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成琪 《山西建筑》2002,28(3):23-24
在太铁职教中心主楼的复合地基施工中,为有效提高地基承载力,通过对影响复合地基承载力的主要因素的分析,说明只有增加φ值,即提高m、n、α,才能提高fsp,在施工中应充分注意控制桩位、垂直度、桩长、桩径以及成桩的质量,才能最有效地提高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以发挥其振动小、噪声低和可调性强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3.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多桩型复合地基在工程中的应用。多桩型复合地基能发挥多种加固体的不同特性,减小应力集中和地基沉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桩体复合地基在近些年的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各种桩体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却差别较大,文中从不同侧面对各种桩体复合地基进行阐述,为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刚性桩复合地基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刚性桩复合地基及其工程特性,提供了将其用于超百米高层建筑的工程实例和设计计算方法,成功地用变厚度褥垫层消除了不均匀沉降。提出了采用复合地基尚需考虑的若干问题。刚性桩复合地基与传统桩基相比,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CFG桩复合地基概念及承载机理,说明了其设计、施工要点,并就其中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三元复合地基在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志浩  杨文志 《山西建筑》2002,28(11):13-15
介绍了三元复合地基在工程中的应用,说明采用三元复合地基,既可减少浅层的应力集中,又可减少深层的沉降位移,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前提下,达到方案合理,经济适用,缩短工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CFG桩复合地基在高层建筑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益民 《建筑技术》2002,33(2):136-137
CFG(水泥粉煤灰桩)复合地基具有承载力提高幅度大、可调性强、施工简便、造价偏低等特点,但由于对其工程特性理解存在差异或受某些习惯作法的约束,在设计或施工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CFG桩复合地基技术特点,并通过工程实例,说明CFG桩复合地基所具有的独特技术经济优势,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葛广洲 《建筑知识》2014,(2):409-410
随着我国高层建筑业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房地产和工程建设事业如日中天,不断发展,这也必将造成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技术的进步和对建筑工程地基要求的提高。本文主要论述CFG桩复合地基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问题,介绍cFG桩复合地基加固原理和在工程中该如何具体的运用。相对于传统的灌注式地基而言,CFG桩复合地基具有不少优点。希望通过笔者的研究,能够使CFG桩复合地基对以后的房地产和工程的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党昱敬 《建筑技术》2012,43(3):243-247
在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中,刚性桩布桩间距等于3~5倍桩径。桩长和桩径根据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设计目标值确定。就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水平比较而言,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水平尤为重要,且按变形控制设计比按承载力控制设计更合理。通过对现有刚性桩复合地基理论和考虑承台效应的复合桩基理论进行分析探讨,利用刚性桩现场单桩荷载试验和多桩复合地基大型荷载试验成果,对现有计算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的方法进行改进,得出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12.
刚性桩复合地基理论及其在广东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刚性桩复合地基现行设计方法的不足,根据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的荷载分担情况,通过桩身刚度、桩间土的刚度及桩顶砂垫层厚度等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一种既考虑力的平衡、又考虑变形协调的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新方法。该方法在广东地区几个项目的应用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计算方法是合理可行的。采用刚性复合地基的沉降量与通常桩基础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对高层建筑基础的合理选型、钻扩桩丛础的应用及桩与承台板共同工作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谭海滨  谢清荣 《钢结构》2005,20(5):22-25
近年来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我国高层建筑领域开始较多应用。对这种结构体系的应用概况、特点作了简要介绍,并以云南省机化公司高层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住宅工程为例重点介绍了这种结构体系在高层住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结合工程项目介绍了在河北省保定地区应用十分广泛的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和CFG桩复合地基,分析总结出:对于同一工程项目,天然地基、桩基础、水泥土桩和CFG桩复合地基均能满足要求。工程人员根据安全度、经济性、可操作性、工期等多种因素,选择最优化的地基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6.
在淮安市某大高层住宅工程中采用预应力管桩置换部分土体,形成由增强体和周围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的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该方法既能充分发挥桩和桩间土的承载性能,又能很好地协调地基的变形。介绍了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过程,采用该地基技术的实际工程应用情况,地基强度及变形均满足要求,并将其与传统的预应力管桩基础设计相比较,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案设计,可缩短工期、降低成本。该设计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7.
陈钧颐  张新龙 《建筑技术》1997,28(8):540-542
结合施工现场的特定条件,采取由浅基到深基的施工步骤,对不同体量的承台制定不同的浇筑方案和技术措施,有效地降低了泵送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最同温升,消除了冷缝现象,在承台中间设置棋盘式高低水平施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钢-混凝土组合梁在设备基础中的应用及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清华 《工业建筑》2004,34(5):62-64,23
钢 -混凝土组合梁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应用 ,但在设备基础中的应用 ,尚未见到国内外类似的报道。为了解基础中应用钢 -混凝土组合梁结构的情况 ,根据应用实例 ,阐述了钢 -混凝土组合梁在设备基础中应用的特点 ,介绍了应用中的一般设计方法、特殊部位的设计要点和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沉降控制的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ome problems of rigid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design according to current codes have been analyzed. After investigating the function of cushion in rigid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and the influence rules of cushion thickness and stiffness of soil on pile-soil stress ratio,the tangent modulus method proposed by YANG Guanghua is used to study the design method according to settlement control. The design method is presented as follows. Firstly,supposing that pile and soil are independent systems,the nonlinear p-s curves(where p is stress,s is settlement) of pile and soil are calculated,respectively. Then,according to the deformation compatibility principle,the settlement curve of composite foundation is obtained by the above p-s curves. Finally,by controlling settlement and adjusting cushion thickness,loads on piles and soil are optimized,which makes the design of rigid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reach the best state. A practical project design is optimized by this method. The calculation value is very close to the measured settlement,which proves the rationality of this design method. This method better considers pile-soil interaction;and its parameter determination is relatively simple and reliable,so as to give a new idea in rigid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desig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