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穆海婷  苏同向 《园林》2021,(2):73-79
为了促进我国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以农业为主导的乡村生产性景观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是乡村景观设计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AVC理论,从吸引力(Attraction)、生命力(Vitality)、承载力(Capacity)3方面,以层次分析法及专家咨询法选取了8个评价因素层、28个指标层,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对南京桦墅村生产性景观进行评价。研究得出,桦墅村生产性景观综合分值为6.457,处于良好的发展阶段。其中承载力(6.401)>吸引力(5.829)>生命力(5.744),社会经济成为桦墅村生产性景观发展的限制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生产性景观在生活空间的设施化、传统产业的景观化、生态空间的经济化等相关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感知到认知 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北京的乡村景观建设存在乡村景观风貌逐渐丧失、并日趋城镇化,乡村景观风貌特征、乡村地域美学不够突出和乡村规划项目缺乏统筹、建设紊乱三大凸显问题。以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为研究对象,沿用从感知到认知——景观特征研究方法,基于阅读文献资料法和问卷法、访谈法、抽象归纳法,通过古代田园类诗词、《园冶》及风水学反映出中国传统乡村景观风貌特征,包括13个"呈现型"特征和14个"营造型"特征;通过文学作品、民居建筑、传统植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结归纳出3类北京传统乡村景观;此外,通过针对北京乡村居住者与旅游观光者研究对北京当代乡村景观风貌特征进行补充,从而构建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研究框架。未来可深入研究并系统化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建立《北京乡村景观建设导则》与《北京乡村建设项目景观风貌评价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把握其发展,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文章构建了海南乡安置小镇景观评价体系,将总体景观评价分解成三个层次,包括系统层(聚落景观、文化景观、功能景观),准则层(8个指标)与因子层(33个指标)。通过建立判断矩阵,专家进行重要性标度,计算出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值,在系统层中,聚落景观(0.58)权重值最高,准则层中,聚落格局权重值最高(0.25),因子层中,权重值最高的为选址安全性,另外,外部交通的便捷度、内部交通的通达性、绿化面积覆盖率、街道合理性、以及旅游经济相对权重值较高,在风景区的乡村聚落景观规划与管理中,应提高关注度。  相似文献   

4.
公路动态景观的个性是体现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本文从地域文脉背景下的公路景观特质分析入手,针对现存的问题,总结公路动态景观的个性设计策略,并结合以景观绿化为个性的320国道富阳段景观设计应用案例,探讨公路动态景观如何有机结合地域文脉,以实现个性营造对公路动态景观设计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7  
乡村景观是景观科学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在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规划实践势在必行,乡村景观理论研究迫在眉睫。为此,从乡村景观理论的核心乡村景观评价入手,本文运用景观规划学、景观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综合观点,阐述了乡村景观的概念、探讨了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乡村景观可居度、可达度、相容度、敏感度、美景度五度以人居环境为导向的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从推—拉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景观感知理论、景观美学、环境心理学、文化生态学的综合观点,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民意测验法的评价分析方法,构建了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乡村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与保护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贵阳市黔灵山公园为研究对象,选取24个植物景观单元。以生态适宜、景观适宜、社会适宜为准则层,建立山地公园植物景观景观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克服以往植物景观评价赋权重的主观性,建立山地公园植物景观景观适宜性评价模型,得到不同植物景观的景观适宜性指数。结果表明:黔灵山公园在适宜范围内的植物景观有10个,占评价单元总数的41.6%,适宜性较差的有14个,乔灌比(数量)在1:11.2~1.7:1之间的植物群落景观适宜性较好。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3点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营建策略,以期为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评价及营建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乡村景观特征与景观性格的表征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已步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载体。