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倬锐 《山西建筑》2014,40(30):44-45
从隈研吾的时代背景、设计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他对材料语言的理解等方面入手,对隈研吾"消解建筑"观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隈研吾的几个不同阶段的代表作的解读,探讨了隈研吾的"消解建筑"思想及其方法。  相似文献   

2.
《世界建筑》2014,(9):96-103
<正>1有关展览"感知空间"是由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主办的一个展览,由主办方从世界各地挑选适合这次主题的不同国籍的建筑师参加。参展建筑师有7位:李晓东,格拉夫顿建筑师事务所,叠贝多·弗朗西斯·凯雷,隈研吾,佩佐·冯·艾利赫夏森,阿尔瓦罗·西扎,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这次的展览"感知空间:建筑之重新想象"所设定的任务与意图如同画廊馆长凯特·古德温所  相似文献   

3.
周媛 《中华民居》2013,(12):94-97
隈研吾分享的,是自己的当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隙间”是最常见的一个词语。外行如我,虽不敢妄自解析隈研吾的符号,但从“热闹”中,也能感知到其中的力量。不妨,放下这篇拙文,抬头看下四周的建筑。若你正处在写字楼聚集区,想必那紧促感会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4.
熊倬锐 《中外建筑》2014,(11):64-65
隈研吾作为日本战后第四代建筑师,他的设计在当代建筑中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影响力。本文试图从隈研吾的时代背景、设计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他对材料语言的理解着手去展开对隈研吾"消解建筑"的研究,通过对隈研吾的几个不同阶段的代表作的解读中去探寻隈研吾的"消解建筑"思想及其方法。  相似文献   

5.
赖特的建筑深受亚洲哲学与日本文化的熏陶,身为日本建筑师的隈研吾对赖特的建筑思想自然十分熟悉和赞同。赖特宣扬有机建筑观念对隈研吾有着很深的触动;他的织理性建构方法也在隈研吾的作品中有清晰的体现。本文针对隈研吾建筑作品中继承赖特的建筑思想和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说明赖特对隈研吾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跨学科地参照语言学系统分析隈研吾建筑形式生成方法,引入"转译"的理论和方法,梳理隈研吾所处语境,从解码与编码两个阶段,原型提取、形态模拟、逻辑同构、意境重构4个方面阐释隈研吾建筑形式转译方法,结合一系列案例解析,指出转译是丰富建筑形式语言的重要途经。  相似文献   

7.
作为日本当代建筑界的领军人物,隈研吾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善于利用环境特征来创作,通过材料表达情感.建筑并非只是一个个静态的呈现,而是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换.文章结合他的塑料住宅,从环境场地、功能空间、建筑技术、建筑造型等几个方面,解析隈研吾住宅作品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杨熹微 《时代建筑》2013,(1):106-111
隈研吾在中国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始终如一坚持注重空间体验、弱化空间界限、尊重对材料本身的尝试.文章试图通过挖掘新津·知博物馆设计过程中的侧面,找寻隈研吾建筑思考逻辑的起始和过程.  相似文献   

9.
吕诣遐 《居业》2021,(7):29-30
隈研吾(Kengo Kuma)是日本当代建筑界的代表人物,其住宅建筑的思想不局限于建筑本身,更多地关注了建筑与人类、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许多建筑作品在当代建筑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是现代建筑界中的住宅设计大师.在人们对住宅环境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研究隈研吾的建筑形式对于我国的住宅建筑设计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更好地实现与我国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住宅建筑形式.本文对隈研吾住宅大师的设计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深入阐述了隈研吾的设计思想,旨在进一步结合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提高我国的住宅建设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世界著名的建筑师,隈研吾的设计实践体现了其对于环境与建筑相互融合的新思考.他运用富有创意的设计理念,采用创造建筑"间隙"、将建筑素材粒子化等设计手法,达到了将建筑消隐于环境的设计目的,形成了灵透、质朴的建筑风格.探讨了隈研吾的设计理念与工作方法,并以他近期的作品为例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1.
哲学思考的是所有事物最基本的原理,是解决问题的学问。围绕着“让建筑消失,让建筑融化在自然中。”这句话,隈研吾先生必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哲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为他解决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法方向。而这个理论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是随着隈研吾先生的设计生涯的不断前进而不断的发生改变,不断丰富并完善自身给予隈研吾先生和他的同事们约束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王树宇 《山西建筑》2014,(24):36-37
通过对隈研吾所著《十宅论》的分析解读与对隈研吾建筑手法的理解,探讨了隈研吾设计思想中对场所决定事物的象征作用的论述和这个理论的现实意义,得出事物的象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处场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师,当今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建筑融合古典与现代风格为一体。在隈研吾看来,负建筑应成为21世纪的潮流。在21世纪,应该进入‘负建筑时代’,建筑应该在环境中消失。"他的作品已非一种静态的呈现,而是让更多地让人感受建筑与人类、与自然的对话。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空间建构和界面构筑双重角度出发,探讨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建筑实体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内在方法逻辑通过解读弗兰克·L·赖特和隈研吾两位在这一领域取得卓著成绩的建筑师的实践方法,9-2/纳出建筑在空间和界面两个层面与自然成功有机融合的关键点,并总结分析在这些关键节点设计中的实体建构要领,以契合“道法自然”这一设计主旨思想、  相似文献   

15.
正2015.3.24-25上海在2015年3月24-25日举办的、以"设计的力量"为主题的上海国际建筑师大会2015(SAF)的"城市设计"论坛上,日本殿堂级建筑设计大师、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创始人隈研吾先生将以《建筑·自然》为演讲主题,从"自然的建筑——与所在场所建立了幸福联系的建筑"、"自然的建筑的‘不自然’"、"如何理解人、自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探索出栖居于自然的建筑的诗意"三个方面来阐释城市与建筑、自  相似文献   

16.
木构晶体     
在这个建筑中隈研吾尝试将"小小的建筑"和"大建筑"连接起来。6000根桧木棍是如何搭建成GC口腔科学博物馆的呢?其实这个建筑设计理念来自日本传统的木玩"刺果(Cidori,在中国称为鲁班锁)",这个工艺在一个叫做Hida的山村小镇被传承,  相似文献   

17.
网上热点     
刘士兴 《时代建筑》2009,(5):171-171
热点回顾1.隈研吾:微粒建筑(发起,图片引用:雷柔儿)八月话题,转译了《纽约时报》上弗拉基米尔·贝罗戈洛夫斯基(VladimirBelogolovsky)对日本建筑师隈研吾的访谈文章“微粒建筑”——“以对材料的认识为基础,……(将建筑物)在视觉上分裂成产生迷人效果的微粒(particles)……希望创造一种像飘动的微粒一样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     
正知·美术馆zhi meishuguan成都知·美术馆开馆据悉,知·美术馆是目前隈研吾在中国设计的唯一的美术馆建筑。这座地处新津县老君山下的四层建筑,总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远看呈深灰色,并不显眼。走近后才发现玄机:外立面悬挂的是用特殊材料的绳线串联的深灰色瓦片,建筑周围是灵动的水面,一静一动,使整个建筑  相似文献   

19.
隈研吾(KengoKuma)日本设计师。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7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1985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都市设计学科客座研究员。1987年设立空间研究所。1990年设立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2001年任庆应义塾大学理工学教授。近年主要作品有:那须石头博物馆、River/Fil  相似文献   

20.
通过解读分析当代日本建筑师隈研吾的建筑作品,探讨了隈研吾作品的本土性特点,并结合具体设计案例,从环境的本土性、文化的本土性以及空间的本土性等方面,论述了隈研吾的建筑设计手法,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