“三性”“六化”包括造园教育的国际化、社会化、特色化、造园名称的多样化、造园科学研究的定量化以及造园领域的细分化:“三性”包括造园教育的系统性(体系化)、发展性、教学环节中的实践性。其次,介绍了日本造园学会的目的与事业、会员发展、理事会组成以及活动状况等。指出了我国园林教育现状与学会组织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解决方法与发展方向等提出了个人管见。  相似文献   

11.
朱建宁 《风景园林》2014,(3):107-111
几何学作为经典的思维论证方法,对西方的哲学、科学和文化艺术都具深远影响。由几何学演绎出的“公理化方法”更加强调元素结构和逻辑推理,从而形成西方人注重理性的设计思维和园林风格。研究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例,从建筑与园林的布局、园林要素的形体处理、几何学透视及空间的透视校正等方面,论述了几何学对规则式园林造园法则的具体影响,提出了西方规则式园林中蕴含的理性思想和科学方法对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常规划师、建筑师在进行建筑环境规划设计时,重视的往往只是建筑环境的空间规划与设计,而忽视时间性设计。真正高明的建筑环境规划设计,除了要重视建筑空间的设计以外,还要注意时间性设计。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建筑环境永恒的魅力,体现对人的深切关怀以及符合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中国古典园林的规划设计,十分注意对时间性因素的考虑,达到空间性设计与时间性设计的完美结合。本文介绍了古人关于古典园林时间性设计的若干论述,通过若干例子,归纳总结出古典园林时间性设计的一些成功经验,指出古典园林的时间性设计,应从宏观、中观及微观等不同时间尺度着眼,并注意从动植物的配置,天文、气象的变化,游览路线的安排和建筑布局等几个方面入手。总结中国古典园林时间性设计的成功经验,对于今后我们在建筑环境规划设计中,注意时间性设计的维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孙林 《建筑与文化》2016,(11):192-193
中国园林不仅以其卓越而精湛的造园技艺蜚声中外,同时其命名方式也有其独到的一面,既有表达所有者的人生志向者,也有贴切呈现园林景观视觉效果者。文章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命名方式进行归纳并以扬州当代私家园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踏勘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厘清了中国古典与当代园林命名与分类的规律与特点,挖掘了其深层的审美涵义。  相似文献   

14.
梅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花木,具有独特的美学鉴赏价值,同时寓意深远,在园林景观营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首先从梅的色、形、味等景观要素以及人文内涵等方面入手阐述梅的景观特征,并通过分析梅在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的景观表现特征,总结从古至今在我国园林中梅的景观营造立意、布局和配置等景观理法,最后凝练梅在中国园林中景观的香境、色境、生境和意境四大营造手法策略。  相似文献   

15.
苏州古典园林是传统文化景观中的重要类型,是中国江南地区地域性文化的体现与载体。苏州古典园林空间造景手法丰富、诗画意境突出,形成了特殊的园林景观空间设计语汇、空间关系和空间组合序列等图式语言体系,对苏州古典园林设计文化传承和发展以及新中式景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对苏州古典园林图式语言框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苏州拙政园典型景观空间的挖掘,并重点选取拙政园东南庭院空间为重点,从景观空间要素的嵌套结构和特征出发,解读苏州古典园林的设计语汇、句法和语法特征,初步探讨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图式语言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艺术的线性特征,成就了中国艺术鲜明的民族特色。作为民族艺术的一部分,中国古典园林在以自然、含蓄、意境为最高审美追求的同时,也具有中国艺术的共性——鲜明的线性特征。本文拟从中国古典园林的总体布局、建筑空间和游览路线等方面对其线性艺术特征进行深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7.
谷光灿 《室内设计》2013,28(6):94-98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是学者乐于研究的问题,但学界至今各抒己见,各表其态。有学者说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特点,也有说是最高评价标准。意境据此地位,而本质却仍然模糊飘渺,论述不清,学界持续争执,没有定论。笔者以此为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的缺憾。本文对既往研究进行考察、对古典文献进行辨析,并对中国古典园林用意境进行评价的历史和其本质展开讨论和探索。尝试打破意境的神秘和暧昧,提出具有现代研究可行性的意境概念。  相似文献   

18.
“同乐”作为重要的哲学概念,对历代园林活动的组织方式转变、公共园林的兴建繁荣、私家园林的开放发展、民风民俗的传承延续以及政治主张的推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研究以圆明园同乐园为切入点,探析“与民同乐”在明清两代园林中的表现。依据历代具体实例与园林活动,挖掘“同乐”的意象根源与流变及相关活动方式。同乐意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雅士、皇室贵族、普通民众等多阶层人群在园林环境中的身份融合。三条不同阶层的园林“同乐”线索并行发展、互有借鉴。景观空间的营造、曲水流觞的符号运用、语言文本的表述等方式使得“与民同乐”意象能够在古典园林创作中得以表达与延续。同乐意象的研究为现今的城市文化景观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封云 《华中建筑》1998,16(3):127-129
建筑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园林中的建筑是体现园林文化基调美学同格的重要因素,文章略述亭台楼阁等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方池欣赏:以明代江南园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凯 《建筑师》2010,(3):44-51
本文从现存古典园林中的方池现象引发出问题,通过对明代江南园林文献中方池记述及图像的考察,指出方池理水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重要特点;并通过方池欣赏的历史资源的探索,揭示出方池理水背后"适意"和"求理"的欣赏方式;其后对明末造园技法与欣赏方式转变的分析,则解释了方池欣赏走向衰退的原因;最后进一步指出常见的将"曲"为特点的现有江南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简化认识的误区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