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野草之美的城市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庞伟 《建筑学报》2006,(5):74-75
本文批评了城市化中城市绿化领域存在的目标偏误和手法偏误,分析了文化中的绿化植物观念,推崇主张立足生态国情的城市化方向——野草之美。  相似文献   

2.
从田园到高科技“园”的含意(之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俞孔坚 《中国园林》2000,16(5):46-51
继上期的文章,进一步讨论了作为自然符号的“园”和作为人文符号的“城”在经历了一段相互隔离的历程之后,走向相互溶解,融合,而在新技术、新经济和新的社会背景下,形成新的景观综合体。文章因此提醒人们,在景观演绎的历程中,以景观为对象的设计学科也应随之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田园到高科技园──“园”的含意(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孔坚 《中国园林》2000,16(4):37-41
从自然与工作、生活及娱乐的关系发展历程着手法与探讨了从田园到花园、公园,从工业园到田园城市、花园郊区以及从边缘城市到高科技园的景观演绎过程,认识一个“园”的深层含意,从而也是以“园”为重要对象的园林学科的广泛含意。  相似文献   

4.
In this paper, a conceptual framework is described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future landscapes as aesthetical objects. The paper is divided in four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the poor aesthetic reality of today’s landscapes is described and the consequences for aesthetic perception are explained. In the second part, a more sustainable use of landscape is discussed as developmental necessity for the next decades, and some aesthetic aspects of such a development are examined. In the third part, human aesthetic perception is described as a basic cognition process,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four major levels of knowledge or of sense (perception, expression, symptomatic information, and symbolic meaning). In the last part, all aspects of the first three parts are used to determine basic aesthetic categories of future landscapes. As the most relevant aesthetic categories are identified: the beautiful, the (new) sublime, the interesting, and the plain. Finally an attempt is made to derive from these categories the most important aesthetic prototypes of tomorrow’s landscape.  相似文献   

5.
周艳梅  陈望衡  齐君 《园林》2021,(2):42-46
中国风景园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然其历史教学却存在趣味性和应用性缺失、知识依靠于机械记忆等问题。为深化教学,提出将环境美学融入中国风景园林史课程,厘清环境美学思想与风景园林史的关系,以传统环境审美对象观照风景园林的历史形态,注重传统环境审美思想与当代风景园林的对话。引导学生将学习方式从被动记忆转化为主动领悟,培养学生汲取传统智慧应对当代问题的能力,促进中国风景园林的时代传承。  相似文献   

6.
郭逸文 《中国园林》2019,35(6):141-144
分析了明末中国造园专著《园冶》中掇山篇的分类,并探求了其如此行为之目的及动机,挖掘如此方法之思路。计成对于假山之分类采用了2套体系:一者以假山所在之环境分类,即“宜”;另一为所构成假山本体之各个器官部分,即“体”。如此分类,可体现作者独特思路:一方面展现了作者立足于实际营造,利用深厚的实际营造设计经验反哺理论;另一方面可使得掇山的重点更加全面的被点明,而不会有偏颇之虞。  相似文献   

7.
过去几十年,风景园林的学科属性受到中外学界不同程度的质疑。在此,试图把批评学引入风景园林以期回应学科境况。拟从4个层面讨论风景园林批评的学科价值:1)风景园林批评着眼于景观作品,因此,作品评论能强化相应的设计话语,促进风景园林知识的系统性搭建;2)上千年的风景园林批评史,亦组成了系统的风景园林知识;3)处于三位一体结构的“历史/理论/批评”能巩固风景园林知识的系统性;4)批评具有探索自主性理论的功能,从而服务于建构风景园林知识的独立性。旨在揭示,批评学能推动建构系统且独立的风景园林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8.
黄晓  刘珊珊 《风景园林》2018,25(11):17-22
从寄畅园的始建年代、历史沿革和重要议题3个方面,论述寄畅园作为个案研究的价值与意义。1)采用史源学、年代学和微观史学等方法,考证寄畅园始建于1527年。2)将寄畅园490年的历史分为9个时期,论述各时期的关键史实和风格特征。3)从家史与国史、造园与改园、南巡与写仿、茶曲与书画、保护与利用5个方面,分析寄畅园的重要议题。最后探讨了“寄畅园学”的开展方式。  相似文献   

9.
刘珊珊  黄晓 《中国园林》2024,40(8):24-29
药用植物造景在中国造园艺术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表达了在日常生活中追求身心平衡的价值观。通过梳理、阐释药用植物造景的脉络源流和思想内涵,为理解中国传统园林发展的内生动力及其在当代的传承创新提供借鉴。指出中国园林药用植物造景的思想源流与道、医、儒、佛等传统文化密切相关:1)药用植物是园林仙境主题造景的重要元素,作为仙药的象征体现道家的长生理想;2)园林中的药用植物景观为医家提供了研修医理的场所;3)儒家文士将在园中种药、赏药作为塑造隐士身份、展示博学多知和体现仁爱之心的手段;4)佛家以药用植物塑造伽蓝梵境,以药材比喻佛理,借以度化众生。  相似文献   

10.
理想景观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易 《工业建筑》2002,32(3):19-21
通过对不同的时代景观概念的阐释 ,说明景观是一个随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化和升华的概念 ,人类对理想景观的审美标准也不断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指出 ,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才能有意识地创造理想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