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徐德嘉 《园林》2011,(7):74-77
植物景境的空间审美古典园林的空间效果,历来都被认为是丰富多变的。就植物景境形成的空间而言,无论是层次、意境等各方面,均有突出的特点,故有必要对植物景境的空间审美加以讨论。文人造园物质力量有限,园地不能与皇家苑囿相比,但受宇宙观的支配,追求无限广大和将天地万物笼盖无遗的空  相似文献   

2.
徐德嘉 《园林》2011,(6):72-75
植物景境(这里泛指景观和意境)审美,古今有着明显的区别。古人重在审察植物的历史、前人的评价和文化的内涵;今人则注重树形(包括人工造型)、与环境协调与否、或者从植物的生态功能方面——如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保持水土(平原不太需要)等等。本文从前一视角,略一介绍传统的、名家的植物景境审美方式,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其包含着深刻的文化主题和人文意境。本文通过对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及其声境的研究,挖掘古代地方自然声景与人造声景的营造方式,并对声景的产生因素及其资源的稀缺性、瞬时性;声场的多重性和复合性;"声"与"景"的结合等方面特征进行分析,阐释了声景的天籁、地籁、人籁三个层次意境。该研究不仅可以让今人学习古人声景观营造经验以及声境的文化提升方法,同时对于今天地方声景观的保护和再创造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其包含着深刻的文化主题和人文意境。本文通过对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及其声境的研究,挖掘古代地方自然声景与人造声景的营造方式,并对声景的产生因素及其资源的稀缺性、瞬时性;声场的多重性和复合性;“声”与“景”的结合等方面特征进行分析,阐释了声景的天籁、地籁、人籁三个层次意境。该研究不仅可以让今人学习古人声景观营造经验以及声境的文化提升方法,同时对于今天地方声景观的保护和再创造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景境观念与营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园林的生命力正在当代设计实践中得到活跃呈现,而以往对中国园林的基本理论认识中的不足也在显现,这要求我们对园林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反思。该研究以"景境"作为传统园林欣赏与营造的核心关注,在中国园林史的情境中,进行景、境、意三个方面的讨论:对于"景",在观念上要超越表面化的视觉形式,在营造上建立起自由灵活的态度;对于"境",在观念上要超越现代主义空间的不当预设和视觉画意的局限,在营造上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建立起人的综合体验;对于"景"与"境"共有的"意",可从外在的文学品题和内在的文化审美两个方面关注,尤以抓住呈现生命精神的"势"这一关键作为营造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空间三境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物境、情境、意境”,不仅表达了诗画的创作境界,也传达了空间设计意识上层层递进的规律。当代设计师利用“物境”、“情境”、“意境”,可以营造出诗意的室内空间。首先设计师通过技术手段在空间中利用物质条件,有效地组织物镜;在满足人们功能需求的同时,也利用物境这个载体去营造一种让人触景生情的情境;进而让人产生联想,与人们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一种意境。  相似文献   

7.
李飞 《中国园林》2008,24(6):85-90
雪因“雪的比德”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冬季常用的借景对象。从“借雪入景”和“因境造景”2个方面论述以雪为主题的造景手法,借雪入景是因借山川、植物、建筑等雪后之景,因境造景是通过花、水、石头、声音等不同环境营造雪的意境,并对不同的设计手法进行了详细论证,指出这些造景手法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建筑师》2016,(6)
苏州沧浪亭是著名的中国古典园林。论文从"沧浪之水缘由来"、"沧浪之景因何生"、"沧浪之境哪般看"、"沧浪之意如何承"四个方面,分析了沧浪亭物质地看存在一千年、精神地看承载二千年历史文化的缘由,揭示了中国古典园林成为传统的内在精髓是如何通过园与人文精神、自然及社会时空的互动得以保存的内在机制和独特价值的,以沧浪亭为例,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穿梭于情、景、境、意的表达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城市规划》2020,(1):2-3
1.何谓“文境”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在物质空间建设的同时,亦尤为强调城市人文空间格局意境的凝炼和升华,致力于创造诗意的人居环境,重视对城市境界的追求,这就是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文境”传统。“文境”原指文章的意境、境界。王国维曾言:“词必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文境”一词应用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重在表达城市人文空间格局意境及其营造。从历史实践来看,一座城市的特色与气质取决于“文境”的高下,这可谓中国规划极精妙高深之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园林历史悠久,造园技艺精湛。但却未见古代有关著作流传,尤其是植物景境配置技艺,更是记述浅显。因为古代不把建筑、造园当作是一门艺术,更不把它看作是富有文化内涵、融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专门技艺。“四库全书总目》也把《营造法式》等建筑专著列入史部政书类。建筑师充其量被看作匠师或百工之家而已!造园之道特别是植物景境配置技艺,更难列入正史而流传了。所以明代郑元勋在《国冶’题词》中写道“古人百艺,皆传之于书,独无造园者何?日:园有异宜,无成法,不可得而传也”。郑元勋从另一侧面即造园的变化灵活、自由度高等方面叙述了古代缺乏造园专著的原因。不论是《四库全书》把建筑列入史部政书类,抑或像郑氏说的“园有异宜,无成法,不可得而传也”,过去缺乏专著是事实,造园技艺灵活,难以表述也是事实,  相似文献   

