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对建国以来沈阳市创新型产业空间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揭示沈阳市创新型产业空间演化重构过程、空间现状格局及空间演化机制.研究发现,沈阳市创新型产业空间格局演进趋势从向城郊扩散转为向主城集聚,且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产业空间分布各异;创新型产业空间演化的机制包含四大方面:时代变革促进产业结构重组,政策制度...  相似文献   

2.
熊向宁  徐剑  孙萍 《规划师》2010,26(10):62-6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开发的市场运作机制对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在这一过程中,引入其他学科相关理论,如现代经济学中的博弈论,来分析土地开发模式,能为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对空间形态的引导提供创新思路。在总结武汉市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1992年)以来城市空间发展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博弈论,分析政府主体、经济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博弈关系,提出应对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引导策略:提倡政府以发展公共事务为主,逐步建立独立公平的经济运行体系,引导社会群体科学有效地参与城市规划。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区域化及区域城市化态势的日益显现,一些大城市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在都市区尺度上形成一种簇群状空间形态,武汉表现得较为典型。本文试图从权力关系变迁入手分析武汉簇群式空间的形成机理。地方各级政府间的博弈使外围区政府采用"双城"模式发展,加上在都市区空间各个方向发展较为均等的条件下,各区政府纷纷与资本结盟各自为政发展,使都市区外围空间均衡镶嵌,武汉都市区空间被"簇化"。若武汉内外环境没有较大的变动,武汉簇群式的空间态势仍会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4.
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爆发对我国 的公共卫生安全系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武 汉,作为这次疫情的中心,一个千万人口级别 的大都市,如何提升城市面对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的空间韧性值得我们反思。本文识别了 武汉就业空间格局及就业中心的空间特征, 初步揭示了武汉都市区就业中心分布和新冠 疫情爆发危险区的空间关联性。就城市就 业空间格局而言,后疫情时代为减少城市内 部疫情的跨区传播,需要形成合理的防疫分 区;为了构建更具韧性的空间结构,武汉需 要优化就业中心职能类型、分层级优化就业 中心规模并且巩固多中心的就业中心格局。 本研究利用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和最新的 企业数据,对武汉3 261 km 2 的主要城镇化地 区进行研究,展示了武汉都市区就业人口的 空间分布情况,为后疫情时代的大都市就业 空间模式优化了提供数据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5.
基于武汉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与圈层分析方法,探讨了武汉都市区商务服务业空间格局,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其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武汉都市区商务服务业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外围扩散的多中心圈层格局,不同类型商务服务业空间格局具有差异性;交通通达性、土地价格、商业集聚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文化创新环境是商务服务业空间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类型的商务服务业,影响其空间格局的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及"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下,城市群作为主要的城乡空间形态左右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研究运用人文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中部地区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趋势及其机理:在理论研究中,对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进程进行四阶段划分并简要归纳了空间演化规律,提出城市群空间演化的三种模式;采用集聚与扩散理论对演化机理进行探讨,梳理城市群空间演化的驱动要素。在实证研究中,通过Kernel空间分析法总结出中部地区城市群空间演化过程与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群空间演化机理进行分析,提出不同演化阶段城市群的发展动力,并对城市群未来空间演化模式及策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外都市区工业空间是城市实现转型、把握未来发展机遇的重要空间载体,对我国城市量大面广的工业空间转型升级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结合国外工业空间转型实例,分析了都市区内既有工业用地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功能分化趋势、典型代表、影响因素以及具体的演化路径。笔者认为:(1)工业空间演化过程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自身优势条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外部发展诉求等,各方面因素合力下形成了不同的功能演化方向。(2)从功能演化的国际案例来看,工业空间的功能演化可以分为再生型(即实现功能突破)、调整型(即实现功能延伸)、锁定型(即功能被动锁定)三种典型路径。(3)具体而言,再生型演化路径以文化活力为路径核心,促使原有工业空间走向高活力城市区;调整型演化路径以科技创新为路径核心,促使原有工业空间转向高科技集聚区;锁定型演化路径以制造升级作为路径核心,促使原有工业空间走向更高质量的工业区。  相似文献   

8.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过渡的重要地带,也是城市空间增长和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区域,呈现出过渡性、动态性、交错性的特征。研究借助ArcMap10.2软件划分2000年以来四个时期西安城市边缘区的形态特征,并从空间演化强度和各向异性两个方面分析其空间演化过程。同时揭示西安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化特点,即西安城市边缘区正经历由"单一型"边缘区向"组合型"边缘区演化的同时,成为土地城镇化转换和城市空间增长的重要区域,开发区、新城逐渐成为城市边缘区空间增长的主体形态,促进了城市边缘区空间重组与重构。  相似文献   