新时期乡村景观的内涵、构成与特征已发生深刻变化,维护乡村景观地方性特征与性格是未来乡村规划的重要途径和共同愿景,而识别与评价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的关键在于其表征体系的构建。基于新时期乡村景观的认知,以景观C-3P理论体系为基础框架建立了一套融合时空特征的多要素、多尺度、多维度的景观特征与性格表征体系。景观要素决定了景观环境的语境特征,景观要素表征是对要素单体属性信息的直观描述;景观特征表征是融合景观空间格局、景观空间过程、景观空间感知3个维度的完整表达;景观性格表征是对各类景观特征在景观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呈现出的效用与效应的典型刻画。通过对表征体系中关键指标的测度与评价可以揭示出乡村景观空间的整体特征与地方性格,以此作为乡村景观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李焜  薛诗睿 《中国园林》2024,40(2):78-84
从2012年开始,意大利政府制定并实施了《适用于历史乡村景观登记的国家标准》,创建了《国家历史乡村景观目录》,将历史村落及其环境的保护落实于国家层面的保护体系之中,并提出VASA历史环境评估分析法,以实现乡村景观完整性评估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在回顾传统聚落历史环境整体保护相关理论与思潮的基础上,对当前中国传统聚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中有关遗产完整性评价的指标缺乏客观性与可操作性,因而提出引入VASA方法以优化我国相关评价认定指标体系,并结合具体案例进一步论述了VASA方法在我国传统聚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中应用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乡村产业规划偏重经济、忽视景观,导致乡村产业景观风貌单一的现状问题,结合后加楼村实际,采用景观特征评估法,剖析该村不同产业景观特征及体现乡村产业强烈地域性特色的景观特征要素,结合上位规划与村民需求,选取相应评价指标;以生态安全为前提,通过保护与更新乡村产业景观特征,保护和发扬乡村产业景观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潘莹  白佳钰  施瑛 《中国园林》2022,38(2):48-53
乡村景观是人类活动作用在自然基底上形成的综合性区域景观体系,在区域尺度上对景观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做区划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地域文化下的人地关系。以粤东福佬民系这一族群所在区域为研究对象,选择主导土地覆被这一敏感性指针,对区域景观类型特征进行描述与度量,最终依据区划原则划定沃土之乡、荒埔之乡、山野之乡、丘谷之乡、海滨之乡五大景观分区。进而在区域和聚落2类空间尺度下,借助景观指数及图式语言,探明了粤东福佬区域内5类典型乡村景观特征。在风景园林学科背景下,探索了一套新的乡村景观区划研究路径,为区域尺度的传统乡村景观特征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乡村景观资源特征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科学指导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从分类与评价两方面,构建一套乡村景观资源特征指标体系.首先,以价值中立为导向,基于尊重文脉地脉的人地关系理论,从自然地理区划与文化地理学视角出发制定体系构建原则,筛选景观特征要素,根据不同尺度的乡村景观拟定针对性方法范式,构建多尺度多层级嵌套式的乡村景观资源特征...  相似文献   

13.
近二十年中国乡村景观特征体系研究 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景观是乡村生态环境及文化的重要承载单元之一,基于乡村景观特征体系开展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是在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对乡村景观特征体系的研究是乡村景观研究及规划的基础,以CNKI数据库为基础,梳理了中国乡村景观研究相关文献。首先归纳了乡村景观研究进展,结合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 Space绘制知识图谱,分析2000—2020年中国乡村景观特征体系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系统介绍了现有的景观特征体系理论和应用研究;总结归纳中国乡村景观特征体系的发展趋势及方向为:1)基于应用目标指引建立合理的中国乡村景观特征指标体系;2)乡村景观特征分类及价值评价协同研究;3)乡村景观特征体系应用信息化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4.
乡村产业绿道是在现有乡村绿道或美丽乡村精品线规划建设的基础上,以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的线性空间规划设计,而乡村产业绿道规划建设的关键步骤就是规划选线。为探究乡村产业绿道规划选线的内在机制,在研究有关乡村产业绿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产业绿道选线的基本特征,在GIS技术辅助绿道选线的思路下,选取产业资源层、服务需求层、设施基础层和生态基底层作为选线要素,进而确定选线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德尔菲法(Delphi)构建了乡村产业绿道的适宜性评价体系。最后以浙江省嘉兴市油车港镇为例进行GIS应用与乡村产业绿道选线实践探索,验证评价体系的可行性,从而为乡村产业绿道选线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传统乡村景观与诗人情怀境界融合并符号化为古诗词,是传统乡村景观的诗化意象。基于乡村居住文明价值认同,针对当前乡村景观与诗意栖居理想相悖的建设现状,以及当代乡村景观规划理论诗意语境缺失的理论现状,从古诗词入手,运用语义分析方法,以成都平原为例运用符号学理论建立空间源词条-标准词条对照表,以此为参数结合文本挖掘技术对成都平原古诗词乡村景观信息进行词条挖掘、词频分析和聚类分析,从中析出成都平原乡村景观语义及诗意意象图谱,在此基础上构建与现实地域相对应的在地性诗意乡村景观意象特征,以探索优化乡村景观特征及乡村诗意栖居之可能。  相似文献   

16.
