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宜居北京"评价的实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宜居城市"的认识 究竟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宜居城市","宜居城市"的内涵是什么?我认为宜居城市必须满足以下基本条件:首先,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安全的城市,具备健全的法治社会秩序、完备的防灾与预警系统、安全的日常生活环境和交通出行系统;其次,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健康的城市,远离各种有害物质及环境污染的可能伤害,应具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安静的生活环境、干争的街区;第三,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生活方便的城市,它应该具备完善的、公平的基础配套设施,也就是人人都能享受到购物、就医、就学等方便的公共设施的服务;第四,宜居城市也应该是一个出行便利的城市,它应该是以公交系统优先发展为核心,能够为居民日常出行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第五,宜居城市应该具有良好的邻里关系,和谐的社区文化,并能够传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同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城市.  相似文献   

2.
创造“以人为本”的居住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丽娟 《山西建筑》2001,27(2):9-9,13
介绍了居住环境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空间,从居住空间设计、住宅环境设计、居住区规划几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新建居住区和改建居住区要为居民创造一个利于健康、方便生活的环境,同时要科学运用绿化、装修,形成良好的小康型住宅环境,以满足居民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等需求。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批准的天津市总体规划,天津市及其辐射带最终将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城市.生态宜居新家园在规划和设计上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舒适、健康、方便和美观的居住环境.生态建筑要符合生态居住区的整体规划,要综合利用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4.
半月纵览     
《中州建设》2009,(14):4-5
信阳市入选中国十大十佳宜居城市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7月8日在香港发表中国2009年度中国十大十佳宜居城市排行榜。今年选出的宜居城市中,青岛排名首位,依次为苏州、泰州、厦门、宁波、长沙、聊城、河池、包头、信阳。这也是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第五个年度对中国宜居城市进行研究与评价,本年度研究评价发布成果不包括上一年度上榜城市。《GN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包括生态环境健康指数、城市安全指数、生活便利指数、生活舒适指数、  相似文献   

5.
权进立 《城建档案》2008,(11):39-40
建设舒适、健康、安全、文明的现代宜居城市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建设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太原的内在要求。宜居城市最根本的就是要有一个平安稳定的生活环境、透明公正的法治环境、和谐有序的人文环境,而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可以为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提供保障,因此,要积极推进现代化宜居城市依法建设、依法治理和依法管理。  相似文献   

6.
一、花园式宜居城市的标准 花园式宜居城市是对城市综合环境及建设质量水平的感性描述,是指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协调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城市。它不仅有高标准的城市绿地.高质量的整体生态系统及极富魅力的城市形象.更要有舒适的居住条件及有良好精神面貌的城市居民。花园式宜居城市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居住区规划的目的是按照居住区的理论和原则,以人为核心,建设安全、卫生、舒适、方便、优美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8.
麦月庆 《广东建材》2008,(8):176-178
城市住宅是市民生活的主要场所,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住宅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本文着重论述了居住建筑防噪设计的常用手法,旨在改善居住建筑的声环境,提供居民一个安静、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宜居城市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宜居城市确定为北京四大城市发展目标之一始,关于宜居城市的讨论和文章已有很多,普遍认同的宜居城市概念是指适宜居住的城市,它涉及到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宜居城市表示一个城市在满足人的居住(生活)需求方面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宜居性要求愈来愈高,现代建筑与城市环境为居民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便利、舒适的生活条件与更加丰富的生活内容,为追求物质上适宜居住的城市,城市不断拓展空间、破旧立新、改造旧区、兴建城市新区;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处理城市历史建筑环境与城市宜居性发展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以文物大省河北省为例,近年来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政府为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作出了巨大努力,这种建设形势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来寻求适当的设计与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国内普遍兴起的宜居城市建设活动,结合“国际宜居城市与社区”竞赛,探讨宜居城市的基本要求.及其主要的社会实践和评价标准.并提出宜居城市短展的基本规律.规划工作者应当凭借职业敏感,把新形势下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与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及实践结合起来,以适应埔市者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从“宜居城市”到“宜居区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定位,引发了“宜居城市”研究和排名的热潮。在城市区域化发展的趋势下,城市不再孤立存在,社会、生态、交通等城市问题也开始呈现区域化态势;面对城市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单个城市往往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宜居”。在这一背景下,尝试从区域的视角进行“宜居”探讨,提出了“宜居区域”的要素系统,并尝试构建“宜居区域”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王若晨 《城市建筑》2013,(14):269-269
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是指宜居性比较强的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及清洁高效生产环境的居住地。该词自05年在《北京总体规划》首次出现后,即成为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4.
"宜居型城市"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学术界和实践中对“宜居型城市”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其与密切相关的产业结构相互关系和影响的研究没有得到相应关注。本文在梳理“宜居型城市”概念内涵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宜居型城市”与产业结构两者之间的必然要素、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居民就业和发展契机等内在复杂关系,并尝试建立“宜居型城市”建设下城市产业结构合理性评判的五类一级指标,最后提出在“宜居型城市”建设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指出世博会是城市化的大事件,世博会的历史是城市化的历史,也是关于城市主题的一种连续的演绎过程,世博会推动了城市的更新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再城市化;上海世博会的选址就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世博会的辐射效应和场地的后续利用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慢城运动对国内城市宜居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9年发源于意大利后,慢城运动在欧洲及以外的地方蓬勃发展,并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城市网络。本文对慢城的起源、发展趋势及内涵进行了概述,并将慢城与当前国际城市研究的热点——宜居城市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最后根据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就当前国内城市宜居建设现状,对国内城市宜居建设提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面向宜居城市建设的生态控制线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宜居的城市环境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划定生态控制线作为推动宜居城市建设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得到了逐步推广。研究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在分析宜居城市建设对生态控制线规划的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宜居城市生态控制线规划思路,挖掘生态空间的复合价值,同时采取“多规融合、一张蓝图、上下联动、共划共管”的工作方法,分类、分级、分区划定生态控制线。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私人小汽车高出行比例的现状,分析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中城市交通的评价指标,基于宜居城市理念,从自行车行车环境和停车环境两个方面提出了宜居城市自行车交通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从宜居城市探讨城市规划的着重点。指出在城市规划应注重与其相关经济圈的便捷联系.提高地区经济活力:注重区域的合理化,促进各民族、各阶层融合,做到社区和谐:景观的优美怡人是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从人的尺度出发,合理的配备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医疗、卫生、教育保障,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优化并联系区域与社区的生态网络:规划建设时应做到过去、现在、将来一脉相承。通过对世界宜居城市评选中选取新加坡和青岛为例.从宜居城市评比的六个基本条件来探讨宜居城市规划的着重点。  相似文献   

20.
高芙蓉  李和平 《规划师》2012,(6):7-12,23
宜居城市建设规划作为特殊的规划门类,是构建在总体规划层面的专项规划指南。面向实施的宜居城市建设规划应该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采用"调查—规划—实施"的程序,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框架;根据地域特征构建宜居性评价体系;重视公众参与;提出宜居城市总体空间布局;根据规划执行部门职责建立项目库。宜居城市建设规划强调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采用项目库方式落实具体实施项目,构建适合城市实际情况的宜居评价标准,健全组织机制,保障规划实施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