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研究聚焦珠三角地区,划分1km×1 km空间网格为研究单元,探析具有空间精确性和时间动态性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布的演变格局,并根据高新技术企业分布的演变特征将研究单元划分为持续高集聚型、快速集聚型、爆发集聚型、爆发回落型、缓慢集聚型和持续低集聚型6类,分析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分布演变单元的空间和行业特征,进一步探讨高新技术企业时空演变的内生逻辑。得出以下结论:区域格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分布呈现点—轴式演化特征,从点式集聚到扩散成轴带式分布;具体空间方面,以核心城市的高校集聚区、城市中心区和先发高新区为早期集聚地,后期增加通过早期集聚地扩散或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形成的集聚地;行业演变方面,高新技术企业持续高集聚或快速增强集聚的空间,通常行业集中度高,服务业专门化程度高;后期爆发集聚的空间,通常行业集中度一般,新兴制造业专门化程度高,依据高新技术企业分布演变单元特征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为珠三角地区推动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以创新技术研发为主的产业集聚空间,而高新区核心区是高新区的功能集聚中心,同时也是形象展示中心。由于发展前期高新区核心区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导致其产业与生活空间无法满足目前产业升级发展的空间需要。文章立足于我国目前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对高新区核心区的现状问题进行剖析,总结出当前我国产业升级对核心区规划的新要求,提出了核心区规划的四大关键性策略,并以镇江高新区核心区为实例进行验证分析,针对性地提出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5)
强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区的资产经营管理、盘活经营资产,不仅对国家高新区的转型升级、稳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资产经营管理现状,提出针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不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资产经营管理措施,平衡高新区不同经营阶段的现金流量,从而为高新区自身及区内集聚企业提供稳健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新的政策机遇和发展背景下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力要素,研究了基于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高新区功能定位,提出高新区要以建立区域持续创新体系为核心,以建设创新型科技新城为目标,将南京高新区打造成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高科技文化社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24)
<正>泉州高新技术产业高新区(江南园)于2001年11月开园建设,2003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确认为省级开发区,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壮大,2010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鲤城高新区是鲤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主要平台。然而,在国家级的金字招牌下,高新区的发展出现瓶颈,面临土地资源紧缺、发展空间急需拓展、筹融资困难、创新载体建设不足、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浪潮的侵袭以及文化战略的实施使南京市面临新的发展方向.文章从新信息技术应用对象、使用主体、产业发展三个方面说明南京市新信息技术应用现状,从城市文化传播、新信息技术产业与城市文化产业的融合、新信息技术对文化空间的重构三个层次来分析新信息技术对南京城市文化空间的影响,从而使南京城市特色文化得到推广,文化产业衍生出新的产业,文化设施产生扩散,文化产业形成集聚.最后给出了南京市文化空间的发展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陈文  赵力 《云南建筑》2012,(1):126-131
通过对我国国家高新区建区至今发展历程的分析,认为我国国家高新区的现实功能与其预设功能出现了较大的偏离现象。以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城部分)基础研究为例,探讨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面对现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高新区的“二次创业”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城市空间重组来实现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上海中心城区前4批69家市属创意产业园区,从改造发展和创意集聚两个方面的多项指标展开绩效评价表明,创意产业园区总体发挥了积极促进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作用,创意产业的行业分布呈现出明显地与传统优势产业和现实国家及地区产业紧密相关的特征,空间分布上则呈现出偏离城市公共中心的内城多点集聚的高绩效园区分布特征、苏州河沿线较低绩效的多点分布、黄浦江沿线点状分布等特征。提出应当从国家和地区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阶段趋势角度挖掘创意主导部门,以及确保空间政策的灵活性和弹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6)
城市在地理位置、空间布局等作用下形成集群,并发挥其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促进产业在城市群内的集聚,而城市群和产业集聚的耦合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为例,在城市群与产业集聚耦合机理作用下,分析三大城市群产业集聚度和城市集聚度发展历程,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各自处于发展的不同阶段,进一步印证了产业集聚与城市群耦合发展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燚 《城乡规划》2017,(3):98-105
本文基于浦东新区第二次、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法,研究轨道交通对周边一定辐射范围内就业空间结构的影响,通过分析两个时间截面间轨道交通沿线产业集聚变动的情况,同时结合轨道交通客流量数据,从产业人口布局的角度评估了轨道交通规划对产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径1000m范围是轨道交通发挥空间集聚效应的重要分界线,轨道交通会促使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在其沿线集聚,而制造业和建筑业则会被置换至较远的区域。轨道交通的规划布局符合城市发展的需求,有助于促进城市人口和产业的转移。  相似文献   