平原农业区的生产和土地利用方式严重影响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利用融合多学科的景观空间规划构建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格局优化模式以实现多样化的生境保护和恢复,提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以辽宁省黑山县为例,首先梳理了平原农业区对于生物多样性威胁的机制和研究的框架;其次识别平原农业区的特殊生境类型,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和In 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评价构建多尺度生境质量评价机制;同时使用基于图论和电路理论的LinkageMapper软件,识别和分级空间中的重要生态源地、潜在廊道及廊道上的关键夹点区域。结果显示,农业景观中空间异质性和连接性影响生物多样性;研究区有主要生境23类,整体生境质量较差,农田面积较大是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识别出核心斑块33个,重要廊道34条,通过与卫星图比照,廊道位置与线性生境重合;关键夹点区域位于靠近农村居民点的自然生境上,故营造人类干扰与生态平衡农村居住区是空间规划的重点;同时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了多尺度的空间规划途径,为平原农业区生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快速而广泛的城市化引发了多方面的健康危机。健康的社区景观可以从上游帮助居民维持良好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健康状况,从而预防和减少心理及生理疾病的发生。目前,在理论研究的层面,自然景观促进健康的系统性理论框架和相关影响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在方法研究的层面,健康社区景观的系统评价工具还没有形成。本研究旨在初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分析和归纳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证文献,发展出一个自然景观促进人类健康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包含景观促进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10条理论路径。基于此框架,结合中国现有城市社区中常见的景观条件和现有的技术条件,提出一套健康社区景观的数字化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乡村农耕景观高质量发展与提质增效背景下,以量化分析技术精准研判圩区景观风貌,利用小圩形态指数分析解译典型圩田景观肌理成为乡村景观研究纵深发展的基本问题之一。面向典型圩田肌理特征量化研究需要,综合景观肌理研究的既有成果,确定小圩延伸率、矩形紧凑度、凹凸度、椭圆形状指数和分形维数5项标识性形态指数。以南京固城湖永丰圩为例,将其小圩二维边界转译为指数数据,选取SOM神经网络、K-means等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圩田肌理识别模型并对样本圩区进行集成解析,实现圩田肌理的表征识别与聚类分析。相关结果为圩田景观肌理研究提供了一种小圩形态指数聚类分析方法,为深入探索乡村景观肌理统计测量技术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9.
Since the 1960s, improving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in rural Japan have led to the rise in man-made or man-shaped landscapes, which has in turn resulted in formerly abundant species becoming endangered. In order to conserve biodiversity in rural areas, former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must be conserved. The problem is that ecologically appropriate landscapes are not always compatible with the needs of local residents or land owners. Prior to carrying out any particular conservation measures, regional landscape management must consider both ecological and social approaches and present acceptable approach-specific management goals in an open and transparent manner. This study, undertaken in the Ohaga district of southwestern Japan, a typical rural area with terraced paddy fields, sought to develop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regional resources from a landscape ecology perspective. Monitoring the temporal change of landscape structures and vegetation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habitats, such as the pine forest and grasslands bordering the rice paddies, which harbour specific plant species or populations, some now endangered. From a social standpoint, questionnaires revealed that local inhabitants wanted landscape management options which would conserve the pine forest, paddy fields and levee grasslands. Local farmers thought that the landscape should be used and managed as a rural park, rather than for agricultural purposes. These desirable landscape element types can serve as targets for conservation, but ultimately a new system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ust be developed to sustain the rural landsca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