11.
<园冶>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造园名著.1981年陈植先生的<同冶注释>使<园冶>能够广泛流传,但由于其专业性,多少令人半懂不懂.笔者认为图释是读懂<园冶>的最佳方式,现选择7页已完成的<园冶图释>精粹掇山篇公示,敬请学界评议指教.  相似文献   

12.
吴肇钊  陈艳  吴迪 《风景园林》2011,(6):98-100
《园冶》为世界最早记述造园的不朽著作,具有学术理论、实际运用、国际交流的重大价值,但不少内容令人似懂非懂,对造园实践的指导作用难以发挥。用江南园林实景的手绘图画来图释造园是读懂《园冶》的最佳方法之一;而谈艺术创作的"园说""借景"二篇则用传统山水画释义,总计例图超千幅;结尾增加的"海外交流篇",附219幅传统园林设计的...  相似文献   

13.
考察计成及同时期相关观念中,造园理水的重要 性。辨析“理水”及《园冶》语境下“掇山”概念后,梳 理相关论述,明确《园冶》理水内容并不完全涵括于《掇 山》。在计成的实践构思中,山、水具有贯穿造园流程的环 境背景、设计前提及造园要素3层意义。反映在《园冶》文 本中,理山、理水的内容与造园流程和要素的论述结合分布 于全书,而《掇山》主要论述要素化的山、水,形成独特的 山、水论述框架。为《园冶》理论研究及园林创作实践的 山、水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白纪武 《山西建筑》2014,(7):215-216
结合工作实践,就路桥施工中测量放样的中桩放样、中桩穿线、拴桩等内容作了研究与总结,并对提高路桥施工测量放样准确性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以保证路桥施工质量,促进路桥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睿隆  边谦  孟兆祯 《中国园林》2021,37(1):133-138
“琼华仙玑”是第十届江苏省园博会仪征室外展园,以《园冶》“时宜得致古式何裁”作为设计的指导纲领,以“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强调的“借景”作为核心理法。以《园衍》“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序列”包含的明旨、问名、相地、布局和理微等环节展开设计,在“美丽中国”建设的情境下对古代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在当代展园的承衍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对《园冶》叙述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冶》的叙述方式曾招来一些学者的批评,文章从造园的性质着眼,在探讨这种叙述方式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其对于丰满地把握"园林",有效地传达造园的"智巧"是必要的和恰当的。  相似文献   

17.
简单介绍了荷兰乌特勒支的VSB公司花园,着重分析了景观设计中渗透着的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造园要素……由此,引发了对怎样对待传统这一古老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被《园冶》作者计成称为“园林之最要者的”“借景”则是最能体现中国人习惯、生活,即追求“诗意栖居”的华夏意匠。孟氏六边形借景理法是借鉴古今园林经验创制的借景理法新篇,它源于《园冶》又高于《园冶》。作者从理法由来、理法创新、设计思维、环境艺术4个角度论述孟氏借景理法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指出它将促进园林设计理论和实践水平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9.
张春彦  钱丰  王玫 《风景园林》2021,28(3):21-24
风景是否一直存在?风景"出现"的标准是什么?法国的地理学家、东方学家边留久(Augustin Bereque)尝试总结了风景出现的7条标准,基于这些标准便能针对某一族群或者某一种文化去相对确切地谈论风景。基于人类学的视角,从人类的存在不同于动物以及石头等物质的存在这一观点出发,讨论人类的存在是和辻哲郎(Watsuji Tetsur?)所谓的"风土性"(f?dosei)存在;围绕拉维莱特学派(La Villette School)阿兰·罗热(Alain Roger)、边留久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指出风景不是环境,实际是人类对环境的主观表达;借助边留久的7条标准,可以得出人类对风景的真正认知思考始于4世纪的中国。同时,围绕人类如何建构世界与表达环境(自然),对人类的风景认知整体展开讨论,反思风景园林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20.
金俊  李晓雪 《华中建筑》2009,27(7):157-158
该文通过对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与景观观念的分析,提出了对中国传统景观观念在当代的合理继承与批判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