11.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其新建区已初具规模,形成投资环境良好的科技园区。本文着重介绍了新建区的规划特点、规划布局和规划工作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信息技术、激光和空间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生态环境科学技术、智能化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情况和展望;并就我国建筑业之现状提出了发展对策,以实现高新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应用的跨越式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从分析我国军事高科技发展现状入手,以东风航天城规划为例,阐述建设高科技军事营区的必要性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从高技术犯罪、高技术战争、高技术事故等方面论述了高技术对社会的负面阻滞功能,指出所谓高技术的负功能并非高技术本身具有,而是人们对高技术的失控发展和滥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在火炬计划的影响推动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项目密集涌现。随着 PPP 模式的广泛推广,高新区建设项目呈现出规模体量大、需求复杂性高、投资主体多元、政府主导性强等特征,对建设项目组织的知识传播提出了巨大挑战。通过引入元网络的分析视角,以济南高新区建设项目为例,探究项目组织演化过程中知识传播网络的密度、中心度、关键节点等问题。研究结论为研究组织知识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高新区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组织的知识传播特征,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提供了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以长三角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为例,构建了开发区与城市空间效益比较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效益系数"的概念,并建立一种动态的检测体系,作为评判开发区相对于城市发展水平的标杆.通过对开发区与城市的空间效益比较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还有近半数的国家级开发区空间效益水平低于城市,违背其设立的初衷,最后从城市和开发区两个层面探讨了影响开发区相对于城市效益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一年来,自贸区在产业和政策上的溢出效应逐渐显现,一些服务贸易企业在区内注册后,在区外运营,临近的浙江、江苏等地采取积极举措,着力进行产业对接。浦东新区作为自贸试验区的区域隶属地,是自贸试验区的第一辐射区,如何打造产业外溢承接载体,对接自贸试验区,促进自贸区内外联动,成为浦东新区下一步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分析自贸试验区产业外溢现状和外溢机理的基础上,借鉴阿联酋迪拜、韩国仁川等自贸区产业外溢经验,根据浦东新区生产力格局,探讨浦东新区各片区对接自贸试验区的对策和重点。  相似文献   

18.
城市总体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管制空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青  顾朝林  袁晓辉 《城市规划》2011,35(10):44-50
从空间界限、功能定位、指标控制等角度揭示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与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管制分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功能空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对两者进行解构与重组,尝试探索城市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管制空间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9.
The reintroduction of enterprise zone policy in the UK and less explicit forms of zones found in area-based fiscal incentives used in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India offers much to the policy discourse on economic growth. The use of enterprise zones previously to generate economic activity in depressed areas and among disadvantaged has a mixed success. However, the use of current enterprise zone policy in the UK as a tool for promoting high-growth sectors with potential – digital industries, niche engineering, biotechnology and green sectors – represents a departure from the enterprise zone model as an urban welfare tool. It draws greater parallels with the use of fiscal incentives used in North America, on which this article reflects.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s of the digital media, arts and green sectors in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this article notes the vulnerabilities created in an economy based on fiscal incentives that lure transient inward investors, as opposed to sticky growth and added value, and local employment and wealth produced by indigenous investment. Indeed, it is argued that a fiscal-led economic policy lies in contradistinction to the workings of genuine knowledge-intensive sectors, which operate on the basis of spatial proximity and agglomerations, rather than the principles of lowest cost. Together these might offer some salutary warnings about what is possible from the reintroduction of enterprise zone policy in the UK.  相似文献   

20.
张艳  赵民 《城市规划》2007,31(7):18-24
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研究对象,从要素型经济增长向创新型经济增长转型的角度,分析了开发区政策的效用。提出,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趋同,以及空间泛化的现实状况下,在政策上宜淡化空间类型及经济类型的指向;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强化各园区的专业化属性,在政策资源的使用上要“聚焦”于研发、创新及创业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