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Planning》2019,(1)
以"一带一路"沿线48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应用空间自回归模型,研究了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汇率变动、邻近效应对高技术产品出口溢出的影响。结论表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存在明显的溢出效应,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高技术产品应注重对产品需求一致的国家实施相似的出口策略;双边实际汇率对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溢出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9)
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发展旅游、开发资源及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测量指标。武功山地理条件特殊、气候复杂、海拔相对较高以及以山地草甸为特色的旅游资源,使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更加具有意义。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对武功山风景区开展实地调研,建立了武功山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环境、旅游设施、旅游空间和社会环境承载力4个指标。并对武功山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测算,得出现状条件下武功山风景区的年环境承载力值为3 438 990人,并提出了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形象等武功山发展生态旅游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桂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探讨关于桂林建设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的方法策略,以分析桂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以此把"一带一路"规划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充分实现国际化旅游交流,将桂林打造为国际旅游目的地,更好地助力桂林旅游国际化发展。本文分析桂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以此改变传统旅游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出新型的旅游方式,为相关地区发展方向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4.
发展生态旅游的根本目的是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保护好旅游资源,实现土地的优化利用,对旅游区进行空间发展规划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海南省保亭县为研究对象,根据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的评价原则,以旅游资源系统、旅游生态系统和旅游支持系统三个系统构建区域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体系中评价因子的权重,运用ArcGIS平台,对旅游资源、生态要素、社会经济等要素进行缓冲、空间插值等一系列分析,最后将单因子评价结果叠加得出生态旅游适宜性分布图,将研究区域分为生态旅游最适宜区、适宜区、中等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并从区域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进行空间规划的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空间点轴理论,综合运用熵指数模型、引力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构建全域乡村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和旅游空间格局规划方法。对河南省南太行山区域进行研究,提出以云台山、八里沟景区为区域核心、"博爱—修武—辉县南太行山沿线"为一级发展轴的"两中心、一主轴、多节点"的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体系与相应的差异化旅游活动类型。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2)
探讨基于承载力的生态旅游研究进程与展望,需要以生态旅游承载力为切入点,分析国外旅游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的研究发展历程,思考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发展历程,总结现阶段研究不足之处,在研究理论体系、研究方法、评价体系与实践应用等方面,对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进行展望,促进基于承载力的生态旅游研究实现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3)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沿线国家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度不断提升。重庆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联接点,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旅游的研究,分析重庆通道优势,挖掘巴渝山水文化,积极共建"一带一路"旅游走廊,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实现"一带一路"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低温建筑技术》2020,(2):24-29
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孕育了"流空间"的诞生,并成为研究城市网络的新视角。位于东北亚腹地的黑龙江,是我国"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重要之地,探究其城市网络特征,有助于针对省域内城市空间联系的现状问题,为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体系规划提供意见。因此,文中以黑龙江省为例,基于交通流空间构建城市网络模型,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由城市网络中的个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对网络的城市节点属性、城市局部联系、城市整体联系三个维度展开特征识别,以期为黑龙江省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战略影响下的国土空间演变与规划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划师》2016,(2)
"一带一路"是我国深化对外开放、参与全球合作的重要国家战略,该战略的提出势必对国家、区域和城市的空间格局与发展策略产生影响。文章在解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全球背景及其对国土空间的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国土空间格局将要面临的转变,并以珠三角城市群和深圳为例,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对城市群和城市两种尺度空间格局可能带来的转变,提出差异化的发展应对战略。  相似文献   

10.
作为应对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危机的重要措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备受重视.开发承载力作为衡量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对区域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中基于综合指标体系法,从社会经济发达度、地下空间资源承载力、环境脆弱度3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构建了评价计算指数模型.以重庆市渝中半岛为研究对象,计算评价其浅层和深层地下空间资源容量及地下空间开发承载力.  相似文献   

11.
以"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展现为题,探索中国风景园林建设之路。以歌曲"草原之夜"原生地新疆可克达拉地域为背景,以"可克达拉市伊犁河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建成项目为例,展开从理论到实践的阐述、分析、探讨:项目的自然山水城市背景分析;项目作为城市纪念地、发生地、交流地的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定位;项目作为中国固有领土的历史表现与文化传承;保家卫国、屯垦戍边的景观纪念;以及项目体现的"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的现代价值。阐述了该项目的理论及应用:人居环境三元论;景观"旷奥三性"理论应用;生态绿色支撑与风景园林小气候营造,以及具体方案规划设计的要点。  相似文献   

