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致平  刘进 《华中建筑》1993,11(4):66-70
作者以亲身经历介绍了中国第一个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并对该学社为保护中国传统建筑所作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前期是中国建筑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阶段,此时形成了一种融合西方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于一体的新的建筑理念,而曾经盛极一时的“中国营造学社”对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也曾有一些建筑理论方面的著作提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但至今尚未有人具体研究过“中国营造学社”与20世纪前期新兴的中国建筑思潮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文以“中国营造学社”为核心,从文献研究、学术活动、建筑师及职员等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证了这个学术团体对中国建筑史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建筑思想的重要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3.
1940-1970年代,中国第二代建筑师黄宝瑜师从刘敦桢,以复兴中国建筑为目标,基于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思想,融合中西,在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思潮及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影响下,于台湾地区首开中国建筑史学教育,进行了《中国建筑史》等史学书写及系列理论、实践探索,继承、创新发展了中国营造学社思想,呈现了1950-1970年代中国建筑史学家对复兴中国建筑路径的深度思考.本文基于民国以来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和建筑史学发展历史脉络,对黄宝瑜及其中国建筑史学书写和理论探索的相关历史进行深入剖析,将有助于完善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思想后续传播与发展的研究,探索1950-1970年代中国建筑史学理论发展的多元图景,补充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史学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4.
《城市环境设计》2009,(10):127-130
纵观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完全可以用八十、六十、三十这3个词来概括。 八十, 指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八十周年。中国国内对于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始于营造学社。  相似文献   

5.
本期发表了崔勇同志的文章 :《中国营造学社部分成员的学术研究活动及其发展》。该文详细叙述了刘致平、莫宗江、陈明达、罗哲文诸前辈在营造学社的部分学术研究活动 ,该文系迄今为止对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内容最丰富 ,篇幅也最多的论文。中国营造学社首开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先河 ,为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事业和民族建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学术基础和理论基础 ,在我国建筑事业发展史上占着特殊重要的地位 ,值得后人认真研究学习和效法。尤其在当今中外建筑文化强烈碰撞的时代 ,更应当学习和发扬中国营造精神。为此 ,本刊特地开辟了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专栏 ,希望今后有更多关于营造学社研究的文章与广大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6.
从破除传统治史方法、重视建筑档案遗存、现存营造学社遗稿提及中国营造学社保护文物的思想、言论等方面探讨中国营造学社在文物建筑保护方面的许多前瞻性的具有理论意义的思想,以及其为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古建园林技术》2003,(4):13-13
四川宜宾李庄是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是中国古建界、文物界的圣地。修复中国营造学社李庄旧址,展现中国营造学社先哲们当年的工作、生活环境,怀念前人的丰功伟业,继承、发扬学社前辈的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以推动我国文物保护、民族建筑事  相似文献   

8.
阚铎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曾是中国营造学社早期的主要成员之一,为中国营造学社以及中国建筑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所整理的古籍至今仍是建筑、园林行业研究的重要文献。然而,由于其后来投身伪满,走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对立面,成为了历史罪人,因此他的名字在各类文献中基本是一笔带过,无法还原其为中国传统建筑研究所做的工作。该文梳理各种文献资料,试图完整地论述其在营造学社期间所做的工作,及对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989年12月14日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六十周年纪念会在北京召开,各界代表出席并发言,大家共同回顾了中国营造学社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肯定了中国营造学社为开创我国传统建筑科技事业所做的卓著贡献,赞扬了营造学社及其成员们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保护、发掘、研究中国优秀建筑文化的艰苦努力和严谨治学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回顾中国营造学社先辈学者们所开拓的中国建筑史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学术之路,指出中国营造学社不仅在已经开创的文献发掘与遗迹考察相结合、关注法式制度层面的深入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在中国建筑史学的外延层面,如历史建筑保护、旧城保护、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现代建筑史,中国乡土建筑考察与研究等诸多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营造学社初期建筑历史文献研究钩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江峰  王其亨  陈健 《建筑创作》2006,4(12):153-158
中国营造学社在成立初期,以校勘《营造法式》为开端,进行了一系列的与营造相关的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为后续田野调查测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献考证与实物调查相结合更使得学社产生令世人瞩目的成果。解放以后,由于受政治的影响、观念的变化、学科划分的局限等因素,建筑历史研究越来越倾向于型制构造技术等法式研究上,缺失了对文献的研习,造成建筑历史研究缺乏更广阔的文化视野,研究后劲不足。梳理中国营造学社在文献学方面的成果,可以为当前的建筑历史研究指导方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张威  李晓丹 《新建筑》2003,(4):70-71
介绍了国家图书馆等单位珍藏的逾2万件样式雷图档的重要价值及中国营造学社内诸前辈为整理与研究样式雷图档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相似文献   

13.
以往针对中国营造学社的研究多集中在华北和中原地区,而对于学社在西南地区八年间所创造的学术价值没有给予足够关注。营造学社在西南的研究分别以昆明和李庄为两个主要据点,本文聚焦学社在云南期间的三年,通过对中国营造学社西迁昆明历程和在滇期间研究工作的梳理,再现全面抗战爆发后三年间营造学社变迁的学术史,归纳其入滇后的研究思路和对云南建筑的特征提炼,由此提出营造学社在滇期间创造的学术史价值以及关注营造学社在西南时期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千言 《新建筑》2009,(4):61-65
马旭初先生是明清建筑世家兴隆马家的第十四代传人。在马老的营造生涯中,他曾经受业于梁思成、林徽因等前辈学者;见证了营造学社的早期活动;参与过一系列京城古建的改造与保护。他本人丰富的经历,也是一段历史的写照。  相似文献   

15.
偶然发现一张1931年的《申报图画周刊》,报导了中国营造学会与北京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圆明园文献遗物展览”。展出仅两天,参观者数千人,可见中国人民对圆明园感情之深。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研究会、北京土木建筑学会、承德避暑山庄研究会、承德市文物园林局与《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编辑部五个单位主办的第三次古建园林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9月11日在历史文化名城——承德避暑山庄内召开。大会宣读交流论文三十七篇,围绕此次学术会议所确定的主题“传统建筑园林的地方风格与民族风格”展开研究讨论。于9月16日下午大会举行了闭幕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