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侗族聚落富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因而极具研究的价值。通过对侗族聚落及其选址、形态的介绍,进一步剖析了文化与聚落间的关联,为了解侗族聚落的文化艺术价值提供一些线索,并以期有益于现代人居环境的创造。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理解侗族聚落空间的精髓,将侗族的营造智慧地运用到实际设计中,本文从侗族的社会组织结构——“款”入手,结合聚落的排他性、防御性、向心性、拜物性、社会结构性,剖析了款与聚落空间的相互关系。结论表明,在款的影响下,聚落空间的道路结构、公共空间、空间轴线、街巷界面、建筑组团都产生了明显的层级,这是侗族社会结构层级性在聚落空间上最直观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桂北侗族传统聚落公共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斯真  郑志 《华中建筑》2008,26(8):229-234
该文着重分析桂北侗族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形式特点和群体组合方式特点,发掘侗族传统聚落中会共空间营造的精华,  相似文献   

4.
张颀  赖筱书  黄琼  张安晓 《室内设计》2023,38(1):141-146
侗族传统聚落在有限的资源与技术条 件下,运用独特的生态自然观,获得宜人居址。 本文以山地隘口、河谷平坝两种不同类型侗族 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与数值模拟等 方法,归纳其适应地域气候的规律及经验。研 究表明,山地隘口聚落与河谷平坝聚落选址及 空间布局的气候适应性各有特点。山地隘口聚 落以山地地形为气候适应前提,通过地势高差 调节微气候环境;河谷平坝聚落以“背山面水” 选址作为获得良好聚落方位的前提,通过合理 布局建筑朝向及街巷空间适应当地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5.
以通道侗族自治县为例,结合鼓楼类型解析了鼓楼场所空间与侗族传统聚落的空间关系,并采用现场测绘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对鼓楼场所与侗族聚落空间的模式进行了归类,为类似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山水村落——芋头侗寨的村落景观空间及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俊芳  熊兴耀 《华中建筑》2010,28(4):107-110
侗族以古老悠久、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民族文化,创造出独特的侗族传统聚落空间,富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具有珍贵的学术研究价值。该文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芋头侗寨为例,从它的空间构成入手,分析其独特的村落空间特色、空间构成层次,阐述侗族传统聚落的审美价值、生态意义和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侗族聚落世代相传,自成体系,从建筑周边环境到公共卫生安全皆呈系统性特征.探讨侗寨人居环境特色和聚落景观营造方式,研究"稻鱼鸭"系统在废弃物自然消纳中的作用及侗族大歌在精神上的慰藉功能,从生态视角研究侗族在防控疾病、公共卫生等方面的朴素意识,论述侗寨抗瘟防疫的景观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8.
蒋帅  杨玲 《新建筑》2023,(5):90-95
贵州侗族传统聚落建筑风貌特征显著,识别归纳建筑类型和风貌特征、剖析其形成机制、总结基本规律对于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文献资料分析与实地调研基础上,引入景观基因理论对四寨侗寨的建筑基因进行识别与提取,并构建了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形态、结构、材料与色彩、装饰等基因图谱,从中发现其建筑基因的形成机制、形象特征与文化内涵,希冀为侗族传统聚落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类型积淀和模式参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6):76-77
通过对《防火》侗戏的歌词、演出场合以及目标受众等三个维度的研究,发现侗戏《防火》不仅在提升侗族民众防火意识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还以《防火》为载体,将五行观念、扫寨、打更、习惯法、寨籍等侗族民众的日常防火的体系融入其中,使侗族聚落老百姓的"防火"意识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从而使侗族民间聚落最大限度的避免了火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前,就侗族、侗族建筑与聚落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研究人员以民族学者以及建筑规划专业人士为主,民族学者主要以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美学视角研究侗族建筑与聚落,建筑规划人士研究视角较为多样,建筑规划人士注重匠作、构造与结构技术的分析,也不乏有地理、文化以及人类学层面的探讨。为了保证研究完整性与系统性,从不同学科视角对文献与调查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的研究现象层出不穷。本文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梳理以及概括了侗族传统建筑与聚落的研究现状,并针对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有望成为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独放异彩的明珠——浅析鼓楼的建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鼓楼是侗族特有的建筑。一个村寨建设之始,必先建鼓楼,所以鼓楼的建造对侗族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鼓楼的建造过程进行了研究,对侗族鼓楼建筑艺术的保护和鉴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干栏式木构民居一直是广西、湖南、贵州等地侗族人民的主要居住形式,是侗族建筑的代表。在新的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下,传统民居的建设面临着各种因素的制约和挑战。本文结合通道皇都侗寨的建设情况,针对侗族村寨中因无序建设导致村落整体风貌散失的问题,要求建筑更新需综合考虑建筑的结构形式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以达到既不失传统特色,又融合现代文明的目的。建立新建筑的建设引导模式和老建筑的改造模式,对于以木结构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族聚落环境的整体风貌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造型独特、结构科学、工艺技术精湛、功能多样,是侗族建筑文化的瑰宝。发掘和吸收侗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对于创造既有民族形式,又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建筑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沈彬彬 《建筑与环境》2009,3(1):127-129
本文对长江下游启东民居进行探析,分析其对于夏热冬冷气候的适应性。进而在此基础上指出其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方式。  相似文献   

15.
侗族斗栱无论是用于鼓楼宝顶,还是风雨桥,都给人以繁复精致的感觉,从外观上与如意斗栱非常相似,但是侗族斗栱是不是属于如意斗栱,是从如意斗栱演化而来,还是由本土创造形成,至今尚无论述。该文首次对这两种相似的檐下形象进行分析和对比,通过建筑实例的佐证,寻找其中演化的轨迹,证明侗族的这种独特斗栱——"蜂窝",最初是借鉴如意斗栱的形象,之后一点点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6.
肖楠  陈晓明 《华中建筑》2012,30(4):126-128
坪坦乡,拥有山水错落的丰富自然景观,身倚百年历史的风雨桥。它生来便有独特的文化背景。文章介绍了在湖南坪坦乡侗族村落的“新通道”景现实践,记录了创作人员在三个村寨的景观设计过程,设计师以人文环境与生态要素为切八点,通过寻找当地侗族文化的原型语言,力求使设计结果兼具趣味性、地域性跟艺术l陛,并与现代景观的个性有机契合。本次设计,就民族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设计思想与社会文化语境中寻求适合自我生存与理性发展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侗族地区特定的地理环境出发,就侗族风雨桥的结构构造特点,选址,景观的营造,样式的选择等方面分析侗族风雨桥的环境特色。  相似文献   

18.
蒋凌霞  刘洪波 《城市建筑》2014,(33):303-303
侗族风雨桥是侗族建筑的代表之一。风雨桥在参与侗族人民的生活后,唤起了侗族人民其他方面的需求,逐渐给社会生活赋予了更多的新内容,风雨桥也因此具有了远远超过其初始意义的多种复合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秦军  贺忠超  李新家 《规划师》2008,24(7):67-70
贵州黎平港澳新区城市设计通过对山水、民族文化与城市建设关系的研究,提出“借山、引水、筑城”的总体构思,形成“核两轴两带”的规划结构,运用侗族建筑文化与符号,打造中心区建筑群、宾馆服务区建筑群、商业区建筑群和商业风情街建筑群,构筑体现山水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