12.
孙楠  张墨研 《中国园林》2020,36(11):111
“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与“走出去”战略紧密相关,而“走出去”战略本身又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出发”相关,其中既有经济上的投资与合作,又有文化上的交流与互通。而园林本身作为“文化综合体”天然地具有综合性的优势,因此,中国园林“走出去”已经引起新时期中国园林人的重视。实际上,日本园林的海外修建与传播史远较我国久远,且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赢得了世界性的口碑。这些实绩与其将园林输出有机寓于国家文化战略之中的认识,与其具体实践过程中所不断形成的历史性经验等有关。通过文献与实地踏勘相结合,将这些方面的“他山之石”内容加以研究、提炼,指出日本园林“走出去”的成功除特定历史因素之外,从战略到战术层面均有值得我国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3.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内 容,目前存在重经济轻保护、重遗产轻环境等问题,促进生态 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能够有效推动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相得益 彰的高品质空间建设。佛山是一座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丰富文化 遗产的城市,平衡好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 重点之一。以佛山市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在 摸清文化遗产资源类型、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搭建生态与 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联动发展的分析框架,构建文化遗产空间 保护体系。首先,全面挖掘和梳理佛山市多层次多元化的生 态-文化资源,划定不同等级的资源集聚区;其次,提出“文 化遗产+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空间保护体系构建策略;最 后,构建“生态基底+遗产空间+遗产廊道”的分级分类空间保 护利用模式。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体系的构建是从文化遗 产单体保护到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系统性整体保护的转 变,对于城乡环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5.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境破碎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合理布局绿色基础设施以满足人类福祉的需求,仍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和景观管理实践的主要难题。以新疆阿拉尔市为例,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最小路径分析等方法识别对地区景观生态格局具有重要影响的源地与廊道,通过补充战略点的方式对网络进行优化,进而结合区域实际状况提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构建思路。研究结果可为阿拉尔市及阿克苏地区生态修复和绿地系统规划提供理论及实证依据,也为"一带一路"其他干旱区城镇绿色基础设施布局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新文  高建洁 《中国园林》2023,39(3):106-111
新时代背景下,改善城市中各类文化空间设施成为城市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举措。遗址公园是西安城市的重要文化设施,在不同尺度上发挥着多样的文化服务功能,其系统性、整体性发展有助于强化城市文化功能。基于遗址公园文化服务绩效内涵分析,建构了服务需求导向下的西安主城区遗址公园文化服务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由保护绩效、服务绩效、空间绩效和文化绩效4个子系统、11个因素、22个具体指标组成。基于分析评价结果简要提出了针对西安主城区遗址公园文化服务能力的规划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8.
庄晓平  陶楠 《中国园林》2023,39(2):71-76
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及“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量化研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海“御城旧县”遗产价值,探索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评价与数据化方式,提出以构建“价值认知深度地图”模型的方法来识别古城遗产。运用深度地图(Deep Map)历史要素分层重构的原理,借鉴英国历史土地利用评价(HLA)方法,对“历史丰富度”与“时间深度”两大指标体系进行计算,从而对古城遗产的价值进行量化评价与可视化展示,以期达到系统化呈现古城遗产价值信息的目的。数据结果作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数据要素,为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满足遗产地文化保护、社区生活质量提升与景区旅游发展等多维需求,传承和完善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成为当下焦点。遵循"限定范围、分类人群、挖掘风貌体验需求与兴趣点、总结体验冲突点"的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管理研究思路,首先以游客、本岛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线下问卷和社交网络文本进行调研,挖掘人们对于鼓浪屿景观风貌现状的体验需求;其次,开展鼓浪屿POI、人流运动定位和空间热力分布研究,分析人们的活动行为与鼓浪屿景观风貌特色空间的联系;随后,在旅居体验与行为叠加影响下,总结出人们对于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的关注兴趣点和体验冲突点;最后提出基于旅居兴趣的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管理建议,为今后鼓浪屿建设管理提供参考意见,对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SWOT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内外部优势劣势以及机遇与挑战,提出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第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目标;第二,增加政府奖学金,优化“一带一路”奖学金分配机制;第三,提升高校实力,开展高质量中外教育合作;第四,结合高校特色,制定差异化人才吸引策略;第五,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筑国际化高等教育中心;第六,共建职业教育联盟,打造“一带一路”特色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