9.
武汉都市发展区簇群式空间成长过程、机理及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区域化及区域城市化的发展,部分大城市都市区出现簇群式空间结构的新形式.在GIS系统中建立规则格网空间模型,对武汉都市发展区1992-2008年6100多幅出让转让宗地进行定量分析,揭示出武汉城市土地开发空间分布、时序、用地类型的特征.环境制约力是武汉簇群式空间形成的基础条件,经济推动力及政府调控力是簇群式空间形成的重要条件,都市发展区土地开发具有峰值聚集及迁移、轴线聚集、重点地域由内向外转移及职能分化的特征,其簇群式空间成长呈现出内聚型发展为主导、区域非均衡发展、边缘-轴线生长、地域职能均质嬗变等规律.  相似文献   

10.
武汉城市圈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群,其目标设计和规划部署都应当注意其阶段性特征.在武汉城市圈的规划工作中,需要把握其发展的阶段性,提出适应其发展阶段的空间调控策略,建立适应其空间发展重点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系统演化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界定了城市区域化、城市区域以及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内涵,认为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系统演化主要包括模式、形态与功能演化,空间结构模式演化一般呈现单核极化→双核整合→多核网络模式的空间过程;空间结构形态演化大体呈现放射长廊→多轴线引导→同心圆圈层→反磁力中心组合形态的演化过程;而由于城市区域发育阶段的不同,使空间结构衍生出指示、组织、优化和载体等功能,并认为资源环境空间约束、技术进步支撑效应、要素集聚-扩散、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制度与规划引导等是驱动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武汉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维  马春波 《华中建筑》2004,22(3):69-71
自改革开放以来,现在社会实体的分化在城市社会地理格局中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居住空间的分异予以表征。通过对空间分异的研究表明,武汉市7大群体聚居的居住空间的分异格局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大连近百年来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变化过程的分析,归纳得出自1899年以来大连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殖民统治背景下的居住空间分异:二是消除阶级、阶层的社会政治背景下的居住空间分异;三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居住空间分异。通过对大连居住空间分异特征的形成机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大连居住空间分异特征的形成机制主要可分为五大层面社会制度、市场经济,技术变革、城市管理、居住心理。  相似文献   

14.
刘博  赵丹阳 《园林》2021,(2):31-37
过去20多年以来,珠三角工业型城市东莞的制造业生产空间呈现显著的空间扩展和面积增长的态势(净增加300.3 km2),前期增长的速率和增长热点区的范围远远大于后期,增长热点区也由前期主要受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影响转变为受政策引导、大事件等硬调控影响。同时,城市绿地空间明显缩减和面积减少(净减少260.7 km2)的态势也呈现相似的特征变化:前期减少的速率和范围远远小于后期。制造业侵占绿地空间的速率从1995年(1.7 km2/年)开始缓慢上升到2005年(10.2 km2/年)时达到最大、然后逐步减小至2015年的3.1 km2/年,侵占的绿地空间面积占整体减少面积的40%。大量绿地空间被制造业侵占,虽然少部分废弃的制造业生产空间已有被绿化,但目前,东莞废弃的制造业生产空间已以每年1.7 km2的速度在增加。由废弃的制造业生产空间而产生的大量城市困难立地,是城市环境优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巨大潜在空间,急需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特别是原属于高污染类产业的厂房,更...  相似文献   

15.
陈玮  宁云飞  李鹏 《华中建筑》2010,28(11):136-138
大都市郊区城镇发展与适应性空间战略选择密不可分,提高郊区城镇发展质量需要有效的空间规划策略和引导措施。武汉江夏五里界镇区是比较典型的郊区城镇化区域,《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批复后,在两型社会建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下,需要突出其旅游服务先导功能,并因地制宜,进行综合规划和合理布局,进而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形成有序的城郊经济转型发展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6.
武汉市城市用地变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名海 《规划师》2004,20(12):93-95
武汉市城市用地变迁基本上遵循了跳跃式发展、轴线推进、环状填充、圈层扩展等4种基本方式和规律,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初期跳跃式发展形成的沌口、关山组团与主城之间的空地已被成片填实,导致城市密实地圈层式发展,武汉“组团式”的理想发展模式正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武汉里分住宅的系列研究之一,主要居民于里分社区巷道空间的活动,了解巷道空间平日与假日活动差异与活动的特征,并进一步归纳里分社区巷道作为邻里交往空间的特徵及原因,作为里分住宅未来保存与再利用之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吴雪飞 《华中建筑》2004,22(2):77-79
城市生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城市空间则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看人类活动和城市发展的轨迹。以武汉市近现代城市空间演变为例,探讨我国大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变所呈现出的特征与趋势,从而为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陈铭  李华明 《华中建筑》2010,28(8):120-123
该文通过对前川街彭楼村现状空间规划的分析,指出了新时期村庄规划渐进策略的内涵和原则,强调在村庄空间规划设计中应采取渐进策略逐步控制和引导村庄发展,形成连续的规划层次。结合彭楼村村庄规划设计的案例,在村庄的用地布局、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基础设施的适宜性技术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